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关宁铁骑:明朝末期抵御外敌的最后精锐,可结局凄凉

明清之际风云变幻、战事频仍,给文学作品留下了想象发挥的空间。著名的 “关宁铁骑”就被文人墨客赋予了过多浪漫色彩——战无不胜、英雄、美人、末世苍凉等等。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关宁铁骑”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起关宁铁骑的创立,是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思想背景下拉起来的队伍。过去只要辽东这边一有战祸,明朝政府一贯的做法便是从全国各地征调部队增援,除了少数特别精锐的部队外,这些外来的兵力常常战斗力不是很高。

主要有三点因素:

一是万里来援,不适应辽东的环境;

二是家不在此,打起仗难有保家卫国的意识;

三是南方兵不适应于骑兵作战。

所以袁崇焕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南(江南)兵脆弱”。在袁崇焕眼里,民风剽悍、有切身利害关系、且多善骑的辽人最适于守辽土。

于是乎,袁崇焕在归附的十多万辽民中精挑细选身体强壮的人,充实各军,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这支队伍主要装备有三眼火铳,披重铠,备双马,有极强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军饷待遇都高于一般的明军,加之是本地人组成,所以在戍守辽东时具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其中大多数人与后金和满清八旗有血海深仇,故而每临战阵死战不退,成为当时明朝军队中不可多得的能与后金骑兵一较高下的精兵。

作为中国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军队,其战斗力显然不是吹的(当然清朝没少黑关宁铁骑),关宁铁骑是师承李成梁的辽东铁骑,充分发挥了火器对冷兵器的优势以及辽人卫土的积极性,加之袁崇焕严酷的训练,关宁铁骑逐渐成长为一支骁勇彪悍的重骑兵。而第一次真正检验他们战斗力的是天启7年的宁锦大战。

这一年5月,怀揣着报杀父之仇的怒火,皇太极在稳固朝政、休养生息后,再次率领后金大军来到了宁远城下,这个努尔哈赤喋血之地。只是皇太极没想到、或许也没想过,在这里他将遇到他颠覆明朝最大的障碍。

在宁远城外,明军并没有龟缩城内,而是一声号角,在炮火声中,后金军队与明辽东防线的军队短兵相接。背城列阵,与蜂拥而至的后金军厮杀,首当其冲的就是满桂率领的关宁铁骑,在激战中关宁铁骑往来冲杀,死战不退,一直以勇猛自诩的后金军连城墙都没碰到,其战斗力不言而喻。

过万的铁骑从宁远城中冲出,手持三眼火铜,身披重甲,迅速击败了后金攻城军队、先锋军,笔直的杀向皇太极所在的中军,血与火仍在交织,在这半天的交战中,后金终于败退了,关宁铁骑这个由家丁、流民、良家子、蒙古人等组成的军队终于名震天下。

关宁铁骑在明末辽东战场上,多次挫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所率的八旗军,崇祯二年,皇太极举倾国之力借道蒙古,绕过宁锦防线,围困北京,时任蓟辽督师的袁崇焕,率九千关宁铁军,星夜驰援京师,并在北京保卫战中两次击败皇太极,最终逼得皇太极撤军,皇太极终其一生,关宁铁骑都是他无法战胜的噩梦。

至今仍有一种声音,那就是谈到“关宁铁骑”,很多人说他们浪费大明军饷,延误战机,逢战必逃却被说为是中国十大骑兵之一,其实这里说的并不是关宁铁骑,而是有些人把关宁军和关宁铁骑给混为一谈了。

关宁军是指驻扎在关宁一带的明朝军队,总数在10万左右。因为辽西关宁是大明边防重地,至明末时期朝廷在关宁军身上每年花费的军饷已经达到了五六百万两之多,而户部每年才四百万了的收入,所以有些人把关宁军这笔糊涂账算在关宁铁骑身上,他们可不背。

由此看来,关宁铁骑最早是关宁军中精锐里面的精锐,由袁崇焕在十万辽军中亲自挑选,培训,配以最好的战马和以及当时最先进的火器—三眼铳。再结合关宁铁骑参加的宁锦大捷和救京师的战斗中,关宁铁骑总人数应该在七至九千骑之间,可谓真正的大明精锐。

可惜,在袁崇焕死后,这个带着个人主义色彩的无敌铁骑也被一分为三,一部分分配到了吴三桂手下;一部分分配到了祖大寿麾下;另一部分则被派往关内镇压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

被派往关内的关宁铁骑着实火了一把,几千人撵着几万人、几十万人的起义军打,战功赫赫(建立在打内战的基础上),但在随后的战争中被起义军给灭掉了;祖大寿所率领的一部分关宁铁骑也因为跟着祖大寿投降清朝,被吞并消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吴三桂所率领的那一支关宁铁骑则在吴三桂降清之后,跟着吴三桂先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后打南明,从东打到西,从北打到南,也成为了吴三桂成为反王后,敢反清的重要武装支持力量,但最后跟着吴三桂的失败,关宁铁骑也最终消失在世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