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父母找到真实原因就简单了

这孩子放了暑假,家长试着比孩子上学还累 ,每天在家嗓门更具穿透力了。几个家长凑到一起,聊起自家孩子来,那是一肚子的话呀,特别是一提“孩子的拖延症”,简直是滔滔不绝刹不住车呀。

比如:早上起床至少要喊三遍,吃个饭磨磨唧唧,吃完饭40分钟过去了;

比如:让写个暑期作业,写了不到5分钟,嚷嚷要去厕所,出来不一会,又要喝口水,再发会呆,半个小时过去了,这下笔的字写了不到10个;

再比如:辅导班上课时间马上到了,不是书和笔找不到了,就是鞋找不到了,拖拖拉拉10分钟才出去门,眼看又要迟到了。

每天这为了孩子的拖拉,相信不少的家长都使出了各种招数。最开始还是和颜悦色,苦口婆心跟孩子讲道理,后来发现道理讲了好多遍,没有效果。有的家长就生气、改为吼叫、甚至打骂,发现效果更差,家长更生气了。

而结果反而成了“家长越催,孩子越慢”的死循环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父母更生气,孩子也反感,家庭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

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拖延症也是十分焦急加万分无奈, 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先找找孩子拖拉的真实原因了,再寻找相对应的对策进行解决。

那么,孩子为啥会有拖拉墨迹的习惯呢?

01 父母的叨叨说教或责骂,让孩子反感,变得更加拖拉叛逆。

前几天,楼下的邻居家孩子林林,就因为一件事情跟妈妈闹了别扭。放假学校报到的早晨,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带着一些物品到学校,可是林林拖拉着,提前没有收拾,眼看着时间马上就该出发了,林林妈妈忍不住就将孩子书包拿过来,蹲下身子帮助收拾。

一边收拾一边嘴里说着:‘’每次都是这样,为什么昨天晚上不提前收拾好,说了你多少次了,就是不听。“

“再这样下去,你也别用书包了。你这耽误多少事呀,妈妈这一堆的事还没有做呢,你以为大人都很闲吗,整天给你收拾书包?”,林林妈妈是越说越气愤,声音也是越来越大。看着林林不说话,火更是蹭的起来了,声音放大一些:“听见了没有,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林林脸色也不好看,嘴里嘟囔:“每天就知道叨叨,叨叨个没完,烦死了!”

结果,本来一件孩子拖拉的事情,在妈妈的叨叨下,没起到好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孩子反感,家长生气又无奈。

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用叨叨的方式来管教孩子的拖拉,实际上,孩子的拖拉习惯或许在短时间内有点效果,当一段时间下来,基本是全无效果。

而孩子也容易变得情绪激动,往往家长会变得更加的生气,采取了更大的嗓门来压制,或者选择粗暴的责骂来处理。如果家长不加以修正自己的管教方式,会让彼此间的亲子关系变得疏远和陌生化。

02 父母自身存在拖拉习惯,孩子照样的模仿。

想想我们大人自己,是否存在定下来一本读书计划,却因为各种的原因和理由,拖着一本书过了一周了,还没有翻开几页?

是否存在定下来与孩子一起进行早起锻炼身体,却迟迟不见行动,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不了了之。

有句话说的好: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是模仿大人而来,大人在平时是什么样子,很多时候,孩子也就是什么样子。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一组漫画,一位妈妈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催促孩子“快点儿,快点儿, 最后孩子还是拖拖拉拉的穿衣服,穿鞋。气的妈妈暴跳如雷,孩子还是慢吞吞的。

这组漫画就很好的讽刺了一些家长,自己在行动上也是没有做到好的榜样,即使嗓门再高,再着急,也无法让孩子变得麻利起来。

03 家人的溺爱,各项事务孩子接触少,导致不自觉的依赖习惯。

奥地利心理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人格教育》书中的一句话:“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现在很多家里都是因为二胎或工作原因,需要跟老人同住,很多的老人长辈都是相当的溺爱孩子,基本上,家里和孩子的事务都包办了,孩子基本除了写作业是自己写以外,其他的事情都不需要管了。

