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放暑假了,孩子们在一块总吵架怎么破?

本文看点:当孩子们产生矛盾时,家长应该怎样处理?为什么“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往往不奏效?更恰当的处理争吵的方式是什么?我们一起在今天的文章中寻找答案。

周五

视野

全文共4339字,阅读时间8分钟

01

二孩大战

暑假的到来,对不少二孩家庭来说如临大敌。两小只在家相处的时间突然增多,抢玩具、抢电视、抢零食、抢爸爸妈妈的陪伴时间……在“抢一切”大战中掐得“你死我活”,一言不合就哭闹争吵,暑假的来临意味着家里鸡飞狗跳模式正式开启。

我的两个表外甥,哥哥属于沉默爆发型,能忍委屈但戳到底线会爆发,妹妹年纪小但很机灵,擅长看大人脸色行事。

哥哥最近迷上拼拼图,好不容易快拼完了,哥哥离开一会回来,就看到好奇的妹妹用手抓散的拼图,哥哥顿时怒从中来眼里噙着心疼的泪花大吼:“谁让你动的!都跟你说了你不会玩!”猛地从妹妹手里抢过一块拼图。妹妹被哥哥吓坏了,哇哇哭着跑到另一个房间找妈妈“评理”。

大人这时候一边抱起妹妹哄着,一边各打五十大板,哥哥应该懂得分享带着妹妹一起玩,妹妹不应该未经哥哥同意破坏哥哥的“心血”。本以为这番公正的“判案说理”能换来一段时间的安静,结果是,没过两分钟尖叫声又起来了,“不许动我的剑,这是我的!”“妈妈!”……

一旦大人干预进来,想撒手好像就没那么容易了,“裁判”的工作只能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孩子们都想争取大人的关注。

不少爸妈在要二胎之前就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一定不能让爱的天平倾斜,要不偏不倚公正地对待两个孩子,不让任何一个受委屈,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

当裁判当法官不管用,一味地让孩子们分开也只是逃避问题,不少发展心理学方面的学者都曾表示,兄弟姐妹间的摩擦争吵是孩子人生中矛盾和冲突的最初经历,也成为了他们去学习如何健康看待及解决冲突的成长契机。

02

“非暴力沟通”的调停技巧

我最近在美国芝加哥公共电台一档记录形形色色生活轶事的节目《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中听到一个二孩家庭的有趣故事,讲述了美国一个家庭两个孩子之间很棘手的一种冲突危机,其中孩子母亲的应对心态和方式很有启发性,给我们带来一个应对孩子们日常摩擦的新视角——“非暴力沟通”的降维打击。

故事的源起是4岁的埃利亚斯某天告知他的妈妈瑞秋,他从即日起不再吃肉。

起因是埃利亚斯有天知道原来自己吃的肉是由人为宰杀的,他原先以为是有专门一群人去搜集已经死亡的动物,然后才成为餐桌上的食物。

埃利亚斯痛惜“白白死掉”的动物,不认同这样对待动物的残忍方式而拒绝吃肉。除了自己身体力行之外,他提出希望家里人都不要吃肉,包括小他两岁的弟弟西奥(这一位是想要吃肉的),因为看到别人吃肉他会打心眼儿里悲伤,他不想看到家人伤害动物。

节目海报图片

没有完美的办法。瑞秋和丈夫选择在保证孩子膳食营养的前提下经营一个素食家庭,即便这听上去对小儿子西奥不太公平。瑞秋寄希望于在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教会他们用同理心理解对方,当他们长大一点以后能充分理解各自在吃不吃肉这件事上的立场和选择。

但就眼前的现实而言,在吃不吃肉这件事上产生的分歧让两个儿子的关系时常变得紧张。她不得不进行干预,但在这件事上如何把握自己的立场是很微妙的。

有一次,7岁的埃利亚斯所在的班级举行同学家庭聚会,每个家庭带一样自己家做的菜过来,瑞秋意识到这可能是西奥想要大快朵颐的时机,而一旦看到西奥吃肉,埃利亚斯会抓狂。瑞秋找到西奥,苦口婆心地问他:“你觉得为了这个让埃利亚斯在所有朋友面前发脾气值得吗?”,善良的西奥想了想,选择在埃利亚斯不注意的时候吃点肉。

