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的孩子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你错了,这样的孩子心理弹性好

孩子幼儿园班上有个小女生特别爱哭,从小班开始,一开学就得哭至少一个月,现在上大班了还是一样。每天去送孩子上学,就看到她一边抹眼泪,一边哭着喊妈妈。

小女孩娇娇弱弱的,长得很漂亮,但就是显得怯生生的样子。有一次学校组织春季运动会,每两个小朋友一组,分别站在两边用肚子顶着一个篮球,侧着身子把篮球从一边顶到另一边放在框里算赢,这项运动意在考验孩子的合作能力。

轮到这个小女孩了,她和一个小男生一组,快开始的时候小女孩“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我不会,我做不到的……”

旁边有家长看到小女孩这样,低声议论着小女孩太娇气了,心理很脆弱。可是孩子的家长倒在一边很淡定,仿佛已经习惯了女孩的这种状态。

这时候我看到跟她一组的小男孩拉着她的手似乎在安慰她,旁边的老师也跟她说重在参与之类的话,就这样,小女孩竟然就这样哭着跟小男孩一起完成了这项运动。

小女孩完成了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她的妈妈高兴地夸奖她:“依依你真棒!”小女孩吸着鼻子,眼泪还没干,但是接下来的活动,她都没有哭,积极参加并坚持完成了。

在大人的意识里,爱哭、爱发脾气,遇到稍微有一点难度的事情就说自己不会,这就是标准的没有信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的体现,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01、孩子遇到挫折就发脾气?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弹簧”弯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Riehardson”,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心理弹性”,百度来搜索这个词语,出来的解释是:

“主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该状态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弹簧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承受很重的压力,等压力解除后,又回弹到原来没有承受压力之前的状态。把这个词运用到人类身上,就是指我们人的心理就像是一根弹簧一样,面对压力、挫折的时候,我们要判断这根“弹簧”是否健康,并不是看它能否保持“强直不弯”,而是要看它的“回弹力”如何。

比如上面说的那个叫依依的小女孩,看似承受不了压力,可是实际上哭只是她表达自己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此时的她并不是抗挫折能力不强,而是她的“心理弹簧”弯曲了,是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非常正常的一种反应。

真正抗挫折能力差、没有自信心的孩子,有可能遇到她当时遇到的那种情况,直接就会哭着放弃,而不是哭着完成。依依虽然当时觉得当前的任务很困难,但还是很快发挥了她“心理弹簧”的回弹力,快速适应了压力和逆境,坚持完成了任务。

02、“心理弹性”强或者弱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我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女孩,性格非常文静,可是却常常会想起之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糗事,然后一个人懊恼地唉声叹气。比如曾经有一次下雪天她不小心摔了一跤,正好当时很多认识的同学从身边经过,她就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大糗,过后也常常想起那件事,然后反复问我们:“你说当时我闹的这些笑话,别人一定都还记得吧,见了我的面肯定又会提起来嘲笑我吧?我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好笨,怎么当时就犯那么低级的错误呢?”

很显然她就是个心理弹性差的人,总觉得别人会记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糗事,陷入非常焦虑、烦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没有学会如何有效、健康地处理这些情绪,反而总是陷于一种失去弹性的模式——不断言语来确认、不断向外寻求保证来消除暂时的不安全感。

跟她这种情况相反的是,如果是一个心理弹性好的人,在遇到跟她一样糗事的时候,也许当时会觉得很丢人,但很快就会进行自我安慰:“管他笑话不笑话呢,反正事情过了就过了,大家都这么忙,谁还会记得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呢?再说了,就是记得又能怎么样,谁还能没出过糗不成?”

