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迁都秘密:既逐利,又避害;倒霉的却是中原小诸侯国

战国长达200年,这期间,各国的实力与版图都在变化,变化的指标之一都城的变迁。其中有三个国家的都城没有发生远距离的变迁,而其余四个都发生明显的变动。前面三个国家是秦国、燕国与齐国,后面四个国家是韩国、赵国、魏国与楚国。

一、先来讲国都不变的原因:

秦国在商鞅变法时,重新在咸阳修建了都城。咸阳城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此后就一直没有作为秦国的首都。咸阳地处关中平原的中心区域,东有函谷关,关东诸国很难威胁到它的安全。所以也没有迁移的必要。

燕国的都城一直在现在的北京周边,历史上因为战国长达200年,这期间,各国的实力与版图都在变化,变化的指标之一都城的变迁。其中有三个国家的都城没有发生远距离的变迁,而其余四个都发生明显的变动。前面三个国家是秦国、燕国与齐国,后面四个国家是韩国、赵国、魏国与楚国。

二、再来讲国都远距离变化的国家:

韩国的都城最早是在山西临汾一带,后来迁移到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这中间的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韩国领土扩张。韩国在战国之初有一定实力,且周边有许多小诸侯国。韩国在消灭郑国后,就把国都迁移到新郑。这个郑国地处肥沃的黄河中游平原,与山西临汾地区更丰饶更开阔。二是秦国的压力。秦军一出关就遇到了韩国的领土,韩国旧都城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事实上,从临汾到新郑,中间还有一个地方当作韩国都城,那就是宜阳城。这个宜阳城是秦武王与甘茂两人在息壤发誓要攻下的。甘茂地攻城时,各种流言都到了武王那里,但是武王还是选择相信甘茂,最后拿下了这座城。

赵国原来的都城居今天的太原一带,后来迁移到今天的邯郸地区。也就是说从今天的山西,翻越了太行山,到了河北平原上。赵国都城的东迁也是两方面原因,一是看中了东方平原的富饶,二是被秦军的压力所致。赵国的控制区域较为广泛,在北部边疆有很大的面积与匈奴人接壤。所以也不能过于靠近北方,而西部的晋北地区又比较狭小,难以发展,只有向河北平原地区扩张才是良好的方向。

秦军对赵国的压力也随着时间演进而日益增长。秦赵之间几次决定的大战都在太行山脉中发生,由长平、阏与等战争。这些太行山脉中的城市都攻破,那都城邯郸就无险可守了。

楚国的都城一直在向东迁移。最早是在今天的湖北荆州一带,后来迁徙到安徽寿县一带。楚国迁都的原因,除了国土向东向北扩张之后,最主要是受到了西边的压力。秦国在打下蜀国之后,就组织了长江水军,顺流而下攻击位于荆州的都城。于是楚都东迁到当时的陈国故地,随着楚国力量重心的东移,东方的小诸侯国却成了楚国的下酒菜,像鲁国这样的老牌诸侯国也被它吞并了。

从上文可以看出,都城的变化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战略选择,凡迁都的国家都有逐利与避害的双重目标。逐利是因为中原地区发展较早,比较富庶;避害是因为西边的秦国一直在压迫着,这些国家只将西方失去的领土从东边要回来,这导致了扎堆在中原地区的大量小诸侯国的灭亡。

的侵入,曾经有过几次小范围的变动,但整体上没有多大变化。这个原因在于,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为北方的国家,大部分时间不受其他国家的骚扰,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迁移都城。齐国一直以临淄为都城。这跟齐国的地理环境也有关系,它在各个诸侯国的最东方,一边是大海,一边是泰山山脉,地理位置比较险要,加上齐国的国力较强,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里,这个都城也是安全的,无须移动。

从上文可以看出,都城的变化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战略选择,凡迁都的国家都有逐利与避害的双重目标。逐利是因为中原地区发展较早,比较富庶;避害是因为西边的秦国一直在压迫着,这些国家只将西方失去的领土从东边要回来,这导致了扎堆在中原地区的大量小诸侯国的灭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