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告白父母:“现实证明撒谎没错,被抓住才可怕”亟待情商教育

“妈妈,我肚子痛,不能去幼儿园了。奥,太痛了,不行,真去不了了”孩子紧捂着肚子,痛苦的样子入戏太深,简直能进奥斯卡,(多次验证并且就医无问题。)“这个杯子不是我摔坏的,它自己掉下来。”孩子大声辩驳,但是杯子原来在桌子中间。“我作业学校做完交给老师了,没有作业。”老师群里刚通知孩子们到家要完成XX作业,家长一问,孩子刻意逃避。“我没拿桌子上的钱,可能被谁拿走了吧。”拿家里钱的孩子,在父母的严厉靠问下,矢口否认。“我真的有去英语班了,老师说今天下午放假。”为了逃避补习班,不惜把老师搬出来当“权威”“我没偷吃糖果,是舅舅偏要给我吃的。”为了吃糖,莫名的舅舅被当了同盟垫背,引诱自己犯错的罪魁祸首。……

多位妈妈各自分享着孩子的撒谎经历。聊着聊着,莫名就严肃起来了,一致感叹:“能原谅孩子做错事,但说谎,绝对不能原谅!必须好好教训,但怎么教育?还真是个难题。”

这样的焦点密集在关注“撒谎与否”的惩罚,孩子自然被引导到撒谎技术是否高明能否被抓住上面了。而实际并不多人去深究,孩子撒谎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幼儿时,父母会认为孩子这种行为有点可爱,再长大点,都会称之为“有点爱扯皮” ,当孩子长得快和自己一样高了,父母发现,总撒谎,简直不可原谅,觉得自己做父母好失败,养成了孩子爱撒谎的毛病,于是很想帮助他们改回来,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

当然,父母用尽了教育手段,也许有用,也许不起作用,但有个残忍的真相:无论如何孩子都会说谎。

儿童心理学调查数据显示[1]:98%的孩子都认为撒谎是错误的,但几乎100%的孩子还是都对父母撒过慌。

说谎是故意对事实隐瞒、歪曲、或凭空捏造,再通过语言误导他人。人类从来都是伪装高手,说谎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研究,很久前就表明:哺乳中的婴儿就已经学会了假装笑容来吸引父母关注。说谎本就是人类本能产生的自我防御机制,说谎的基因早已根植于DNA。研究表明:普通人每天大概可以听到10~200个谎言,多数的谎言是难以发现的[2]。每个成年人每天至少撒3~10个谎,对象包括家人、朋友、熟人、同事、陌生人。

只是孩子说谎跟大人说谎还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孩子的谎言通常是为了逃避惩罚,而大人是为了利益。

1、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家庭中早已经无意识地创造了谎言的滋生环境

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说谎?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为了满足社交需求,有时确实会需要说谎——无论是为了顾及别人感受还是所谓的“善意的谎言”。所以我们成年人总是在无意识的创造着谎言环境。

比如一个小孩子,作为未成年人,甚至是低龄儿童,他身处的环境如果是婚礼这些儿童的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产生『来这里的人是不是都是结婚的』?举个栗子:我带过一个孩子去医院,他就天真的问我,这里的人是不是都有病?我知道他肯定没把医生考虑进去,但我不介意这个,我说大多数是!我很感谢这孩子没经过icu的时候以为来医院的人是不是都会死。即便这个孩子这样想,从他的角度,他接受的信息,那些垂死抢救的人的形象对他的影响足以让他形成一个非理性甚至是我们不可理解的判断。同样的,我们家庭中绝对存在着谎言的环境,那么,小孩自然也无意识地接收了这些讯号。

即使在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还是能亲眼见证父母说谎了,而且成功的骗过了一次又一次。

父母说谎,聪明的孩子们也“无意识“地观察到了。孩子之所以会说谎,是因为他们已经在环境中学习到了,并且认为这是可以被接受的行为[3]。

——孩子绝不是家庭中唯一撒过谎的人,父母自小总是在告诉他们谎言:

