别让“比娃”变“坑娃”,5个“比娃”现象,3个避坑指南需要了解

上周末,原本相约出游的桐桐妈妈临时来电说不能陪我去玩了:“幼儿园里“搞事情”,要给孩子来个“厨艺”大赛,让每位孩子做一道美食带到学校分享,看着家长群里的妈妈们在晒自家孩子的小成就,我家的怎么也不能输啊,我要在家培养“厨神”了。”

调侃桐桐妈妈“厨神”之路艰难的同时,又不由得感叹:“比娃”已然渗透到育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孩子出生起,似乎就注定要接受“被比较”的命运。无论是父母或是爷爷奶奶,总会在对外交流中无形“比娃”,似要通过不停的对比,来证明自家孩子优于常人,证明自身育儿有方。尤其是部分家长,在“比娃”中略处下方时,便开始了一些盲目的“纠正调适”,殊不知,这些调整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还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正常发育。

一、这些常见的“比娃”坑,你经历过多少?

1.个儿高都是因为吃饭多,要给孩子加饭量

“个子高=长得好,源于饭量大”的误解在育儿生活中一直存在,所以,“逢娃比个儿”也是最常见的事。还记得之前婆婆说,同小区的糯米奶奶,因为看到自家孙女比同龄孩子个头矮,便归因为其他孩子饭量都比自家孩子大。于是,糯米奶奶开始给孙女加饭量,没想到一周后,糯米开始咳嗽,后来又反复发烧,到医院才得知,糯米积食了,并且源于糯米本身的脾胃能力不足,稍微增食就会引起积食,导致咳嗽、发烧。糯米奶奶这时才知道,自己的盲目“比娃”和胡乱“归因”伤害了孩子。

2.白白胖胖才健康,瘦小都是营养不良

在中国传统育儿观念里,长得白白胖胖的小孩都格外引人关注和羡慕,尤其是老一辈,更容易将白白胖胖等同于身体健康,口中常常念叨的也是“大胖孙子”,而瘦小的孩子则被扣上“营养不良”的帽子。我家孩子就是体型偏瘦,外出散步时,常常会遇到“好心关注”的人,一次,偶遇一位带孙女散步的奶奶,对着孩子说:“小可怜,看你瘦得,是不是妈妈没有给你吃饱?”我微笑回应:“您家孩子长得胖。”阿姨一听,果然一脸傲娇,开始念叨孩子胃口多好。见状,我礼貌道别,而后及时开始积极引导宝宝。

孩子胖瘦与否,除了与营养吸收有关,也受父母体型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肥胖,子女则有50%肥胖概率,而父母一方肥胖,则孩子肥胖概率降至40%,我家孩子体型偏瘦,本就受我影响较大,因此,在确认孩子饮食和状态良好后,对那些“好心关注”我都一笑置之。

3.不爬就会走,看娃多厉害

大多妈妈都知道,爬行不仅可以锻炼宝宝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还能够促进感觉器官发育,培养宝宝眼聚焦能力。然而,在育儿生活中,以“孩子不会爬行就会走”为傲的对话场景十分常见。

我家孩子最初也是不会爬行的类型,一开始,家人还为此津津乐道,常常说这孩子是随了我和老公,我俩小时候也是不会爬行的,还称:“这样好,爬来爬去看着多脏。”尽管我多次解释爬行的优势,却毫无作用。直到有次到医院进行儿保,医生告知了爬行的诸多好处,并建议我们为孩子练习爬行后,家人终于摘掉“不爬好”的标签,开始训练孩子爬行。

4.人家1岁就会走,咱家决不能落后

果果妈妈最近焦虑无比,原来,邻居家的孩子1岁就开始走路了,得知情况的家人羡慕不已,回家便开始对8个月的果果进行学步训练,还念叨着要赶超邻居家的。尽管果果妈妈一再反对,却发现家人仍旧背着她偷偷给孩子训练。

“谁家孩子走路早”也是我们最常经历的“比娃”坑,这种攀比的背后,像果果家人一样抱着不甘落后的心态盲目给孩子训练走路的人也不少。其实,违背孩子成长发育规律的学步训练,不仅无法帮助孩子领先于人,反而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影响孩子的腿型、身高、爬行训练、脊柱发育,甚至导致孩子扁平足。

