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兴趣很重要,可从兴趣到特长,家长需要分清两个阶段

前段时间去堂姐家,看到她家客厅的钢琴上面摞满了东西,似乎很久没动了。

表姐告诉我原本那么痴迷钢琴的雅雅现在开始不喜欢钢琴了。

雅雅其实是非常有天分的孩子,修长灵活的手指,对声音的灵敏,和坐在钢琴前,琴人合一的感觉,就这样说不弹就不弹了,着实可惜。

可是堂姐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雅雅没兴趣了,我还能怎样?

当孩子有天分并且有兴趣的时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孩子的特长又真的要唯“兴趣”马首是瞻吗?

说到这儿,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兴趣”对于孩子学习而言的前世今生。

兴趣,让孩子睁开眼睛看世界

在孩子最初的探索中,兴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兴趣是由孩子的好奇引发的。

首先,兴趣,让孩子从“自我”走进“世界”。妈妈们一定还记得,宝宝出生之后,一旦脱离睁眼吃,闭眼睡的状态之后,就开始专注凝视世界的状态吧?那种专注好奇的眼神,像一束光一样点亮了这个新奇的世界。

这就是婴儿出生就自带的、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兴趣的作用对于孩子而言非常大,是开启孩子与世界交流的钥匙。

第二,孩子的兴趣是变化的。都说儿童善变,这是和他们成长的心理状态相关的。

我儿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和我一起听我报的儿童文学作品赏析课,听完之后,他的理想是将来成为一名作家。那段时间,他会经常找我帮忙,记录他的小想法。

一年级的时候,他又开始爱上了画画,说要当个画家,他说他最喜欢的就是把自己内心的世界画出来。

三年级的时候,他迷上了鸟类,自己上网查鸟类资料,用生字本做了三本鸟类笔记,并再次立志,将来当个鸟类学家。

这种善变的兴趣并不是因为孩子做事只有五分钟热度,而是因为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和知识面的扩充,看到更多的世界面向,也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最好交集,所以兴趣也会随之而变化,这是非常正常的。

第三,即使同龄的孩子,每个人的兴趣也不尽相同。

世界上永远没有两篇相同的树叶。孩子也是如此,没有完全相同兴趣的孩子,即使在同样的年龄段,相同的环境下,孩子的兴趣依然会有所差异。

即使在相同的家庭里的不同孩子,也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历史上有名的宋氏三姐妹,即使同样受家庭环境熏陶,各人所爱又有不同,所以才有了世人传说的“宋霭龄爱钱,宋庆龄爱国,宋美龄爱权”。

但儿童早期发展的兴趣又不同于慢慢成人之后的特长,前者更偏重于好奇引发的探索欲望,而后者所说的属于特长的兴趣,更倾向于”专业“,也就是我们说的擅长。

兴趣发生质变的分水岭

孩子的兴趣其实是有一个分水岭的,牙牙学语的时候,兴趣引导孩子探索世界;而当孩子个性日趋稳定,这个时候的兴趣开始指向自我的发展。

所以在前后两个阶段里,父母要根据孩子兴趣性质的变化,而区别对待。

这个分水岭一般会出现在12岁左右。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从婴、幼儿到12、13岁,孩子的个性就基本上有了雏形,孩子也就有了发展自己兴趣特长的基础。

教育是在动态中完成的,如果想要以不变应万变,在孩子成长中显然是行不通的。

兴趣的两个阶段,父母应对有区别

针对孩子兴趣性质的不同,作为父母,想要帮助孩子更好地从兴趣中发现自己的特长或爱好,成为更好的自己,就要在两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兴趣。

孩子出生到6岁阶段,家长应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观察孩子的兴趣点,不要打扰。

周国平老师在他的妞妞一书中,写妞妞的眼睛:令人感到神秘的是,这双眼睛常常那样专注地久久凝望空中某处,目光中略含惊讶,仿佛看见了一个常人看不见的世界。

这段描写不知曾经击中了多少父母的心,这正是孩子对世界感兴趣时的真实写照,也是孩子最早专注力培养的起始点。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专注力不好,很多究其原因,就是在孩子最初看似发呆出神的时候,就已经被家长打扰了。

