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件事,与10岁孩子签协议书!拇指点赞,有时会害孩子

2018年10月,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广东东莞一名律师妈妈与10岁儿子五年间签署了四份协议。

协议一共有七项条款,规定了“零花钱的用途及金额”“乙方获得零用钱的条件”等内容。

为了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很多家长都煞费苦心,他们都怕自己的宝宝变成别人嘴里的“熊孩子”。

但是很多家长会发现一个怪圈,“自己立的规矩是被小孩拿来破坏的”。不论是苦口婆心,还是棍棒威胁,宝宝还是会明知故犯。

其实,孩子不听话,喜欢“任我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用错了方式。

规矩怎么立?在心理学看来,这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教育活动。

幼儿规则教育有5项,这个项目容易被忽视

幼儿规则教育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在理解和内化规则的基础上遵守规则。

要让孩子理解规则是什么,首先正确合理的规则教育内容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家庭中规则教育内容分为四类。包括学习规则、道德规则、生活规则以及交往规 则。

  1. 学习规则:在家庭中家长为了让幼儿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培养幼儿好的行为习惯而制定的规则。比如:爱惜学习用具,用完放回原处;认真听家长讲故事等;
  2. 道德规则:主要指道德性准则,凭借人们自身信仰以及群体标准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行为。比如:关心环境和他人;不浪费粮食;爱劳动;守记律等;
  3. 生活规则:在家庭生活中制定的规则。目的是使孩子形成优良的生活习惯。 比如:独立进餐;专注进餐;不挑食偏食等。劳动方面的餐前分发碗筷;餐后收拾桌子等;
  4. 交往规则:家长为了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交往态度,学会娴熟的沟通技巧与合作能力而制定的规则。比如:交往态度中的共情与移情;耐心倾听与积极表达;合作能力中的讨论与协商;组织与协调;分享与互惠等。

家庭是幼儿习得规则行为的主要场所之一,作为幼儿的第一个成长环境,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影响。

但是很多父母对家庭规则教育的内容都没有全面的了解,主要表现在只关注某一方面的规则建立,而忽视了如生活规则等内容,从而导致孩子整体规则意识差。

父母规则教育的5大误区,拇指点赞弊端多

孩子2岁后,很多家长就开始给孩子定规矩,如垃圾要扔到垃圾桶,这种教育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但父母们往往好心办坏事,亲子活动也做了,鼓励强化也用了,科学育儿的方法使了个遍,孩子的规则意识依然不强。

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父母存在以下教育误区:

1、拇指点赞的频率过高

简单的方法总是用起来顺手,但这种简单而不具体的方式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

例如有的小孩在学习搭建积木的过程中,父母一味坚持让孩子进行自我探索,宝宝试了几次房子还是搭建不稳,最后就一气之下把积木都推到了。

而这时父母还是在鼓励孩子“你是最棒的,多试几次就可以搭建好城堡了。”

如果当时父母告诉孩子应该把较大的积木放在下面,并亲自为孩子示范什么叫大的放下面,孩子就会懂得搭建积木的规律,就不会一次次经历失败,丧失自信,也不会破坏“不能乱发脾气”的规矩。

2-4岁的孩子应为思维发展的局限性,没有行为的主导性,只有掌握了具体的操作步骤才知道如何去遵守规矩。

家长应多使用动作示范,将最直接的行为言传身教,而不是简单的使用点赞的方式让孩子努力加油。

2、规则的教育比例不协调

无论是学习、道德、生活还是交往规则对幼儿来说都十分重要。

所以各种规则都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各种规则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往往是注重学习和道德规则,忽视了交往和生活规则的锻炼。

家长会出现对规则教育内容重视程度不协调的问题,是因为有些父母表面上打着教孩子做人的口号,实际上却用学业负担来给孩子莫大的压力

受到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优异,成绩得高分,从而忽视了交 往规则和生活规则的教育,往往也会导致孩子规则意识不强。

3、过度使用口头语言

对孩子规则行为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会使用到各式各样的方式,但使用最频繁也就是重复反复的语言,即为说教。

例如同样一件事情,当父母向孩子发出第一声指令时,他们可能没有听见。然后家长就会把同样的话重复至少3遍以上。于是,孩子被传达的讯息就是:不用听到第一次指令就行动,因为你至少还会说3次。

当我们开始不耐烦,并且加入吼叫的声音后,孩子才觉得是时候动了,这就是孩子的心理活动。这种吼叫式的说教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心理,亲子关系自然就得不到好的发展。

这种机械说教的方式的频繁使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对孩子是不尊重的,他们不平等的看待孩子,感觉自己永远是对的,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自己

平时在与孩子说话时,父母要注重他的感受,不要在很远的地方或房间跟他讲话,家长只需要停下手里的事情,走到他的身边去跟他沟通,就会让孩子产生被尊重的感觉。

家庭规则教育注意这三点,幼儿发展更健康

正是鉴于以上的问题,父母可以尝试着从物理环境、生活场景和有效评价等角度入手,有效培养孩子的规则行为。

1、创造引导性的物理环境培养规则行为

幼儿生活在家庭中,如果周围的物质不符合幼儿的特点,孩子自然就要破坏规矩。

比如吃饭的桌子太高,适宜孩子身高,宝宝吃饭的时候就不舒服,做出反抗,难免会把饭洒在桌子上,这并不是孩子不遵守规则,而是家长创设的环境不合适。

有些孩子玩完玩具不懂得放回,有时是因为玩具没有固定的放置区,每次想玩就随便找,那孩子是没法做到合理取放的。

其次,家长可以给幼儿一定的环境提醒。像幼儿园那样在洗手的地方贴上小标志,明确洗手的区域,这样的小标签会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受到影响。

可见,好的规则教育需要家长在和孩子协商后共同制定规则,通过家长创设的引发行物质环境达到遵守规则的目的。

2、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孩子的规则行为

家长在评价孩子的规则行为时要用发展性评价的方式,看孩子和原先相比有没有进步,不要 只看孩子行为的结果就进行评价。

其次,要选用具体、明确的语言评价孩子的规则行为。棒,要说明哪里棒, 以后怎样做更棒。不棒,要说明为什么不棒,应该怎样去做。

最后,要运用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去评价孩子,要多让孩子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给他们评价自我的机会。不拿成人世界中所谓的“听话”的标签牵绊孩子。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对于孩子的评价应该是过程性的,而不是以其他幼儿的发展作为对幼儿的评判标准。

让孩子自身成为规则教育评价的标准才是真正的规则教育,也是真正有利于幼儿发展的。

3、创建生活化场景内化规则行为

规则的学习,不仅仅是知道,而要到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系列的规则是依托于社会生活建立起来的,所以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让孩子学习规则,更具有实践意义

例如, 在亲子活动时,家人可以模拟排队等公交车的场景,让孩子告诉父母应该怎么上车,上车后父母故意吃零食,看孩子是否能主动指出父母的错误。

在进行模拟时,让宝宝成为主角,特意设置“过斑马线”、“游乐场冲突”等场景,让幼儿将学习到的规则进行实践,同时父母要积极参与到模拟活动中,做好榜样示范。

一味的说教,只会给孩子一个模糊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去认识规则、学习规则和践行规则,则能发挥幼儿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形象化的展示也更利于孩子接受。

相关阅读

未成年恶势力被公诉!担心孩子青春期太叛逆,从小培养亲社会行为

喜欢抢别人玩具!宝宝攻击性强要警惕,父母做好两件事孩子变友好

王源抽烟,点燃了父母们的焦虑!让孩子远离健康危险行为,这样做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