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看见世间的不完美?正确解读,负面信息也能带来正面效应

前两天带儿子在公交车站等车。看见一个衣衫破旧的中年男人,拉了一个放着音响的木板车,径直绕到公交车站牌后面。顺势往上盘腿一坐,腿上用衣服一搭,自带音效地又从车站后面出来了。不同的是,这时看起来像是一个残疾人,前面还多了一个破碗。一同等车的还有几个小学生,大家就这样目瞪口呆的目送他离去。

儿子不解的问:“妈妈她在干什么?”

”讨钱的吧”我顿了顿,“是个骗子,他有脚却装成没有脚。希望别人同情他,然后给他钱呢。”

很遗憾让孩子看到了这一幕。但丑与恶、善与美构成的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们需要让孩子向生活这位“好老师”学习所有的经验,从正面信息里得到指引,从负面信息里汲取教训、经验。

既然负面信息无法规避,那我们就不必刻意地去蒙上孩子的眼睛,捂住孩子的耳朵,需要适当的让孩子看见世间的不完美,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的经验。

01

面对负面信息,父母有很多顾虑。

父母往往避讳在孩子面前提及,类似于欺骗、死亡、犯罪、伤害之类的负面的信息。我们心疼孩子,不希望孩子的完美世界被破坏。担心“有危险”、“有坏人”这些想法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对这个世界失望、恐惧。

也害怕他们会从中获取错误的引导,盲目模仿,误入歧途。

比如最近发生的几起对女孩的猥亵性侵案,以及之前,多起校园暴力案。大人会相互讨论,但是却很少和孩子提及,因为在很多父母心里,谈到性是一个很隐晦的话题。谈到暴力又怕孩子过多的忧虑。

我们为孩子挡住一些负面的信息。起到的只是暂时的保护作用。可孩子毕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能完全依附于我们,时时和父母在一起,一些时刻,必须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细节,处理问题、保护自己。

02

为什么要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的缺陷?

世界有光亮的一面,也有背光的一面。有些风险并不是我们闭上眼睛不看,它就不存在的。

1.让孩子从别人的错误里,吸取教训。

有些经验是需要通过错误来获取的,但一些错误不能轻易尝试,否则会付出极大的代价。我们可以借助于负面信息,让孩子从他人的错误中,学会什么事是不能做的。

比如被曝光的校园暴力,都有着相当严重的后果,让孩子知道施暴者需要付出的精神上的负罪感和来自舆论的压力,以及生活环境的潜在惩罚(学校、同学、亲戚的疏远、孤立),并了解有相关的法律。从意识上让孩子“抗拒”成为施暴者。

2.父母不在身边时,做自己的“保护伞”。

就像我飞机起飞前空姐会告诉我们危机关头,怎样逃生和自救一样。有些事情不是要等遭遇了,才突然去想办法,却发现没有从父母或其他途径,得到更好的经验。

我们需要让孩子从一些负面信息里,提前学会面对恶意,怎样防御危险、求救,面对灾难,怎样最大程度的减少伤害。

3.让孩子看到,一些诱惑,其实是泥潭。

让孩子在负面信息里,开阔视野,拥有健康的批判精神。对一些诱惑,做到自控,不断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比如毒品,会毁掉自己或家庭,什么地方会有这些东西出现,需要留心,不去或提高警惕。

4.如果不让孩子看到错误,孩子只能通过自己去试错

一些信息如果孩子不从父母处得到了解,他们可能会随意尝试,直到付出代价后才会知道结果。而这些结果是会在他的生命里留下烙印的,甚至改变人生轨迹。

03

父母正确解读负面信息,才能产生正面效应。

让孩子从这些事件或新闻里,弄清楚行为是与结果、代价相对应的。

从受害者的角度,知道对抗危险的方法。

从不良事件的后果里,知道涉足并制造这些事件,受到的惩罚。

让孩子更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犯罪,什么是悲剧。

可面对负面信息有那么多,我们父母怎么做筛选和引导呢?

1.负面信息也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筛选分类。

比如3到6岁,认知有限,对社会上的新闻,知道了也无法很好理解,会陷入不知所措的恐慌中。我们可以选择,让孩子看到一些违反生活安全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还可以通过客观描述,让他们知晓,他人的哪些行为,会对自己造成不好的后果,遇到后要及时告知大人。

6至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活涉及的场景,大多是家、学校和往返的路上。孩子可以知道一些关于自我保护,人际交往及交通安全等相关的社会新闻,他们可以看到,这些不仅仅只是我们大人的口头要求和警告,现实里有更直观的例子。

12岁以后,若孩子看到一些暴力犯罪、诈骗、盗窃、吸毒等负面新闻,不必刻意回避。这类新闻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抓错重点,错误模仿,这就更需要大人在一旁给出正确的引导,而不是把内容扔给孩子自己去体会。

2.做负面信息引导,不以威胁为目的

一次在医院,电视里播着一则新闻:一个小女孩和母亲走散了,却被陌生人用饮料给诓骗走了。

一个老人指着电视,对着身旁的孙子说:“看,这个孩子不听话嘛,乱跑,被坏人抓走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看你以后还乱跑不。”

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因为我们心里的担忧,便加重语气,想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孩子感受到的也许只有害怕,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有益建议。我们通过负面信息,目的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防范危险,不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到被恐吓。

3.正确引导,发挥负面信息的正效应。

首先,客观自然的描述接收到的负面信息,不夸大结果和影响。过程中,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反应,如果他不想继续就不必强迫进行。

接下来,坦然的回答孩子的问题。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了解孩子看事情的角度。

然后,和孩子讨论这件事的结果,就事论事,讨论时不说教,孩子不反感,话题谈论过程会更顺畅。

最后,从成因和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例如,如何避免造成这种局面,不成为事情的制造者;如何做出预防或应对,以免成为这种事情的受害者。

4.用肢体动作,让孩子卸下心里的负担。

家长在谈论时,可以用一些肢体动作,与孩子进行接触,让孩子感到安全。并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告诉他这些只是为了让他学会爱自己并保证自己的安全。也学会不为自己或他人制造麻烦或伤害。

斯皮尔伯格说过:“我一直尽力不过度保护孩子,我们应该让孩子体会各种情感,包括恐惧。”

当然,让孩子了解负面信息,并不是想要孩子完全陷入恐惧,只是希望孩子,在意识到不好的结果后,能有所顾忌或提高警惕,从中获得正面的效应。

愿在这个明与暗交替的世界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彩,有黎明的朝阳,也有照得亮夜空的明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