书桌上的书和书包,家人给收拾好了;第二天起床穿的衣裤、拿的杯水都准备好了。甚至孩子的铅笔都是大人给削好的。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本身根本没有啥时间管理的概念,也没有需要自己做事的想法。反正心里明白,大人都给准备好了,自己啥也不用管。

自家孩子就有一次,因为奶奶收拾书包忘记给装一本作业,课堂上被老师批评了,回到家各种不高兴,抱怨都是奶奶的原因才挨批的。

因为这件事,就在家里立了规律,谁也不许帮助孩子收拾书包。让他自己学会收拾,在这以后,遇到问题,也不会找大人的原因了。

针对孩子的拖拉,家长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第一,接纳孩子,改掉焦虑着急的情绪,平缓心情。

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提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拖拖拉拉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着急忙慌的家长。”

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她陪女儿过天桥,需要1分钟可以通过的天桥,她的孩子用了整整10分钟,那么尹建莉老师是熊孩子了,还是责骂和催促孩子了呢?都没有,就是正常等待。

她提到:每个做家长的都应该放慢一些节奏,理解一下孩子,接纳我们的孩子。

什么是接纳孩子?就是我们用耐心接纳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我们不能容忍的行为。

尹建莉老师以为孩子拖拉,很多问题是出在家长身上,出现在家长的着急慌忙和不停催促上。

这就需要家长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不必追求完美。用孩子一直在成长的眼光来看待事务。

比如:家长平时可以允许孩子拖拉,不必强求他做事一次性到位;

比如:实在需要因为什么事情赶时间,家长控制一下节奏就可以了,用不到为此批评孩子。

第二,父母做好自己,将自己变成太阳,孩子自会追光而来。

很多的家长将太多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却唯独忘记了自己的成长。

有的家长是严厉高标准性质的管教方式,对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进行严格要求,导致孩子的压力倍增,情绪上有所反抗,会通过行为方式来表达;有的家长是不善于沟通,遇到事情,只会用最简单粗暴的硬性压制为主解决问题,却不知随着孩子长大,自我意识的增强,教育方式变得越来越尴尬无效果;而有的家长可能自身就是存在拖延症状,却不愿意承认,担心留了家长的权威,却不知在孩子眼里,这是家长没有做到一视同仁。

其实,这所有的问题,最终的根源都是在家长身上。

家长只要做到了让孩子心服口服,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让孩子感受到,孩子自会跟着家长模仿,对照家长的行为去做。

不管是时间观念、自律性等各个方面,家长只有起到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慢慢养成这些好习惯。

第三,学会放手,做孩子的成长伙伴,静等花开。

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拖延问题时,最省力的教养方式是:成为孩子最好的成长伙伴,与孩子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

首先,理解孩子的节奏与成年人的节奏是有差别的。

很多时候,家长不自觉就用成年人的节奏标准来要求孩子,自己觉得孩子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所以,遇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就会着急和生气,会采取催促或责骂方式,让孩子加快速度。

这种严肃死板方式只会让孩子越催越慢,越催越拖拉。

其实,家长应该可以适当让自己放松一下,让自己不那么的对事情紧张,变得幽默一点,随着孩子性子来一次,有啥不可呢,当大人对孩子没有那么多要求,大人会发现孩子原来还是有很多的优点的。

其次,与孩子之间坦然相对,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最忌讳的就是一味的说教与责骂,或者板起脸来教育孩子,当父母尝试与孩子进行坦诚的交流与沟通,大人会发现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发现亲子的互动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而孩子从父母的言谈对话中,了解了父母对其的认可和支持,也会从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和检查自身的不足,能听进去父母的建议。 父母可以通过玩游戏、设置奖励机制等方式,来增强孩子对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最后,给孩子一点时间与耐心。

孩子只有在自己最舒服的节奏下,才能最好地发挥自身潜力。“欲速则不达”,当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孩子多一些时间,孩子自会跟上节奏,变得越来越好。

父母要相信,只要我们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平和与孩子进行互动沟通,孩子的拖延症自会慢慢变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