此时正确的做法是尽量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给他以安全和适当的保护,直到孩子从“走神”中回到当下。虽然谁也不知道这段时间孩子的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个“什么”却恰恰是孩子因为兴趣、专注而自我建设的过程。

2、扩大孩子视野,让孩子看到更多的可能。

6岁之前,或者最好再扩大到10岁之前,尽可能多地扩大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增长见识。

孩子的见识有如一个圆形,只有不断扩大圆所占的面积才能更多地接触到未知的领域,也才能让孩子有更高的高度来审视自己。

我身边的一位投身家庭亲子关系实践20多年的高级心理咨询师王老师,在说起她女儿兴趣班的时候笑称,10岁之前女儿试遍了少年宫的各种兴趣班,甚至被老师列为“五分钟热度”的黑名单成员。其实老师说,在给女儿报少年宫之初,她就找负责人说了一个奇葩的条件,兴趣班的钱交上了不退,但是要允许女儿一旦发现某个班不喜欢,随时换成别的班,就权当是体验生活了。

就是因为这样的奇葩要求,王老师的女儿小学毕业就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在后来也一直努力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如今也是小有成就了。

王老师说,哪怕当时别人看她象浪掷学费一样的举动,她自己心里都清楚,没有白走的弯路

老师的做法,其实是在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花费,让孩子在试错,并通过试错,确认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

3、不做横向比较,尊重孩子的独特性。

前些天看北京高校优秀教师参与的一档教育节目,一位家长提及给孩子报兴趣班的初衷,她说“别人都在攒班,我们不报怎么行?”

其实,父母这样做,最初的动因还是因为自己的焦虑,而非看到孩子的兴趣点。

孩子的兴趣是和遗传、自身性格、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的,而并非看同龄人或者某些教条式的“最佳学习年龄”说决定的。

孩子的兴趣是否能最终成为特长,甚至成为孩子未来的事业取向,并不取决于周围人的随大流。

如果前期,爸爸妈妈们能够做到这三点,那么孩子不仅仅可以充分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扩大自己的视野,更是能够培养良好的专注力

接下来,等孩子12岁左右形成自己的个性雏形,此时父母对待孩子兴趣的态度就要有所调整了。

首先,孩子在确认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家长也要观察孩子的特点,确认孩子的兴趣点。

有时候孩子会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家长在孩子试错的时候,也是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时候,当然,家长了解了孩子之后并不是要强迫孩子去学什么,而是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给孩子更好的指导和建议。

其次,家长要学会做好孩子兴趣的加油站。

孩子进入个性稳定期,兴趣爱好也向纵深方向发展,此时的学习不再是好奇为主的,而是要向专和精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将兴趣向特长发展的路上势必要经历艰辛和重复的枯燥。

父母可以通过做孩子的倾听者、陪练和鼓励者,让孩子持续前行。

这是从兴趣到特长的关键一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强度的深化是跟孩子生命成长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是跟身体的承受力关联在一起的。只有学得少才能学得好,学得好,才会让孩子保持强烈的自信和热情。

在这一阶段,家长的持续续航还需要鼓励孩子专注持久的耐力,让孩子成为磨铁杵的人。

最后,家长所要给予孩子的就是信任。

之前无论是不打扰,还是观察孩子,都不要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家长可以通过对进步的细节化表扬、鼓励、陪伴、交流等影响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为自己,有能力将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前面的功课都做好了,孩子也渐渐长大,家长也就可以慢慢放手,让孩子去实践自己的梦想。

当然,孩子有可能在实践的时候有失败,那其实也如同试错,会成为孩子前行的踏脚石。也才能让孩子从兴趣到特长甚至到职业选择方向的路上越走越坚定、越成功。

——————————

我是晨光微晓,俩娃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喜欢阅读,在育儿和写作中不断成长。投身儿童早期阅读近10年,期待和你共同成长。

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点赞转发,谢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