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并不想逼死崇祯灭亡明朝,那为何崇祯还要上煤山自缢?

众所周知,在明朝末年,也就是天启、崇祯年间,我们的中国陕北地区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

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参加起义,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为人勇猛有识略。在崇祯八年的荥阳大会时,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了起义军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闯王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继称闯王。崇祯十一年,李自成不幸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逃窜,并隐伏在豫陕边区商雒丛山中。次年,李自成出山再起。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又在巴西鱼腹山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1644年(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二月初二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攻下汾州、阳城、蒲州,隔日攻下怀庆,杀卢江王载堙。初五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战尽殁,初八日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蔡懋德自缢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双方大战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全身矢集如猬毛,夫人刘氏率妇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全被烧死。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宁武关,前后阵亡将士十七万余人,伤亡惨重,《罪惟录》记"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当晚,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初八日,兵至阳和。十一日,大顺军开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崇祯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

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

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但双方却因为崇祯皇帝个人的强硬态度,而导致谈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此时,崇祯只得亲自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紫禁城的最高点——煤山。他放眼一看,只见京城内外,火光冲天,四周喊杀声阵阵传来,炮声也隆隆作响。见此,崇祯不禁仰天长叹,泪如雨下,很久才下山回乾清宫。回到乾清宫后,崇祯决定准备后事。他提笔亲手写下给内阁的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辅佐东宫太子,提督内外军务。然后命太监将谕旨送往内阁,可是,没多一会儿,太监跑回来报:“皇上,内阁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祯闻言,撂下笔,不禁感慨万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后拥,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万岁,看到如今的凄凉末日,崇祯再一次痛哭失声。这时,崇祯已经苦闷到了极点,对未来再也不抱任何幻想。最后崇祯在煤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闯王李自成并不想逼死崇祯灭亡明朝,那为何崇祯还要上煤山自缢?

我想崇祯之所以不投降于李自成,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性格因素。崇祯是出了名的刚愎自用,临时都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还抱怨诸臣误我,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投降给别人呢?

第二就是历史因素。自从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杀死前朝禅让的晋帝开始,之后的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的亡国之君都没有了好下场。再加上皇帝们长期形成的唯我独尊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在历史上就很少有亡国之君投降于人的,即使投降了,最后也难免死于非命。况且李自成的手下很多泥腿子出身的草莽将领,性情桀骜,不服管束,纵然李自成暂时不杀他,最后也难免受到那些李自成部下侮辱,死恐怕也是迟早的事。

再有就是明朝代代相传的皇家祖训。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到崇祯皇帝这辈已传了13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是每个明朝皇帝都必须牢记的。所以,纵然明朝江山可以被占领,但明朝高傲的帝王尊严却不容侮辱。所以,崇祯是绝不会投降的。

崇祯死后,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