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理学:从依恋关系折射到家长与婴儿间的距离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健康分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生理健康很好把握,但是心理健康就难说了,毕竟人心隔肚皮,就算是对方说了也难保真的是他所想。心理健康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应该在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注意了。

心理健康最基础的要素是婴儿体验到与母亲之间拥有温暖、亲密和可持续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双方都感到满意和享受。——《依恋》约翰·鲍尔比

婴儿对于母亲之间,恐怕用“血浓于水”都难以形容其亲密关系,不可否认的是,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心理的影响的确比父亲要大,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和婴儿待在一起的时间更长,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加依赖母亲。

什么是依恋行为?

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当时的依恋理论是用来理解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即“婴儿与特定养护者之间的情感连接”,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特指婴儿和母亲。

得出这个结论的实验也很简单。首先要母亲带着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房间,然后让孩子自己玩耍。这时候进来一个陌生人,先跟母亲谈话,再跟孩子谈话,然后母亲离开,过一会母亲再回来安慰孩子,陌生人离开房间。接着母亲再次离开陌生人回来,等母亲再次回来之后,陌生人再离开。

在整个过程中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反应,可以大致将婴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和非安全型,而非安全型依恋又能分成三个小类型:回避型,对抗型,混乱型。

安全型依恋占据的比例最大,百分之六十五,回避型第二,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对抗型则是百分之十,混乱型之后百分之五。

安全型的孩子即便是母亲离开,也能较好地独自探索陌生的环境,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这样的孩子容易在以后的成长中信任别人,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回避型的表现比较安静,在母亲离开和回来的时候几乎没有情感上的反应,对于母亲的离开并不排斥,甚至直接是忽视,对陌生人的反应和对陌生环境的探索表现出极小的兴趣,当母亲在场时则是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孩子未来会会形成孤僻的性格,很难有交友和恋爱的经历。

对抗型则比较特殊,因为他们对抗的不仅是环境和陌生人,而是对母亲也有所对抗。母亲在时对探索陌生环境表现出抵触,母亲离开后则会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抵抗,甚至在母亲离开时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的时候,表现出既想接触,又有点反抗。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要么患得患失,总是臆想最坏的情况,要么就是过度粘人,有很强的掌控欲。

混乱型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母亲回来他们表现得无所适从,当母亲想要抱他们时则显得茫然。这样的孩子以后会是比较难以预料和掌控的性格,这样的人在人群中比例也是最少的。

孩子为什么爱哭?

哭和笑应该是人类最原始的两种情绪了,因为这不需要经过任何训练和学习就能表现出来,并且哭和笑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心情绪的两个方向:伤心和开心。

不过在成长中,我们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一般笑的时候多,哭的时候也只是没有人在身边。而孩子则没有那么多顾忌,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可是很多人都有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爱哭?

从现象来看,哭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哭了则表示自己伤心,对于父母而言,是一种能非常直观了解到孩子内心情绪的方式。同时哭也有缓解情绪的作用,即便是在成人的世界也经常说“想哭就不要憋着”。

从另一方面来看,哭则是孩子控制父母,以达成自己目的的一种方式。不要觉得不可思议,事实就是如此。从一开始孩子无意之间就能知道,自己通过哭就能让父母转移注意力到自己身上,并且哭能够让父母答应平时不能答应的要求。

但是即便是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仍是处于原始大脑的支配下,简单来说,只要他们想身体就会有这样的举动,甚至可以说是另一种本能。

就好比孩子经常会经受不住诱惑。在上个世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棉花糖实验。他们找来一些小朋友,每人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并告诉桌前的孩子,自己有事情要出去一下,如果孩子能坚持等到自己回来再吃棉花糖,自己会多奖励他们一颗。实验开始后,有的孩子看着实验者离开了,便马上吃了那个棉花糖,而另一些孩子则通过环顾房间四周、玩手指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不去吃那颗棉花糖。无论是吃掉棉花糖,还是寻找东西来分散注意力,都是原始大脑在支配,只是他们想这样做,大脑立刻能做出相应的指令来保证能达到这个目的。

面对孩子哭时该怎么办?

都知道哭泣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一件好事,那么如何让孩子停止哭泣呢?

从年龄上来讲,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原始大脑的支配,哭泣的频率也是越频繁,这也是为什么婴儿即便是在吃饱喝足,刚换过纸尿裤的情况下,依旧大哭不止。想要停止受到原始大脑支配的控制,那么就只能等孩子成长,等到大脑能够接受逻辑思维即可,这种爱哭的情况就会有所好转,直至消失。

但如果孩子的哭泣不是受到原始大脑的支配,而是由目的的,那就要靠父母分辨了,到底是不是合理的要求。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哭泣的要求合理,并且能满足,那就尽量满足,因为一旦满足了,哭泣也就停止了。可如果要求不合理,并且不能满足,还是让孩子哭着的好。

其次要允许孩子哭。因为孩子有时候受到情绪的影响,但是又没办法向父母说明,只能通过哭泣来反应,或者是来舒缓,这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如果是因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是要求没办法满足,要让他们哭泣,至少让他们明白,哭泣是无法达到目的,或许一次两次会很烦,但当他们明白了之后就不再哭泣了,一味地喝止他们不要哭泣,虽然有效,却仍然不是最好的办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