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刘墉:这锅我不背!

这部1996年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历史题材古装剧,以其丰富而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塑造的刘罗锅这一有勇有谋而又不失风趣的角色而走红,成为当时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直接影响了之后拍摄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后者一直沿用了《宰相刘罗锅》这种将正史、野史、趣谈于一体的模式。

说起清代的名臣,除了晚清那几个为清王朝不断填缺补漏的“粉刷匠”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之外,还能家喻户晓的有和珅这个大贪官,当然也少不了他的冤家死对头纪晓岚。但是其实和珅还有一个对手,那就是刘墉。刘墉你不熟悉,但是提起“宰相刘罗锅”你肯定听过。

拍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一般为了剧情的精彩以保证对观众的吸引,编剧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都会对人物的事迹进行改编甚至编造,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在《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中,刘墉的身世被塑造成一个山东青年学子,在进京赶考之际因缘际巧地碰上了当今乾隆皇上,并与皇上下了一盘棋,给乾隆留下深刻印象并与和珅结怨。之后又以棋作赌,战胜各方棋手,被招为六王爷的女婿,相约中了状元就成婚。之后刘墉果然不负众望高中状元并仕途通达。这些经历的叙述无疑增加了刘墉这个人物的传奇性。但是历史上的真实的刘墉出身名门望族,也是书香世家,父亲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统勋,他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刘墉却并非状元,而是一位二甲进士。乾隆十六年,刘墉参加进士试。在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的卷子本来位列为第一。 但不幸的是,这年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 而刘墉由于出身相门,于是被乾隆移到了第二位,就这样与状元失之交臂。

因为《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刘罗锅就是刘墉”这个认识深入人心,而刘罗锅那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同时也不乏幽默的形象也留在了观众心里。但是影视剧归影视剧,历史是历史,二者不容混淆。下面,我就想和读者聊聊历史上真正的“刘罗锅”。

首先,最大的冷门就是“刘罗锅”不是个“罗锅”!而且这个说法完全是来自民间传说,且版本众多。下面与大家分享几个流传较为广泛的。第一个版本是这样的:传说刘墉参加科举考试的殿试时,乾隆帝亲自主考。乾隆帝看到刘墉是个罗锅,便戏弄他说:“你能以罗锅为题作诗一首吗?”刘墉随即吟诗一首:“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乾隆帝听后,又是惊叹,又是惭愧,当场就将刘墉点为状元。“刘罗锅”也就传开来了。又有传说,有一次,刘墉上楼梯时把腰弯的很低,皇上看了之后觉得很好笑,灵机一动出了一个谜语:“后辈(背)更比前辈(背)高。"这难不住刘墉,他随口就说"罗锅"。皇上大笑,说:"你就是罗锅!"刘墉马上说:"谢主隆恩!

但是更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是,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因为这个时候的刘墉已经年届80岁,因为身体原因,驼背弯腰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嘉庆帝的笑称,而使得刘墉得了这么一个外号。其实历史上的刘墉不可能是一个驼背“罗锅”。我们知道,古人选贤为官,向来以“身言书判”为四要素,五官端正,且仪表堂堂,是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驼背是无法做官的。而且刘墉不仅不是驼背,他还是一个身高相当拔群的人,后人在发掘刘墉墓时,发现其身高大约在1.90以上。就算在今天看来,他也是人群中的焦点。

另一个大冷门就是,“宰相刘罗锅”在历史上也并非宰相。稍微了解历史的人知道,清朝是没有宰相这一官职的,原因是明朝初年,宰相胡惟庸乱政,朱元璋一怒之下杀掉了胡惟庸,废宰相,把宰相的权力归于皇帝。清入关前不设宰相,入关后继承明朝的制度,也不再设宰相,由内阁大学士代行宰相的权力。但有些官员拍马屁,也会称呼只担任大学士或只担任军机大臣的人为"某某相"或者"某某宰相"。刘墉本人履历十分丰富,最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相当于一个宰相,“宰相刘罗锅”一称大致来源于此。历史上的刘墉政绩并不十分突出,他最突出的地方是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是小楷,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别具一格,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因此他又有“浓墨宰相”一称。在与纪晓岚交好期间,纪晓岚还因为自己的字不如刘墉,常常让刘墉帮其写诗。在纪晓岚死去之后,将纪晓岚曾经极其喜欢的诗句抄下来赠缅“沉浮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如蠹鱼”。

说完刘墉的身材外在,再谈谈他为人处世的“内在”。《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是一个刚正廉明、足智多谋的清官。他心怀百姓,惩贪治腐,还常常让乾隆帝身边的“红人”和中堂丢人现眼。在百姓眼中,“刘罗锅”可谓是正义与智慧的化身,连他的“罗锅”也显得十分可爱。历史上的刘墉也确实是一个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的好官。他前期主要是在各地做地方官。这段时期,他刚正不阿,为民除暴,革除了科场、官场的不少弊端,一度被百姓称为“刘青天”。《宰相刘罗锅》曾讲述了刘墉将“贡院”两字巧妙地遮上一半,改为“卖完”,以讽喻当时贡生、监生的考风混乱。此事是有历史原型的。刘墉任广西乡试正考官、江苏学政时,曾针对当时科场风气不正、官犯勾结的状况,雷厉风行地进行了惩治,被乾隆帝称赞为“知政体”。正因刘墉作风严正,很多想蒙混作弊的考生一听说刘墉监考,都吓得不敢进场。

另一个广为流传关于刘墉刚正不阿的故事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国泰一案。国泰是皇妃的伯父、和珅的心腹,党羽众多,势力庞大,朝中官员大多忌惮他。乾隆帝立即派和珅、刘墉及钱沣一同前往山东调查此案。和有意袒护国泰,在查案之前还暗中给国泰通风报信,给刘墉的调查制造了不少麻烦。刘墉到达山东后,化装成一个道人,暗自查访,结果发现国泰罪行累累、罄竹难书,证据十分确凿。此时,皇妃已经在为国泰说情,与和亲近的众多官员也开始为国泰游说。刘墉顶着压力,向朝廷历数国泰的种种罪行,并摆出自己查获的铁证。最终,国泰认罪伏法,涉案的30多位官员被一一处置。

但是在此之后,刘墉却好像变了一个人,异常爱惜自己的羽毛。他开始奉行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渐渐失去了早年间的锐气。据史料记载,刘墉调入京城后,看到和位高权重,其党羽遍布朝野,便对和及其亲信虚与委蛇。另据嘉庆元年的圣谕,乾隆帝曾经向刘墉询问一位名叫戴世仪的官员才能如何,刘墉模棱两可地说:“还可以吧。”事实上,戴世仪能力平庸,连乾隆帝都心知肚明。乾隆帝因此斥责刘墉对于选拔人才完全不留心,令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由此看来,刘墉为官后期做起了“老好人”,不愿再得罪官场同僚。

另外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总是有勇有谋地对付和珅,打击和的嚣张气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力量对比来看,在两人同朝为官的20余年中,和珅始终是乾隆帝身边的大红人、权力场上呼风唤雨的重臣,而刘墉的官位、势力与和不可同日而语。他最高的官位仅是“体仁阁大学士”,他从未进过军机处,也就没有涉足清代政治权力的核心。

刘墉去世后葬于原籍,即今山东高密市注沟镇逄戈庄村。不过,早年墓碑被毁。文革之中刘墓曾被挖开,却没发现金银珠宝,仅有玉片一块。可见,刘墉为官清廉,也是确实的,但却没有做到不失刚正。因此,嘉庆帝赐谥号“文清”,而非“文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