“不乖的话,警察叔叔回来抓你”、“妈妈今天加班晚了(其实是逛街回来晚了)”、“爸爸没抽烟,是客户抽烟的烟味”、“妈妈看手机是工作需要,你小孩子看了不好”、“帮你把压岁钱存起来长大会给你”、“不能吞下泡泡糖,否则粘到肠子里人会死”、“在家里撑伞会长不高”、“打针就像被蚊子叮,一点也不痛”“你是垃圾桶里捡来的”等等。孩子不停的被骗,也就不停的感知到“可以说话不算数的”。

同时,这些“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们注意到说谎这个行为,并观察到“说谎时”人们应该具备怎样的语言组织能力、因害怕谎言被揭穿而提前加强的记忆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我这样说,别人会是什么反应?能不能骗得过他们?)、情绪及表情、肢体的控制能力(怎样表演才能不露馅?表情是否到位,要不要装哭装可怜装无辜装痛苦?)

这么说,撒谎还提升情商了?——是的。这么说,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说谎了?——当!然!不!是!

我们阐述的这一点,是为了爸妈更冷静的能明白——“是个人都会撒谎,孩子也一样”,而且说明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学会撒谎,恰恰也是情商发展到了萌芽的基础阶段,爸妈更应该在这个阶段加以引导,包括【语境下的引导】和【实际行动的恰当引导】。

譬如这则微博小故事:下午在楼梯口,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背景:父子两手里各拿着一个羽毛球拍爸爸:好像下雨了诶孩子:是吗?我只看到池塘里下雨了,地面上好像没有下雨啊爸爸:那我们一起下去看看啊

我在心里默默为这个爸爸点赞,这无疑就是实际行动的引导,既不拆穿,也不批评,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迎合了孩子的渴望,共同面对下雨的事情,自己重新选择是否继续打球。​

2、说谎能力是习得的,这项能力通常发生在3到5岁之间

5岁以下年幼的孩子通常无法区分现实和想象。孩子们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会陶醉于虚构一些故事情节(自言自语自导自演),甚至有时还会创造一个虚拟的好朋友。过于幼小的孩子会认定这些是真实的,这些孩子以“自我”作为狭小的观察视野,会认定整个世界就是围绕着他们。父母或环境中的任何破坏行为都会认定是孩子的原因,并会编造出足够的“证据谎言“训斥。

根据儿童精神学家迈克尔布罗迪博士的说法,“非常年幼的孩子不知道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区别。”

孩子时不时的“谎言陈述”完全就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编造出来的与现实到底有什么差别,会给现实中爸妈的认知带来怎样的判断,或者说,孩子们只是学会了趋利避害,既能博得关注,又能逃避惩罚,尽管手段有些幼稚有些拙劣,但初心单纯,需要引导。理解了这些事实,我们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们,似乎就能豁然开朗,心平气和些了吧?不把5岁孩童“虚构现实”的胡诌认定为“撒谎”,我们就完全能更仁慈一些,耐心一些,本着解决问题的方式,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尽早学会【区分现实与信口胡编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效应】。不再陷入絮絮叨叨的说教或沉浸在受骗后的愤怒体罚中,影响了小孩的自我建立,也搞坏自己的心情。

就譬如一则广西的新闻,#1岁男童失踪,母亲找遍半个中国,却发现被他堂姐活埋了#,这个12岁的堂姐,杀害堂弟是为了博得家长更多的关注,小时候一犯错就被父母过重的体罚,渐渐内化成一个消极的自我。如此一个让大人无法理解的单纯的理由把堂弟活埋了,但她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大的危害,也从小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的引导(而且父母很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渴望)。扯了个隐瞒的谎,甚至还帮亲人一起假装寻找堂弟,让他爸妈发传单寻子找了大半个中国。这种案例很极端,悲剧几乎无法挽回。让人感叹无知的同时,又令人感到无尽的悲哀。

