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教孩子过度分享了?

前几天带孩子们去公共图书馆看书,随手拿起一本绘本分享。绘本画得很漂亮,故事也是儿童系列常见的主题:分享。故事的主角是海里一条美丽的彩虹鱼,她的身上有各色发光的鳞片,所有的鱼儿都十分羡慕,而她也很为自己的美丽而得意。

终于有一天,一条小鱼游过来,找她要一片发光的鳞片,她拒绝了。消息不胫而走,彩虹鱼不肯分享的事情传遍大海,再也没有鱼愿意和她做朋友,连看她一眼都不肯。彩虹鱼十分伤心,去问海里的智者大章鱼,大章鱼让她去想一想,到底是分享快乐,还是独占快乐。

于是彩虹鱼慷慨的把鳞片分给海里其它的鱼,她以为她会舍不得,可是当她看到其它鱼儿得到鳞片时的快乐,她发现自己也变得很开心。最终彩虹鱼身上会发光的鳞片都分掉了,而她同时也收获了大家的友情。

故事结束了,我心里却有些不安了,因为我发现,这个故事所传递的讯息似乎有些问题。没有错,我也一直都不厌其烦的教我的孩子们要懂得分享,可是我读这个故事时,忽然想到,彩虹鱼不愿意把鳞片分给其它的鱼,其实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毕竟这是她之所以独特的地方。而她以鳞片换得友谊,这友谊真是我们想教给孩子的友谊概念吗?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海里其它的鱼儿凭什么觉得自己有权分得彩虹鱼的鳞片呢? 难道我们在教孩子分享的同时,也会让他们觉得他们也有权分享别人的东西吗? 总而言之一句话,平时我们教孩子分享的行为,是不是缺少了一些思考,分享得过分了呢?

到底什么是分享?

分享简单说就是一种资源的共享或轮流使用。如果这资源本身就是公共的,那么共享/轮流使用自然是行为准则。而如果资源是私有的,我们仍然教导孩子分享,那其实是希望培养孩子对他人的一种慷慨与善意,如果人人都有这种善意,则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应该厘清如下几个概念:

分享是需要时间学习的

幼儿一般不会主动分享,因为每一个人的发育都是由我及他,必然要先发育出自我,才能发育出对其他个体的同等尊重。所以如果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分享,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自私的人。

分享不应该是强迫出来的

既然我们希望通过分享的行为来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善意,那么我们真正要的是这个善意,而不是孩子最终把东西分给别人这个结果。家长往往因为心里着急而强迫孩子分享,对于孩子来说,被迫把东西分享出去,反而成为自己的压力与负担,这样我们不但无法培养出孩子对他人的善意,反而得到了刚好相反的结果:孩子对分享的抵触与逆反。

分享基于同理心,而非等价交换

彩虹鱼的故事里,最让我觉得不妥的是,彩虹鱼的分享行为成了她交换友谊的筹码。虽然故事可以理解为只有慷慨善意的人才会让大家喜欢,可开始她不愿意分享时被人孤立却也是事实。所以爸妈教孩子分享时,最好从同理心入手,给他讲感同身受的道理,而不是仅仅从结果入手,说不分享就没有朋友一类的话。

要分享得对,首先需要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其实大部分人对于什么情况下应该分享、可以分享有非常不同的想法,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甚至不乏表面上说分享、暗地里却阻止分享的情形。而在我们教小孩的时候,我们往往过度强调分享,却忘记问:这种时候分享是不是一个合理的要求?

比如我就觉得海里的鱼儿们要分享彩虹鱼的鳞片并不是一个合理的要求,虽然这不代表彩虹鱼主动分享是不对的。那么当我们要求孩子分享他自己的东西时,也不妨问一问自己:这是合理的吗? 要知道小孩子有所有权的东西是很少的,而他们通过支配这很少的东西来获得一种自我的肯定,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所有权,才能让他们内心有安全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谈分享才比较脚踏实地。

也许,有时候,争执反而是最重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的认为,分享就是好的,抢东西就是坏的,轮流是好孩子,吵架是坏孩子。但是别忘了,人是复杂的,而小孩子做事的动机又往往和我们不一样。他们还在探索这个世界,寻找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界限,所以他们会争吵、会抢夺。这虽然不符合我们心目中良好行为的定义,但对于他们认识世界、发展社交概念,却很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那么,孩子会在争执中学到很多东西,是简单的分享学不到的。所以,当孩子们为很小的东西争得热闹时,爸妈们可以作壁上观,只要不涉及安全性,就索性让他们争个明白,或者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冲突。那么孩子们得到的,会远比分享来得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