这样似乎有点让埃利亚斯太压制西奥了,可是瑞秋想不出别的办法,她总得做点什么避免让孩子们总是陷入争吵打架。这样的交涉频繁地进行着,瑞秋像一个“中介”一样来回于埃利亚斯和西奥之间斡旋,试图影响他们的决定遏制吵架的苗头。

两兄弟在同一所小学上学,学校周五午餐是披萨,有白味披萨和腊香肠披萨两种可选,这对西奥来说又是一番纠结,选白味的实在难吃,选腊香肠让哥哥知道了免不了一战。

瑞秋的感觉很不好,西奥不应该这么可怜,他有选择食物的权利。在和埃利亚斯的对话中,瑞秋发现他能感觉到因为自己对弟弟的严加“管教”,不仅没有让弟弟放弃吃肉,反而会让弟弟更加想吃肉。当瑞秋指出他没有权利去告诉和要求别人该如何生活、该不该吃肉的时候,埃利亚斯很困惑但是不置可否。

但是这样的对话在发生作用。

有一天在车上,埃利亚斯想出了一个阻止弟弟吃肉的新计策:他愿意把自己的三个火柴盒小汽车让给弟弟,条件是弟弟答应两个星期不吃肉。瑞秋觉得很有趣,适时加入了进来。

瑞秋:等等,三辆玩具车换你两个星期不吃肉,西奥你觉得值吗?

西奥:妈妈,你说他说的是真的吗?

瑞秋:这不是我的谈判,是你们俩的。

埃利亚斯:是的!我会给你。如果三个星期不吃肉,我给你八个。

西奥:那我一个星期不吃,你给多少?

埃利亚斯:……

最后西奥和埃利亚斯敲定在过了学校披萨日的第二天,也就是在周六开始两人的君子约定——毕竟腊香肠披萨还是不能放弃的。

“这不是我的谈判,是你们俩的。”这句话貌似让哥俩的关系有了一个新开端。让他们彻底理解对方在吃肉问题上的选择,可能还要等很长一段时间,但最起码,他们现在可以直面相互之间不同的立场,协商着找到具体纷争中的解决办法。

这给父母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解决孩子们日常摩擦的新视角——家长作为中立第三方,既不做法官式的对错裁决,也不对任意一方施加观念影响,居中主持调停。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学会用调停技巧的家长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纷争。研究还发现,这部分家长的孩子相比那些没有被家长的调停技巧帮助过的孩子,更能以同理心理解对峙一方的情感和立场。

这些调停技巧包括:

  • 让孩子们轮流发言重述冲突的经过和原因;

  • 让每个孩子表达自己在冲突中的感受,并让另一个孩子倾听并重新表述对方所说的,试图让他们理解互相的立场和情绪;

  • 在理解对方感受和想法的基础上,双方协商解决的办法,如玩具到底怎么分配,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并说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谁对谁错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只关注理解与解决。这些技巧其实是借鉴了一些国际上通用的非暴力沟通方式中的部分环节。比如英国一位学者在参与巴西贫民窟青少年团伙犯罪调解问题中发展出来的一套冲突调解术Restorative Circle(简称RC),主张让冲突中的各方在倾听中重新看待对方的观点和行为,识别冲突中的关键因素,达成下一步行动的共识从而找到解决办法。

有懂得利用调停技巧的家长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套用了这些技术,具体来说用RC技术“大材小用”降维用于二孩的日常摩擦,大人要做的并不复杂,只需要问出这样几个问题:

(向小朋友A)“你有什么想说的,想让他/她知道的?

(向小朋友B)“你觉得他/她刚刚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的?(此处要让孩子知道,不是鹦鹉学舌式的重复,而是表达自己对小朋友A说的话是怎么理解的。)

(重新向小朋友A):你觉得他/她说的对吗?

接下来轮到小朋友B表达自己的想法,重复上面这个过程。

这里面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情况,比如小孩子情绪激动言辞会变得很不友好,大人要适时加入引导。一方用带有侮辱性的言语表达时,大人先不忙着责怪,用准确温和的语言重述一次:“你是不是想说,你哥哥不给你玩具一起玩你觉得很生气?”

