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历史上高氏皇帝嗜杀成性,他们在位期间是否一点功劳都没有?

北齐天保十年(559年),北齐也几乎鬼使神差地与陈朝、北周同步发生了皇帝驾崩、政权交接的惊天大事。这一年十月,北齐文宣帝高洋因病暴崩,长子济南王高殷即位于灵前,是为齐废帝。

高洋东魏武定八年(550年)篡魏建齐,在位十年。史言高洋“少有大度,志识沉敏,外柔内刚,果敢能断”,他在位期间改变了高欢时代频频征伐关中的国策,把重心放在巩固政治秩序、整治军队武备以及解决北部边患上,内重外轻的政策虽说减少了战争对国力的消耗,但也令北齐丧失了抓住南朝大乱扩大版图的绝好机会。至于北击柔然之战,虽说基本上打垮了柔然,但毕竟借突厥之力甚多,除了他本人身先士卒示范作用较好外,整个战争过程无足可观。历来南北分裂时,各国君主都会把统一天下作为长远目标,南方历朝且不必说,即使如石勒、苻坚、元宏之辈都有混一华夏的打算,反而是有北朝二百多年政治实践打底的高齐,却裹足不前,满足于困守关东一隅,这是其政治格局上的缺陷。国内政局如前文所述,由于中断了高澄扬汉抑胡的方针,鲜卑勋贵牢牢把持了政权,使得北魏末年以来的贪腐之风延续下来,成为北齐终身未愈的恶疾。

高洋

在国家局势已经明显稳定、战争已非头等大事的情况下,高洋仍然不下力纠治勋贵阶层的腐败问题,这是他的极大的失策。高洋最令人非议的,是他在位末期的暴行。《北齐书》和《北史》都用专门的篇幅指摘高洋,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嗜杀。高洋杀的人包括高欢的儿子高涣、高浚等人在内的高氏宗室,元魏宗室,高隆之、杜弼等重臣,还有一些中下级官员,如果说杀兄弟和宗室以及元魏遗老还可算作剪除异己,那么杀普通官员就没有任何必要。杀到后来杀得手顺,高洋甚至把京师的死囚提解出来,只要想杀随时拉出来杀。

他的嫔妃因为被疑与人私通被其杀死,首级当众扔出,骨头被制作成琵琶,群臣无不恐惧。他杀人方法多很残酷,或是肢解,或是火烧,或是扔进漳河淹死,杀元魏子弟721人全都扔进漳河,人有杀鱼者往往发现鱼肚中有人的指甲,邺城百姓恶心得许久不吃漳河鱼。二是纵酒淫乐。高洋末年或许是精神有些问题,一反即位之初励精图治的样子,通宵达旦地宴饮作乐,醉酒后连母亲娄太后都敢打,毫无节制的作乐直接导致他身体被掏空,死前病得不能进食,34岁就暴病身亡。三是大营宫室。他在位期间发动百万民夫加固长城,修建皇宫,对勋贵的赏赐大手大脚,国家府库贮积为之一空,基本上抵消了他前期治国的成绩。

高洋影视剧照

高洋执政后期的倒行逆施引起朝野的怨言,偏偏高洋又是个极其聪明的人,百官言行举止他都掌握得非常清楚,以至于众人敢怒不敢言。但怨气总归要有渠道发泄,邺城便流传出种种针对高洋的谣言和诅咒,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一大人只十”。高洋的年号是天保,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说,“天保”拆开是“一大人只十”,也就是说高洋当皇帝只能当十年。《北史》说这个谣言出现于高洋即位元年,笔者推断,其真实性不知有几何,谁敢对刚上任的皇帝说三道四,即使是真的,其出现时间当在高洋执政的末年,反映的是朝野上下对高洋的态度。

废帝高殷即位后,于次年八月即被亲叔常山王高演所废,高演夺位称帝,是为北齐孝昭帝。高演系娄太后所生,高洋同母弟,他在朝中执掌重权,高洋重病将死时便已料到高演必将夺高殷之位,但碍于娄太后之威,不敢公然杀死亲弟。高洋近乎哀求着对高演说:“夺时但夺,慎勿杀也。”意思时我儿子的皇位你可以夺走,但请留他一命。可惜帝王之家,哪里讲什么感情,高殷后来被秘密处死。

高演影视剧照

好在高演也是有为之君,他即位后一改高洋末年的恐怖政治,对已故官员进行褒扬,扩大人才选拔范围,为减轻百姓负担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他在继续北击库莫奚等胡族的同时,还想进图关中,以实现高欢平灭宇文氏的夙愿。北齐政局一时出现欣欣向荣的势头,只可惜天不假年,高演称帝第二年便因意外受伤而死。他死前娄太后来看视,苦苦追问废帝高殷的下落,高演坚称不知,娄太后情知高殷已死,气得痛骂高演:“杀去邪!不用吾言,死其宜矣。”高演自知皇太子高百年一个十来岁的小孩不可能守得住皇位,便下诏令同母弟长广王高湛入继大统,是为北齐武成帝。高澄、高洋、高演、高湛四兄弟皆是娄太后亲生,高演、高湛能相继为帝娄太后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这位老太太终归没能挡得住高氏宗室自相残杀的惨剧。

高湛即位后也没放过高演的太子高百年,他令人在玄都苑凉风堂拖着高百年绕堂而走,边走边打,血流满地,高百年哀号乞命,惨不忍闻,后又斩首丢到池中,一池之水为之变红。高百年的妻子斛律氏(大将斛律光之女)手执高百年所赠玉玦,痛哭月余绝食而死,死后手仍紧紧握着玉玦,斛律光硬生生掰开才把她下葬。高湛生性残忍,对待宗室的狠毒尤甚于高洋、高演,高氏一门年龄稍大的多被武成帝诛杀——高澄之子高孝瑜、高孝琬,高洋之子高绍德,甚至已经淡出权力核心的高欢第四子高淹也被毒死。

高湛影视剧照

至武成帝时,北齐总算结束皇帝频繁更迭,进入较长的武成帝时期。但北齐国势随着这几次伤筋动骨的折腾,以及武成帝低下的政治智慧,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颓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