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自白书:成功的将军,失败的臣子,小心眼的朋友

韩信何许人也?刘邦说他是汉初三杰,没有他就得不到天下。可以说韩信是汉朝建立的拼图上不可缺失的一块,更是有着兵圣称号的大将军。韩信此人说起来非常有意思,如果用一句来总结韩信的话,可以将他判断为“不足项羽,优于刘邦”。意思是说他虽平凡出身,但总是有着贵族的气质,比起项羽的背景不如,但又比刘邦看起来有涵养,总之是个很复杂有很悲哀的人物。

大将军韩信

能打的将军韩信

项羽能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韩信更能打,而且还是擅长于群殴。若不是韩信在,刘邦或许早就身首异处了。所以作为一个将军的身份,韩信绰绰有余。“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是刘邦亲口说的评价,战必胜,攻必克;可谓是对一个将军最佳的褒奖了,的确韩信的军事才能绝无仅有。实际上待在汉中的刘邦并不舒服,一句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就足以道尽刘邦的不满。那么是谁带刘邦出去的呢?自然是韩信。

出汉中的石门栈道纪念处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中记载: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更详细的记载是:“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可见刘邦正是用了韩信的暗度陈仓之计才打败了三秦,换来了重生。

昔日韩信受封的拜将坛

然而刚杀出重围的汉军尚且根基不稳,项羽势力庞大,刘邦又面临着危机。这时候又是韩信站了出来,《史记》记载:“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韩信打得楚军不敢西进,这才让刘邦有了喘息的机会。彭城战败以后,韩信又随手灭魏,替刘邦捏住了胜利的筹码。《史记》中记载:“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鲊渡军,袭安邑。”后来韩信更是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战功显赫,他的谋士蒯通说:“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足以见得韩信当将军,实至名归。

失败的臣子

说完韩信能打的一面,那么韩信为臣呢?对待刘邦,韩信处于忠与不忠之间。《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什么事假封齐王?明摆着要挟刘邦给自己封赏,这就可以看出韩信不臣之心。

历史话剧中韩信的形象

然而韩信又是忠诚的,当战败龙且之后,项羽也曾派出说客想要拉拢韩信,但韩信回道:“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这也是韩信的心里话,没有刘邦的赏识,他也不会有今天。所以韩信是个很纠结的人,正如他的性格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说他不足项羽优于刘邦的意义。正是这种高不高低不低的纠结心态,害死了韩信。

帝王之所以是孤家寡人,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凡事只看一面。殊不知韩信虽然立功颇多,但此次要挟刘邦假封齐王的事却成为了政治污点。这便是韩信作为臣子失败的一面,落井下石说的就是韩信的要挟。如此大仇刘邦怎么能不记?更何况这一次刘邦算是看清了现实,韩信即使不反也有过尝试。对此韩信拒绝项羽的事,刘邦哪里还会记得。

历史话剧中韩信的形象

实际上刘邦早就对韩信有戒心,从最开始的拜韩信为大将军到后来的假封齐王,让刘邦逐渐坚定除去韩信的态度。只是刘邦一直都无法猜透韩信的心理,正是他为人高傲又自大,介于忠与不忠之间,反而让刘邦难以下手。而且最关键的是,刘邦需要一个理由,让所有人信服的理由。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这也是韩信犯下的致命错误。

小心眼的朋友

韩信此人可能没什么朋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至于是因为他不能自力更生被讨厌,还是人品不过关被讨厌就难以说清了。但按照韩信的性格,出身平民还要带着贵族范来说,是很难交到朋友的。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不但是无法生计,而且还总是蹭饭,蹭饭对象就是当时的南昌亭长。愤怒离去以后韩信也是独自前往江边钓鱼,足见他是真的没有朋友依靠了。本身就没有什么朋友,韩信这人对朋友还十分小心眼。韩信发迹以后,见过昔日的南昌亭长。《史记》记载:“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可怜南昌亭长供了他的饭,还落了个为德不卒的名声。

韩信与漂母:一饭之恩

为什么说韩信小心眼呢?因为他对待南昌亭长的态度和漂母有着明显区别。漂母就是当时对韩信有一饭之恩的大娘,韩信后来“赐千金”给她。一饭和常数相比,谁的恩情大?然而韩信却只记得食时信往,不为具食,却不记得亭长对他的多日接济。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证实了韩信对待朋友的小心眼,也是我们前面说到的错误。

杀错一人误终生

钟离眛就是这个惨遭毒手的朋友,《史记》记载: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後,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为了保全钟离眛,韩信还是很大胆的包庇了他。然而事态发展有了变化:“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没错,为了能讨好刘邦,韩信把钟离眛给杀了,献上了头颅以为这就能保自己太平。殊不知刘邦原本没有借口杀他,现在有了。

历史话剧中韩信的形象

帮助朋友后来又出卖这是不义;包庇汉王的罪人这是不忠;如此不忠不义之人,不是小人是什么?这时候韩信的结局就已经很明显了。其实钟离眛死时也曾有过预言,《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看来钟离眛看的很透彻,他的死也就是韩信的结局。终于在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韩信在长乐宫被擒,随后被杀。死前韩信还大喊:“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蒯通曾劝他三分天下)。回想当年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之际,是何等威风。谁料到曾破项羽的韩信,死在了妇人之手。或许正是因为他的不足项羽,优于刘邦。使得他成功如此,窝囊也如此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