3、孩子撒谎有时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不想让自己的爸爸妈妈失望

孩子之所以会因为不想让爸妈失望而撒谎,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善意的谎言”。

妈妈出差回来,给小男孩带了个粉色兔子小公仔,小男生本就不喜欢兔子更不喜欢粉色,可是他不想因为拒绝妈妈而让妈妈失望,会说我很喜欢,只要是妈妈送的都喜欢……偷改卷子成绩,不想让爸妈失望,结果被爸妈暴打,觉得很委屈,就哭了……考的不好的成绩,试卷撕掉,只留下95分以上的卷子,结果被爸妈说教了一通……爸妈不在,照顾小弟喝水,结果喝的是生水,弟弟闹肚子,就盲目的给他吃很多很多的药,也因为怕责罚不敢告诉爸妈,直到弟弟被送去医院才知道是吃错药了,结果被爸妈暴打一顿……

这种“善意的谎言”背后的期待,如果尽早被家长发现,并且父母能通过“孩子的视角”去【共情】去接纳,而不至于盲目的批评指责孩子说谎。那么孩子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不必担心爸妈会责罚。“我的爸妈是安全的,我可以大胆把心里话告诉他,不必伪装不必扯谎了”。

孩子爱爸妈,也喜欢被爸妈宠爱。然而,一旦爸妈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感觉“必须要达到某些要求,才能获得宠爱”,那么,他们同样会启用他们的“善意谎言”。

“你考试100分,我就给你买电话手表!”“你要表现好,我就给买玩具!”“想要我给你甜品,你得答应我#¥%&*”

你看,我们很爱孩子,为了表达爱,为了让孩子“进步”,设置了这么多的条件,孩子却很少能感受到我们是爱他们的。因为条件要这么多这么难,想要被爸妈多多关注,却换来了更大的负担。无条件的爱,太少太少了。

前苏联教育家马克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感受到爱”。

读出孩子心中说不出的话,才是最好的共情。

孩子可能会认为在某个考试中获得“80”分,会让你更少关注他们甚至不爱他,必须拿到优秀才行,因此他们会隐藏考卷甚至把它丢弃,这样父母就看不到它。(这个事情很真实的发生在我一年级的孩子身上。)当你询问考试成绩时,你可能会听到“我考的很好”或“不错。”他们说谎,因为他们不希望你对他们感到失望。很明显,这个遇到同样害怕父母失望而撒着同样“善意”谎言的孩子,谎言被当场拆穿,会遭遇不同的际遇——被严厉批评。

而幼儿阶段的孩子,很难区分它们二者的区别——期待被关注&隐瞒分数,两者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隐瞒分数了,爸妈却很严厉的骂我,他们不知道我很想要宠爱,想让他们开心不生气,才骗他们我考得好的吗?”

4、孩子们有时会为了获益而撒谎

譬如,孩子开始厌学,同时只知道唯有生病才能成功逃过父母的眼睛,而且必须要绝对真实,那么还能顺便得到父母温暖的陪伴。于是,开始故意穿得很少让自己感冒,故意摔倒就可以请假,爸妈还能陪着自己。亲人对自己顺便提出的小需求还能满口答应等等。

5、害怕或恐惧,并想着减少“麻烦”,他们会撒谎

年龄较大的孩子经常撒谎以避免不愉快的任务或麻烦,有时他们是因为恐惧或害怕去说谎。

如上文“妈妈我肚子疼,不能去上幼儿园了(孩子不想上幼儿园,跟你不想上班的心情一样,哈哈)”。——因为曾经某次的生病,让他享受到了不待在幼儿园的舒适感,无需再承受“被父母抛弃”的孤独,或者可以不用见到那对自己很凶的老师。

当然有时他们会害怕惩罚,为了减少恐惧带来的焦虑感,很自然的说谎:“这个杯子不是我摔坏的,它自己掉下来”。

撒谎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而存在的,无论是为了害怕承责,还是因避免麻烦。[4]

6、别以为孩子没牺牲精神,有时撒谎是为了保护别人

虽然年龄较小的孩子更倾向于:“造谣”说是朋友错了,其他人做错事了,而不是自己;

但是年龄较大的孩子,有时会撒谎以保护他们的朋友免受惩罚和后果。这是“兄弟义气”。

他们不认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5] 他们在保护某人免于陷入困境。

最经典的扯谎,就是因为某某同学的爸妈很信任邻居家的乖孩子,于是他们的孩子之间互相成为了好朋友。这位同学需要去做坏事时,总是把这个乖孩子拉上打幌子,而这个乖孩子为了获得友谊,于是配合地撒了个谎。