5.说话早的孩子才聪明,为啥孩子还不说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中说:“有的孩子说话敏感期特别晚,两岁多才开始学话;有的孩子1岁过一点就说得很好。我们发现说话晚些的孩子,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说话早的孩子,相对敏捷,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比较好。”由此可见,我们并不能盲目的以孩子说话早晚作为判断孩子聪明不聪明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够聪明的做法。

但不巧的是,不少父母还是会为孩子说话晚而焦虑,甚至于自卑。孩子都是天生敏感的,当父母对孩子的自卑、不自信都“写”在脸上时,孩子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就会放大、蔓延,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也会降低,最终导致话说更加晚。

二、“比娃”可能坑娃,这些避坑指南你需要了解

孩子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将孩子成长的点滴分享给他人也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这样的分享却极易变成炫耀和比较,“满分孩子”的心态影响着太多家庭,让人在育儿上压力倍增,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掌握下面3个避坑小技巧,或许能够助你轻松避开“比娃”坑。

1.相信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

无论是爬行、学步、走路,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我们需要做的,是尊重宝宝每个阶段的身体和心理发育规律,并进行合理的引导,积极的鼓励和全力的协助,当我们给予孩子充足的支持和保护时,孩子会更有勇气迈出人生第一步路,说出第一句话。

研究表明,近1岁的婴儿已经能够笼统的辨别成人的表情,当你对他微笑时,他会还以微笑,而当你做出严厉表情时,他可能会马上哭起来。因此,我们要避免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走路或说话比自家孩子早就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更切忌将这种心态表露出来,甚至进行负面情绪感染。比如,遇到他人在孩子面前说:“我家的会走了,你家的还不会呢”等一系列有可能伤害孩子情绪的话时,父母要及时打断,积极引导,你可以说:“我们宝宝也在学习,很快也能和XX一样走路了,我们相信宝宝。”

2.家人之间充分沟通,育儿步调统一一致

家人之间无障碍的育儿沟通和一致统一的育儿观念,是避免陷入“比娃”坑的关键,尤其是在隔代育儿中,如若处理不好,还有可能引发婆媳、夫妻大战。就如上述案例中的果果妈妈在孩子学步一事上,关键问题就在于一家人的育儿观念没有完全统一,果果妈妈不着急孩子走路,果果家人却坚持学步训练。

我们可以采用“关键人”原则,在家庭中让妈妈作为育儿关键人,其他协助育儿的人,尽量听取关键人的育儿建议,配合关键人的育儿步调,尤其是爸爸,应当主动担起辅助角色,积极配合妈妈开展育儿工作。当然,作为育儿关键人,妈妈需要充分吸收科学的育儿知识,不盲目跟风,还需要做好和家人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要避免情绪化、主导化,应当尽量站在宝宝的角度,以专业育儿理念和真实育儿案例来慢慢说服家人。

3.寻找专业育儿建议,给自己吃下定心丸。

“三人成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有时候,遭遇的“比娃”伤害太多了,便容易相信“比娃”事件中的那些虚假事实。这时,寻找专业的育儿建议,定期为孩子进行发育测评,会助你打消疑虑,重新找回对抗“比娃”坑的勇气。

凤梨妈妈说,此前因为自家宝贝个头偏小,每次逢娃比个子,她家都是以惨败收场,眼见家里人开始陷入宝宝个子小的焦虑中,她索性带娃到医院做了专业儿童保健。最后,医生告知,孩子虽然个子看起来偏小,但是发育是没问题,喂养也合理,并且个子其实也在正常范围,只是属于正常范畴中的偏小而已,让凤梨妈妈不必担心。家人听了医生的建议,放下心结和焦虑,重新找回开心育儿的氛围,并且经此一事,再遇到比个子的情况,凤梨的家人都实现了完美“避坑”。

有句家庭教育名言说:“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的短。”成长路上,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独特闪光点,当你不再盲目比较时,你会发现,那些所谓走路早、个子高的“比娃”,不过是一场只为追逐,没有意义,也没有结尾的较量,你真正需要做的,不过是给孩子最好的爱、陪伴、支持和鼓励,以及科学的引导和教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