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酌鲁迅文艺思想

鲁迅原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一生著作等身,他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诗歌、散文、翻译作品等,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和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乃至社会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鲁迅

鲁迅的语言风格尤为独特,独特到别人难以模仿的程度。没有扎实的知识做底子,就算是模仿,也只能是鹦鹉学舌,得其表而难入其里。鲁式文法最大的特征,就是句子的结构上给人一种沉实稳重,张驰有度,语气内敛之感。 啊,啦,呀,呢这一类语气轻快的语气助词,以及唉,哼 之类感情色彩极浓的叹词,鲁迅绝少用。并且古今词语的穿插,使其文章既有现代文的通俗易懂的特点,又不失古典文学的韵味。鲁迅是骂人的高手,他从来不会赤裸裸的去叫骂。而是以一种婉转而尖锐的语气,搭配以褒奖的词语,再加上他那特有的文风,每每都骂的敌人措手不及。有时候,被骂的人甚至被骂过好一段时间,才能回过神来,知道自己被骂。

鲁迅先生与青年们交流

鲁迅的一生 ,其思想大凡有三大转变。“医学救国” ,这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最初产生的一种主张。他说 :“我的梦很美满 ,预备卒业回来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显然是由朴素的感情引起的一种幻想 ,不久 ,便因一次时事影片中日本人枪杀强壮的中国人的情景而受到强烈刺激 ,“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 ,在民族得不到解放的情况下 ,医好了人民的体魄也“只能做毫无疑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因此医人不如“立人”。他当时想 ,只有敢造反的“精神发扬了” ,才能“渐不为强暴之力 ,谲诈之术所克制”。但改变“精神”的最有效武器是什么呢 ?鲁迅说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所以他弃医求文 ,“决计要学文艺” ,“提倡文艺运动了”。这在当时的情况下 ,比起“医学报国”来当然要进步多了。但是要彻底地摧毁旧制度的堡垒 ,单靠文艺这个武器毕竟有限 ,而且文艺并不能算作唯一有效的武器。

鲁迅先生在写作

此外,鲁迅的贡献还在于他对国民性的研究与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思考之后,深刻的意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他对儒家思想锻造出的国民劣根性深恶痛绝,再加上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分子原罪意识”对鲁迅思想的影响,使他具有了双重文化心理。“知识分子原罪意识”是产生民粹思想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士文化的负罪感使鲁迅强烈地想借助现代性改良社会、启蒙民众,以自由意志坚守民间文化立场;同时,在对封建主义色彩的政权体制又表现出“反抗绝望”的复仇主义姿态。因而,我们说鲁迅也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或者说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鲁迅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

最后,对于鲁迅的研究中,很多人都发现了鲁迅文学世界中的尼采式精神,有些人甚至将其默认为鲁迅思想性格的重要构成。其实我们是可以从鲁迅的文章中揣摩到,鲁迅的思想显然正是以尼采思想为其依据,同时又是以尼采思想为其归宿的。在对旧事物的批判与破除中,他拥有尼采一样的斗志与激情,他的呼声比之于尼采“上帝死了”的呐喊毫不逊色。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接受尼采思想是把它作为一种武器,意在挽救垂危的祖国。鲁迅对于尼采的思想经过了自己的选择、改造和消化,然后进行了吸取和容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