想想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心理弹簧弯曲的时候,这是人的正常反应,有的人 “回弹力”好,很快就会调整心态,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有灵活的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而有的人“回弹力”不是立马就能表现出来的,可能需要时间让他来疗愈。

比如我家老二今年四岁特别喜欢武术,前几天给他报了武术班,教练交待他回家之后要多多练习,十分听教练话的他回来就督促我让我帮助他练基本功。在练习侧手翻的时候,性子急的他怎么也掌握不住要领,有时候练着就挫折地发脾气,往地上一坐赌气地说:“哼!我不练了,我怎么也练不会!”可是坐一会儿之后,自己就又站起来开始练习。没过几天就掌握了侧手翻的要领,由最初的动作分解,到一气呵成了。

所以更多时候遇到困难并不是孩子有玻璃心,而是家长有玻璃心。孩子表现出一些挫败和难过的情绪,家长就认为孩子抗挫折能力差,无法坚持下去,有些不理解孩子情绪的家长,就会给孩子贴上“不行”或者“太脆弱”的标签,给孩子形成心理暗示,让孩子以为自己就是一个脆弱的人,甚至有些不愿意勉强孩子的家长,索性就劝孩子放弃了。

父母千万不要根据孩子一时的情绪反应就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一定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成长和适应,也要多维度地判断孩子的行为和思想。

03、“心理弹性”强的孩子都有什么特点?

很多机构通过研究那些在逆境中亦能成功的孩子的共性,了解到“心理弹性”强的孩子大致有以下几种特点:

乐观:当然,并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并把这次逆境当成一次进步的机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互助: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接受他人的帮助,从而形成正向循环。遇到问题不钻牛角尖,懂得寻求外界帮助。

关注自身优点:遇到问题总是会从积极方向思考问题,不轻易怀疑自身的能力。

设定目标:给自己设定一个能够完成的目标,并且把关注点放在长远目标上,从而尽可能地忽略眼前的困境,朝着长远目标的方向努力,减少自己的焦虑感。

给自己竖立榜样:以榜样为目标,用成为榜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使自己在行动的途中迷失方向。

04、 如何教孩子锻炼自己的“心理弹性”?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弹性”就像是肌肉一样,是可以被锻炼的,那么怎么锻炼自己的“心理弹性”呢?

  • l 培养孩子内心的“防御机制”

心理学上分析,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不自觉地就有避免被外界伤害、避免去感觉情绪上的痛苦的自我保护方式,叫做防御机制。

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很小的时候就需要父母或者照顾者的悉心照料和耐心倾听, 如果孩子在被接纳和照料的过程中,他的父母能够有很好地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那么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内化父母调节自己糟糕情绪的方式、学会独立而有效地面对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有意识地处理自己体验到的焦虑、烦躁等负面感觉。

而如果他的父母或者照料者自身情绪不稳定、家庭矛盾较多,那么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情绪容易会被漠视或否认,往往更容易出现情绪方面的困扰,因为他们没有参照,不懂得如何去温和而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父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情绪,给孩子起到正面的情绪调节示范作用,慢慢建立较强的内心防御机制。

  • l 父母避免出现“情绪倒灌”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父母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之类的话,父母试图用这些话来提醒孩子自己为孩子的付出,由此让孩子懂得自己的辛苦,从而好好学习。

在这些家庭中,很多孩子并不是不行,而是父母自身的焦虑过重,导致他们会无意识地把获救的希望寄托于孩子、或者试图让孩子来安慰自己,其实,这正是因为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出现了亲子关系中“情绪倒灌”的问题。

长期被父母“情绪倒灌”的孩子,很容易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造成情绪紧张,孩子的身体和情绪无法得到很好的放松和照顾,就无法很好地体验自我、分享情绪,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无法拥有很好的心理弹性,遇到问题就容易焦虑,进而陷入负面情绪里无法自拔。

  • l 帮助孩子分解难度,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年龄太小,在太难以企及的目标面前,很容易失去信心从而退缩,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分解目标,先给孩子设定一下当前目标,在完成当前目标的情况下再设定更高一层的目标。

这就像我们学习跳舞一样,如果不分解动作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练习,很容易让人觉得舞蹈动作过于繁琐继而放弃,如果把动作进行分解,那么很快就能学会了,从而有信心进行连贯性的动作。

当孩子完成当前的目标,我们再来及时肯定孩子,并且跟孩子一起复盘,就会让孩子觉得之前自己认为很难的目标,其实只要努力和坚持就能达成,这样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力量感,有信心面对以后的困难。

其实,比起孩子的心理弹性锻炼,更多的时候家长更需要增强心理弹性,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减少焦虑,不脑补孩子情绪背后的行为,不会因此而误判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冷静分析困难,轻松释放压力。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陪宝宝写日记,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帐号:陪宝宝写日记,共同探讨育儿问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