7、家庭教育中,无法正确告诉孩子——撒谎是坏事,而是告诉他们“被抓住才是坏事”

别急着否认,虽然我们赞同撒谎是坏事,但实际行动却从不是这么回事哦!我们习惯性应用惩罚作为教育手段时,你确定每次孩子说谎你都能准确惩罚到位?[5]

根据一项实验研究表明:

实验中3~7岁孩子的父母(包含身份是法官、警察、海关、律师等“侦破”职业),识别出孩子说谎的正确率也仅50%。

“冰山露出来的只有一点,95%还在水下”。那些已被察觉的谎言被教训了、被拆穿了,实际上却是在透露一个信息:你撒谎的技巧太烂了。孩子们会通过父母的侦破能力,斗智斗勇中逐渐提升撒谎技能。通常家庭教育中,我们总是过于专注于惩罚谎言本身,认为正在教的是“撒谎是坏的”,但事实上孩子听到的经常是“被抓住是坏事”。

孩子考试考差了,语文全班倒数第一,56分。回家害怕被揍,自己买了红笔,改成了86分。拿回家,老爸一看就知道有问题,卷子错了那么多,怎么可能还有86分呢?就笑眯眯的说,说啥呢?“没写完,不许吃饭,我必须得告诉你,如果你今天直接拿考得差的卷子来给我看,或者只会被打十下,然后罚写五十次。如果你还能诚恳的告诉我,以后会努力,让我看你表现,那么你或者不会挨打,只会罚写五十次。可为啥你会这样挨打?第一,是因为欺骗。第二,是因为不敢面对错误。欺骗是一种啥样的行为?那是人品上的缺陷,人品上有缺陷的人,就算得侥幸的一时顺利,终归会付出代价。至于不敢面对错误,就是不敢承担因果,你种下了什么因,就要承担什么果,就如你学习不认真,你就必须要承担着考试考不好的后果,不承担,逃避,事情只会更重的报在你身上,就如你挨了五十下竹片儿,要罚写200次自己的名字。”结果孩子冷汗直冒,但是嘴硬没开口承认,老爸突然脸色一变,抓过儿子脱掉裤子,揍起屁股来。

这则故事,听起来振振有词,道理也说了,打也打了,但是孩子收获到的认知是:“被抓住,真惨,太难骗了,下次要更高明一些才行。”

惩罚不到所有的谎言,但我们可以优化诚实教育的方式,下期我会说到,教育孩子不说谎,并非是在玩审问游戏。

8、儿童病理性说谎——精神障碍,父母得注意了

强迫症式说谎或习惯性说谎,其实也有可能是一种精神障碍,有时与童年创伤有关,如虐待或强控制型的家庭,又或者孩子们生活在恐惧中,需要某种方式来保护自己[6]。

有些孩子冲动地撒谎,无法控制自己的撒谎,有些孩子喜欢创造幻想的朋友和想象中的生活来逃避自己。所以父母还是要“多关心孩子说谎原因为什么,而不是当前的行为”。

“既温暖又有约束性的教育,才是正确的教育。”——戴安娜.鲍姆林德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犯很多错,撒谎只是其中之一,比起“侦破谎言”、“惩罚谎言”,更重要的是你要告诉孩子“如何去诚实”。有时我们总怪说教育方式有问题,所以孩子会说谎,可事实上,哪怕是“完美教育”的家庭,孩子依然会说谎,只不过谎言也许是“妈妈,我没事!”。

毕竟没有人不说谎,说谎也未必是件坏事,但一定不能带来伤害,包括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参考文献:[1] Po Bronson&Ashley Merryman,Nuture Shock:New Thinking of Children.[2] Pamela Meyer,Liespotting:Proven Techniques to Detect Deception.[3] ScienceNews: Telling Kids Lies May Teach Them to Lie.[4] ScienceDaily: The Truth about Lying: Children’s Perceptions Get More.[5] Allie Irwin. ScienceofPeople.com: Why Children Lie.[6] ChildhoodTraumaRecovery: Pathological Lying: Its Link to Childhood Trauma.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