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妈妈如何培养出3名重点名校孩子,值得一看

杨先生有一个大家庭:夫人姓卫、大儿子现在26岁、二儿子和女儿双胞胎20岁。夫妻俩来自上海,都属于北郊区的一个工人阶级,可能是因为家庭原因(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吧),管理和安排好3个孩子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有了大儿子以后,卫女士就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在家专心带孩子了,在对幼儿的照料和早期启蒙上,她说出了一句我们大家都颇为认同的一句话:孩子就是父母的缩影。

在三个孩子的教育方面,卫女士作为三个一本大学学生的家长,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方法,在小编看来,这几个问题也是现在父母最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这四个问题,也成为曾经一度热门的话题,今天分享出来,希望更多家长能够看到和学习到。

一、不管孩子多大,都要和孩子多交流。

孩子们1岁以前,卫女士就喜欢和自己的说话,喜欢说出孩子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当孩子在桌子附近玩耍时,妈妈就亲切地叫着孩子的名字:“杨杰,看一看这是桌子,桌子是红色的。”杨杰听见妈妈的话,眼睛一闪一闪地看着妈妈说的这个方方正正的大东西,小脑瓜里印下了“桌子”这个词。虽然杨杰不一定马上重复妈妈说的话,但他理解了。有时,妈妈会用语言让孩子去完成一个小任务,比如“杨杰,给我拿一个球”,杨杰会乐颠颠地去把球递给妈妈。这种在现在育儿专家看来:和宝宝充分交流的方式,既让孩子提前做好了开口说话的准备,又让宝宝感受到了妈妈的关爱。当孩子们已经会较熟练地说话后,每当他们从学校、幼儿园回到家,卫女士就会和孩子深情的仔细聊聊一天来各自生活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孩子们会告诉她自己在幼儿园、学校中见到、听到的趣事。语言的功能是与人交流,那么首先在家里,就发挥起语言的这个重要作用,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与家人沟通的习惯。在孩子们上小学和初中期间,卫女士说每周孩子放学回来,她都会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聊天,聊天的内容卫女士说了一点:她从来不会直接问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只会希望孩子主动去谈论这个话题。现在育儿专家也表示: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尽量去聊孩子喜欢的话题,不要让孩子感觉有压力。

二、加油,老妈相信你!

关于鼓励的问题也有好多教育专家提及,可是如何正确和适应自己的鼓励方式,好多家长却并不清楚。随着孩子身体的成长,他们的能力和信心也需要有一个成长空间,而不能被过多的照料所掩埋。恰当而适时地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机会,能使孩子的自信心树立起来。1岁半的杨欣悦(小女儿)对放在桌子上的圆珠笔产生了兴趣。她拿起笔,在手中转来转去,一不留神,把笔帽给转开了。把笔帽弹到了沙发后面。小家伙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了。爸爸杨先生没有替女儿去捡起笔帽,也没有任由笔帽躺在沙发后面,他把沙发轻轻推开,让女儿走进去把笔帽捡起来。女儿犹豫地看了看爸爸,杨先生充满信心的对女儿说:“你能行!”欣悦在爸爸的鼓励下,走到沙发后面,捡出了那个笔帽。爸爸立即把圆珠笔各个部件组装成一个整体,父女俩相视而笑。这样的事例在他们一家的生活中,十分常见。

作为工人阶级的家庭,卫女士和杨先生都坚持一个观点:一定要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多自己动手,父母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三、培养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良好的举止仪态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培养出来的。许多母亲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懂礼貌,有教养,那么有礼貌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看看卫女士的方式方法)

妈妈在家里并不因为自己是母亲,就只对孩子们提要求,她在教孩子正确的行为举止时,总是自己先做到。拿向人道歉来说,当我们有意无意伤害了别人时,应该向人说“对不起”。而这一点许多成人往往是只能言传,不能身教。

有一天,卫女士在家照看小女儿欣悦,她蹲下来系鞋带的时候,不小心碰了小欣悦的头,卫女士马上就说:“对不起!”并轻柔的摸了摸小欣悦的头。小欣悦从妈妈的举止言谈中,明白了当你碰疼了别人,妨碍了别人时,应该说“对不起”。可才2岁半的她还不会区分物体和人的关系,她不小心碰到了墙壁时,她以为墙壁被碰疼了,也连忙向墙壁说“对不起”。

四、拥有读书的爱好(喜欢学习)

作为全职太太,卫女士意识到让孩子从小培养自助学习的重要性。虽然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但是杨女士还是坚持从头开始,带领自己的孩子学习,就算不是为了自己,只要孩子好,一切也都会好的(现在中国家庭,好多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可是一点也没有注重孩子的阅读)。卫女士坚持每天晚上给孩子讲5分钟的故事,并且让孩子去重复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在孩子(杨杰)8岁的时候,卫女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大哥哥每天给自己的弟弟妹妹讲一个故事,几年下来,孩子们都养成了阅读的爱好。每当一家人组织外出旅游时,孩子们都要带上一些图书作为闲暇时的自娱活动。老大杨杰在10岁的时候,在入学前已经能够认识1500多个汉字,可以独立阅读绝大多数简单的少儿书籍。那么老二、老三呢?是不是在老大的带领下,识字更早、更多?

父母一定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就要学会去发现和接受每个孩子独立的个性,顺应他们的个体潜质,让他们健康成长。

小编体会:现在的好多中国父母,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懒于思考和改变”,在这里小编借用本文中说的一句话:“你的孩子就是你的缩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