又比如有一方不配合就是不想讲话,可以问另一方“你觉得他/她这个样子是想告诉你什么?”当这边有了回复以后马上问一开始不想说话的那一方:“你觉得是这样吗?”其实只要小朋友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正在被关注和理解,自然就会愿意放下敌意,打开话匣子。

当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双方都觉得从对方嘴里听到了关于自身感受和想法的准确表述后,就进行到解决问题阶段了。这个时候大人可以稍微松口气,抛出问题看眼前的两小只怎么进退——颇像瑞秋看着两个儿子对火柴盒汽车讨价还价时的情形。

在这个过程中,当一方提出一个解决办法的点子时,比如“我不想把我正在玩的给你,但是我可以给你……”,大人要转而问另一方:“你乐意吗?”直到双方协商出一个都满意的办法。

03

调停方式有用吗

我在著名心理学杂志《今日心理学》的网站上发现一位妈妈晒出了自己和家里俩娃成功使用RC技巧解决口角争执的一些例证:

女儿莉莉(四岁)妈妈,亚伦(莉莉的哥哥,九岁)和扎克(亚伦的朋友)不让我和他们一起玩。

妈妈:亚伦,你可以过来一下吗?(转向莉莉)莉莉,你有什么想告诉亚伦的?

莉莉: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妈妈:亚伦,你觉得莉莉说的是什么意思?

亚伦(不耐烦地)她想跟我们玩,但是她……

妈妈(轻轻打断)先等一等。莉莉,是这样吗?这是你想让哥哥知道的吗?

莉莉:对。

妈妈:好,亚伦,你有什么想告诉莉莉的?

亚伦我现在不想让她跟我们玩,我想要自己的时间,因为我和扎克这一整天都还没有一起玩过,这个时间我只想自己和扎克一起玩。

妈妈:莉莉,你觉得哥哥说的是什么意思?

莉莉(不开心地):他只想和扎克一起玩。

妈妈:亚伦,是这样吗?

亚伦:是的。

莉莉妈妈:莉莉,你还有没有什么想让亚伦知道的?

莉莉:没有。

莉莉妈妈:亚伦呢?你有吗?

亚伦:没有。

莉莉妈妈:好。那你们有谁有什么想法解决这个问题?

莉莉:没有。

亚伦:好吧,她可以和我们玩,只要她不问任何的问题,不要问我们在玩什么。

莉莉妈妈(吃惊地,原来问题在这里)莉莉,你哥哥说只要你不问他们任何问题你就能和他们玩,你接受吗?

莉莉:可以。

然后三个孩子在一起“成功地”玩了一个小时。亚伦后来说玩的还可以,莉莉全程只问了一个很小的问题。

你看,在这个例子中,妈妈充当的角色只是让孩子们轮流表达意见,并没有批判和指责任何一方。当孩子们能够轮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在这种相对平和的状态下,才愿意去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在自我受到尊重的前提下,包容和同理心才能萌生,这个时候,退让、妥协,彼此各退一步的解决方案才会出现。

各打五十大板的方法为什么不奏效?因为被骂的双方都感到屈辱,更会将来自父母的责骂归罪于对方,你所认为的公平惩罚可能换来的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父母充当调停人而不是法官。在矛盾发生之初,尽量不指责孩子。利用上面的方法,让孩子表达情绪和感受,父母只需要牵引两个孩子尽可能的表达,不要让局面失控。如果矛盾已经发生,在孩子表达之后,可以让孩子互相道歉。而父母不参与指责和惩罚。

当然,调解也有失效的时候,有些时候,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孩子们都不太想表达,或者积极性不高根本到不了讨论解决办法的那一步,这个时候你可以问问他们你们要不要去干点别的什么事。一些运用这些技巧的家长反映,失败的调解往往导向一个不错的结局,就是小朋友不再纠缠本来的冲突,愿意“向前看”,不管是还在一起玩或者分开各干各的。

从这个角度看,何不把孩子们之间发生的摩擦口角当作是培养同理心的契机?当下次出现“亲妈难断兄妹事”的时候,当讲分享、判对错都不管用的时候,试试做一个“第三方调解主持人”,把解决冲突的舞台让给孩子,说不定他们可以做得很出色。

互动话题

你家有几个孩子呢?你认为兄弟姐妹或者朋友伙伴对于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呢?当孩子之间产生矛盾时,你会怎样处理?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观点。

拓展阅读

限时福利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