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碟中谍》都拍到第6部了,为什么阿汤哥的这波操作依然让人心跳加速?

摘要:电影靠“拼”未必能成功,但不“拼”,肯定没有《碟中谍》系列的成功。

踩着暑期档的尾巴,《碟中谍6:全面瓦解》上映7天,中国累积票房突破7亿大关,也刷新了8月进口片票房历史纪录。

与此同时,影片在各平台也收获如潮好评。其中,豆瓣评分8.3分,,淘票票、猫眼双双拿到9.1分。更有媒体这样评价:“这是人类目前能拍出的最佳动作片。”此前,《碟中谍6》在巴黎首映后,也有影评人给出“系列最佳”的评价。IMDB开分后,平均也高达9.2分,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8%。

系列片容易陷入自我重复、难以创新的疲态,即便是好莱坞,也很难打破这一魔咒。但这次却被《碟中谍6》打破了。更难得的是,对观众来说,该系列的结尾其实毫无悬念:阿汤哥必然能完成所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吸引大家走进影院的,无非就是观看《碟中谍》系列过程中的心跳。但经过了《碟中谍4》的爬迪拜塔、《碟中谍5》的徒手扒飞机,《碟中谍6》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答案是:有,且还是双份。有影迷统计,两次换脸计、两场空中戏(跳伞和直升机),两场飞车戏,两场卡缝戏(汽车卡墙缝和直升机卡山缝),以及同时拆两个钚核,甚至还有同时面对两个女人的感情戏。如果说前作的徒手攀岩、飚摩托车、爬塔、扒飞机已经登峰造极,那么《碟中谍6》就是把前作所有的标注性动作层层叠加,来了一个加量不加价。

你也可以说,它依然停留在观众熟悉的“碟中谍”套路中,惊险、反转、惊险、反转、惊险……但这张电影票带来的心跳指数依然保质保量。有观众做了测试,“两天内连刷两遍,做了下测试,该心跳的地方第二遍照跳不误。梗是老的多,但精准有效,这是厉害的地方。”

厉害的背后,还在于,所有的这些超高难度特技镜头,并非是特效制作,而是由演员亲自上阵拍摄。

1962年出生的阿汤哥,今年56岁了。作为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电影之一,《碟中谍》已经走过了22年。在这22年里,汤姆·克鲁斯制作并主演了《碟中谍》系列电影,均由他本人亲自上阵拍摄。《碟中谍6》中,汤姆·克鲁斯依旧亲自挑战特技表演,所有镜头都是实拍。

正如导演迈考利所说:“我们设计的所有动作、所有场景,都是为了让汤姆亲自上阵,你能看到的所有汤姆的表演,都是他本人的真实表演。后期特效只是用来修改背景中的一些东西,比如清除吊在演员身上的威亚,去掉镜头中出现的安全保护措施等。《碟中谍》全部都是真实特技、真实打斗和真实地点,尽可能地减少使用绿屏。”

《碟中谍6》中,为大家津津乐道的镜头包括“HALO”(即High Altitude Low Opening,高跳低开)跳伞,汤姆·克鲁斯也因此成为首位在银幕上完成“HALO”跳伞的演员。短短几分钟的画面,汤姆·克鲁斯整整练习了一年。正式拍摄中,为了取得足够素材,汤姆·克鲁斯等相关人员共完成了106次跳伞。影片中,阿汤哥高楼飞跃的一幕惊险镜头被收入预告片,也并非绿幕合成。实景拍摄中,为了这一镜头,直接摔断了阿汤哥的脚踝,他用12周完成复健,再回到剧组继续拍摄。高潮部分的直升机追逐大戏,拍摄地点位于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脉,阿汤哥在飞行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了数月的艰苦训练,最终才捕捉到惊险镜头。而为了此次拍摄,他考了直升机驾照,还在短时间内成为拥有2000小时飞行经验的驾驶员。

电影靠“拼”未必能成功,但不“拼”,肯定没有《碟中谍》系列的成功。

在CG(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流行的当下,还有人会为几个镜头这么拼命吗?身价不菲的阿汤哥告诉你:会。也难怪有影评人评价:相比强行重启而疲软的《谍影重重》系列,和创新不成直接崩坏的《007》系列相比,《碟中谍6》几乎可以能算良心了。

而和国内众多抠图、p图成风的影视“大片”相比,《碟中谍6》的这张票就更值回票价了。绿幕也好,特效也好,在后期制作上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影片的视觉效果,无可厚非。受题材限制,作为主演兼制作人的汤姆·克鲁斯这种搏命冒险,本也不必要求人人复制。但他的这种拼,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这个行业的一些不足:作为演员想依赖“后期”获取高额回报,又或者作为制作人,仅仅靠一些电脑合成的镜头,就想忽悠观众为“大片”埋票,都是远远不够的。

就凭这个,值得为《碟中谍6》打cal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