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名"熊孩子"不再"熊"的背后,都是父母先做出了这些改变

"大哭大闹"、"蛮不讲理"、"摔东西"、"总和父母唱反调"、"爱打人、爱咬人"、"桀骜不驯"、"执拗"……,这些都还不足以来形容我们眼中的"熊孩子"。"熊孩子"总是让父母"黯然神伤","心力憔悴","熊孩子"的教育引导更是让父母"心急如焚"、"焦头烂额"。家里有"熊孩子",每天都会有一场没有输赢的"战斗",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备受煎熬,最终只能"两败俱伤"。但是"熊孩子"也不是说不能"医治"的,关键是父母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由央视主持人阿丘主持的《生活早参考》中就有一期名叫"育儿师大战熊孩子"的节目,从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出一些关于教育引导"熊孩子"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节目中的"熊孩子"叫小辰,6岁的小男孩。小辰和大多数的"熊孩子"一样,不说实话、厌恶学习、打人骂人、痴迷游戏、爬高上低……,可以这样说,"熊孩子"身上的特征小辰一样也不少,用主持人阿丘的话来讲就是"满口脏话,狂躁的很"

小辰变成"熊孩子"和其家庭有一定的关系。小辰的妈妈是一位46岁的大龄妈妈,所以在很多时候对小辰是宠爱有加,对小辰的"熊性"总是容忍和纵容,到最后小辰频频挑衅,妈妈素手无策。而就在这时,育儿师兰海来到了小辰家中,帮助妈妈一起来治治小辰这个"熊孩子"。然而,小辰对育儿师兰海的到来一脸不屑,淡定地说:"我不怕超级育儿师。"并指手画脚来挑衅育儿师兰海。面对这位家中的"小霸王",对于育儿师兰海的挑战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育儿师兰海观察到,不管小辰和其他小朋友争斗还是骂粗话,妈妈基本上都没反应,特别是在妈妈阻止小辰玩游戏时,小辰竟然打妈妈这一举动让兰海很吃惊。接下来的一幕幕不禁让人觉得小辰是"熊孩子"中的"熊孩子":打小朋友打到求饶为止、不顾安全直接翻到了厨房的灶台上面去拿东西、在沙发上翻跟斗差点受伤……,小辰的这些行为让兰海汗毛都立起来了。

在"家庭会议"这个环节中,兰海和小辰的家人们做了一些沟通和交流。通过兰海对小辰的观察,她指出:小辰才6岁,但已经有了很多暴躁的行为:打、骂,甚至尿尿到妈妈身上。但是妈妈面对小辰的这些暴躁行为,除了"很生气"之外就没有别的反应,并且都是以和蔼、容忍的态度来对待;小辰是一个矛盾的孩子,看上去非常地暴力,实际上他的情感缺失很严重,很孤独。而小辰抗拒孤独的方式就是去打人,然后又被孤立;爱并不是一味地妥协和谦让,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需要作出一些改变。

在兰海的帮助下,妈妈终于走出了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她不再纵容小辰的无理取闹,并始终坚持原则,引导小辰认识错误,并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惩罚。当小辰做到这些之后,妈妈再给小辰一个拥抱和解释。如此反复,最终小辰做出了一些改变,他不再攻击别人,渴望和妈妈一起玩游戏、看书,能够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身上的那份"熊性"慢慢褪去。


01

"熊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如既往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美丽的天使变成了可怕的魔鬼呢?究其原因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态度。有的父母对孩子的错误一味地纵容,对孩子的需求一味地满足,对孩子的要求一味地降低标准。父母的这些行为和态度虽然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却不知道是在伤害孩子,这样只能让让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大,让孩子不懂得满足,只知道向父母一味索取,长时间下去,原来美好的孩子就会一步一步变成可怕的"熊孩子"。

"熊孩子"并不可怕,只要父母能够正确教育引导,"熊孩子"也是能够纠正过来的,关键就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熊孩子"往往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当着是家里的"老大"、"小霸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此,父母应该及时地扼杀孩子"称霸"的这种苗头,不应该事事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犯错误了,该批评的还得批评,不能因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就"大题小做",任由孩子的错误而不管不顾。

所以导致孩子变成"熊孩子"或者向更“熊”的方向发展,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引导态度是重要原因之一。换句话说,只有父母改变对孩子在教育引导问题上的态度,才算是迈出了改变“熊孩子”的第一步。


02

医治"熊孩子"的方法要注重刚柔并济

"熊孩子"就像一根弹簧,不管是拉伸还是挤压,只要过了度,都会失去弹性,成为废材。所以父母在教育引导"熊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软硬皆施,刚柔并进。

对"熊孩子",父母要学会运用柔性措施。所谓柔性措施,通俗讲就是要给孩子讲道理以及心理安抚。父母要注重给孩子讲明白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以及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等。同时,父母还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多给孩子诉说和选择的权利,这也就是"以柔克刚",在一定情况下还是管用的。

同时,教育引导"熊孩子"的刚性措施也不能少。刚性措施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坚决态度和立场,以及对孩子的错误加以适当的惩罚,让孩子可以对原则、规则以及父母的管教有一种敬畏之心。所以,教育引导"熊孩子",父母不能光靠"甜言蜜语",也不能只用严厉苛刻的方式,只有"刚柔并济"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孩子深刻意识到错误,"内服外敷"才能取得"治病救人"的效果。


03

坚持原则和底线,永远比给"熊孩子"讲道理更管用

既然能称为"熊孩子",那么在这类孩子的心中就没有原则和规则的意识,或者说这样的意识非常浅薄。然而,在孩子的教育引导中,父母能坚持原则和底线思维尤为重要,这就像给孩子的行为划了一个"圈",逃出这个"圈"是不被允许的。若是孩子一旦破坏了原则,不守规矩,触碰了底线,那么孩子以后的教育引导将会变得更加棘手。

给"熊孩子"讲道理是必要的,让孩子能够看清自己,认识错误。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父母坚持原则和底线的基础之上的。原则和底线就是孩子所允许言行的"最低限度",但没了这个限度,孩子就失去了做事、说话的准绳,长时间下去就会走偏。

对于原则和底线,这是很严肃的事物,父母要让"熊孩子"对其有一颗敬畏之心,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不管是预防孩子变成"熊孩子",还是教育引导"熊孩子",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要有底线思维,并要竭力维持其严肃性


结束语:"熊孩子"的"熊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父母从改变自己出发,并坚持正确的教育引导态度,坚持原则和底线,刚柔并济,才能真正地改变"熊孩子"。


※我是育儿小当家KING,既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在教育我的学生。在育儿的道路上,有很多感受,希望可以与您一起分享,在育儿能力上的"本领恐慌",也让我迫切向您学习,希望您关注和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和学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