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多是因为我们老说“不要---”,我们需要说“你要”

"

“告诉你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你还偏偏打弟弟,就没见过你这么不听话的!”晓云一边推搡着大儿子,一边对我说。“这孩子就是不听话,告诉他不能做什么,他偏偏做,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啊!”

孩子不按照我们的命令行使,很多时候我们想到的就是孩子叛逆,不听话,甚至是这孩子有毛病,其实有些时候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我们在传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出了问题。

就像晓云不停的说:“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其实听到她大儿子的耳朵中,再传递到孩子脑海中的时候,这句话就变成“打弟弟。”所以这样的说法孩子往往理解不了,父母还贼生气,其实是我们自己错了。



为了说明这个现象,咱们来做个游戏。

请你不要想粉色的小象,请你一定不要想粉色的小象,请你千万不要想粉色的小象。

当你读完这句话你脑海里想的是什么呢?

你肯定想的是有关于粉色小象的图像,文字,或者是内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接受“不做”某件事情之前,我们必须想象出不做的是什么事儿。当我告诉你,不要去想粉色的大象的时候,你必须先确定自己知道粉色的大象是什么样子,才能执行那个抽象的命令——不要去想,但这个时候为时已晚了,我们已经在想粉色的大象了。



“不”这个词让我们更加重视被否定的内容,结果当我们一直说“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我们不停的在加强这句话,所以当孩子看到弟弟的时候,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打弟弟的形象,虽然我们告诫孩子的事不要打弟弟,事实上是我们让孩子困惑了。

生活中可能我们经常干这么脑残的事,我最近在减肥我婆婆怕我不吃饭影响身体,所以每次晚餐都会问我:“你真的不再喝点汤吗?喝点汤不会长胖的,真的不再喝点了吗?”本来我是真的不想喝,可是她越是反复强调,我脑海中喝汤的形象就会加强,这就狠狠的唤起了我喝汤的愿望,真是欲罢不能啊。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时不时就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比如,当我们做事的时候,如果老想着要避免什么障碍,结果越是那么想,偏偏就遇到了那些问题。原因大家清楚了吧!

不要想粉色的小象!



与其让别人不做什么,而把自己所否定的事物植入别人的脑海,还不如直接告诉别人你想让他做什么,这样反而更可能使我们达到目标,而且还使我们的表达显得更具有建设性和积极性。

比如说不想让大宝打二宝,这个时候不是提醒说“不要打弟弟”,我们可以说“要和弟弟友好相处,你们是相亲相爱的两兄弟”。

我先生应酬回来很喜欢说“我没喝醉”,往往这个时候我很容易认为他“喝醉了”,如何那天他回家说的是“我清醒的很”,往往这个时候我就会认为他确实没喝多。

生活中,当我们感到难过的时候,我们告诉自己“不要难过”,结果往往是“我们会更难过”,但是当我们告诉自己“一定要高兴”,我们就容易高兴起来!



我们如何描述这个世界,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如何度过人生。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请减少使用“不”的次数,该说他可以做和我们期待的状态吧,那样孩子更容易理解,而我们也不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了。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