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大云寺,俗称铁佛寺

临汾大云寺:千年古刹隐于市

山西临汾大云寺,俗称铁佛寺,位于临汾城中西南隅。古人曾道:“境接市里,钟清而烦嚣顿息;门临道路,铎振而热闹都捐”,闹中取静,这样的形容对于大云寺再合适不过了。

大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六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遭地震毁坏,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在1996年1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云寺寺院由山门、献亭、中殿、方塔、藏经阁等建筑组成。方塔是寺院的精华,六层,一至五层为方形,第六层为八角,按八卦方位排列建造。塔高30米,系水磨青砖砌成,塔的四角边有铁峰28个,微风乍起,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古趣盎然。各层均有琉璃图案构件,装饰成仿心,共计64块,内容为佛门传说故事,为阳城县匠师所作,引人注目。塔内一层中空,空间较大,内置高六米、直径五米的生铁铸佛头,造型丰满,眉目端庄,形神兼备,为唐代原作,故有铁佛之称。

寺中心的金顶宝塔,为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建的五层六重檐琉璃宝塔。塔高39.8米,塔基14米见方,外观形似楼阁,逐次收缩,宝塔一至五层为方形,第六层则为平面八角形,塔身每一层都有仿木结构的塔檐,回廊回绕,跷角顶端挂有铃铎,有风的时候,叮哨谐鸣,让人感觉如置身于云天之外。

其上镶嵌的佛教故事琉璃壁画为同时期的上乘之作,是山西明清琉璃世家阳城名匠乔鹫的代表作品。琉璃浮雕题材全是佛散神教和佛传故事,最值得一提的是宝塔第四层镶嵌的“太子出四门”的佛传故事,东西方为“太子出东门逢僧礼释”;西两方为“太子出西门见老伤叹”;南两方为“太子出南门见死伤心”,北两方为“太子出北门见病伤嗟”,这组佛传故事把释迦牟尼怜悯人间疾苦,感悟生死轮回的慈悲胸怀刻画的淋漓尽致,让僧众居士无不为之动容。其顶端置鎏金宝珠,祥光熠熠,日夜生辉,据临汾县志记载:“塔顶常有光,传有舍利子云。”

金顶琉璃宝塔下的门楣上悬挂的匾,上面有“原头佛祖”四个大字,这块匾是清代文人所题写,佛祖显然指的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两侧的一副楹联“时兴时衰施主照样拜佛祖,潮起潮落汾水依旧唱大云”,道出这座千年古寺的沧桑兴衰。而塔内便是大云寺中最珍贵也是最震撼的文物——唐代铁铸释迦牟尼佛佛头。

这座距今已有约1300多年的唐代铁铸释迦牟尼佛佛头,供奉于金顶琉璃宝塔第一层的方形空室内。整个佛头高达6.8米,面宽3.8米,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大云寺唐代铁铸释迦摩尼佛佛头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最大的铸铁佛头,因此这座千年古寺而得名铁佛寺。

整个佛头,面相端庄慈祥,脸颊丰满,眉骨隆起,耳垂近肩,头上螺发左旋,气韵极为生动,有着典型的唐代风格。佛头内部中空,据说这里面是收藏珍贵佛经的藏经宝库,而如此巨大的铁铸佛头竟然是用生铁一次浇铸而成。其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世所罕见,令人叹为观止。这铁铸佛头也反映了初唐时期平阳地区铸造技术水平之高超,对研究中国唐代采矿、冶炼、铸造技术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在2004年10月对金顶宝塔进行修缮时,更是在金顶内发现距今300年的《金刚经》。

据县志记载:“塔顶常有光,传有舍利子云”。2005年5月8日,宝塔金顶正中曾出现奇特的祥云奇观,出现这一景象正是对古时县志记载的一个印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