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能预言未来”的真相

图: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所藏《推背图》

所谓《推背图》确实存在,但其预言功能则是虚构的。如果了解《推背图》的产生历史及版本演变的话,再去破解种种相关传说,其实非常容易。

唐代《推背图》与现在完全不同

从现存资料看,有关《推背图》的内容,最早见于唐代《大云经疏》(敦煌本),预言武则天将代唐称帝:

“按《推背图》曰:大蓄八月,圣明运翔,止戈昌,女主立正起唐唐……”

据学者考证,《大云经疏》是法名、怀义等僧人为宣扬武后“天命”所作,引用了包括《推背图》在内的18种谶纬之说。此时《推背图》的行文尚不是整齐的五言或七言诗,而是长短错落的杂句;至于谶语外有无配图,则不得而知。①

至宋元时期,《推背图》已常见于文人笔记或市井小说之中,但大多未提作者。南宋岳珂在所著《桯史》中,首次说到《推背图》的作者:

“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其学益炽……艺祖即位,始诏禁谶书,惧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图传已数百年,民间多有藏本,不可复收拾,有司患之……”

意即是说,五代时期,天下大乱,遍地都有人称王、称帝,于是有野心的人就利用《推背图》等谶纬之书,作为起事的依据。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就禁止私藏《推背图》,违者要被处以刑罚。但此书在民间流传已久,很难全部收缴,于是赵匡胤想了一个办法:

“乃命取旧本,自己验之外,皆紊其次第而杂书之,凡为百本,使与存者并行。于是传者懵其先后,莫知其孰讹;间有存者,不复验,亦弃弗藏矣。”

赵匡胤命人把《推背图》中谶语、图画的次序搞乱,并抄写100本投放民间,让它们和原本一起流传。久而久之,人们或者不知孰为原本,或者以为预言不准,就不再收藏了。

这个故事的细节未必真实,但三点可以确定:第一,《推背图》在五代、北宋时期已广为流传;第二,统治者禁止《推背图》在民间流传;第三,《推背图》不只有一个版本。

图:台湾所藏手抄本《推背图》,号称“贞观秘书”

在岳珂之后,元初道士赵道一所著《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中,有“陛下岂不见袁天纲《推背图》”之句,将袁天纲(也作“袁天罡”)当作《推背图》的作者。

五代人、宋人编的《旧唐书》《新唐书》里,都有李淳风、袁天纲的传记,列有二人著作数十种,没有一句提及《推背图》,反而元人编修的《宋史.艺文志》里,记有不知著者的“《推背图》一卷”。

此外,宋元时期文人留下的《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新编五代史平话》等书,也有关于《推背图》的文字,预言黄巢之乱,及石敬瑭、郭威称帝事等。其中提及的谶语,如“非青非白非红赤,川田十八无人耕”(指黄巢)等,在今天所见的《推背图》里也能找到。②这些书都未言及《推背图》的作者。

由此看来,《推背图》之名虽在唐初就已出现,但行文发展为现在所见的七言杂诗形式,则是宋元时期的事;同时,南宋以前,也未有人言及《推背图》的作者。那么流传至今的《推背图》,只可能是后人假托李淳风、袁天纲之名,附会而成。

图:民间供奉的李淳风、袁天罡像

《推背图》版本众多,各不相同

如上文所说,古代统治者禁止谶纬之书传播,因此在民国以前,流传的《推背图》皆为抄本。这些经人不断传抄的《推背图》间,文字差别极大。

按照台湾学者翁常锋的统计,世界各地图书馆现存《推背图》,至少有数十种之多,基本都成书于清代及其以后。其中包括六十七图本、六十五图本、不同内容的六十图本,以及现在最为常见的金圣叹批注本。在这里,我们就来对比下这些不同版本的《推背图》。

首先,不同版本的《推背图》,所记之事不同。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有《推背图》暗示方腊称帝的内容:

“《推背图》上道: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那十千,是万也;头加一点,乃方字也。冬尽,乃腊也;称尊者,乃南面为君也。正应方腊二字。”

这四句话不仅出现在明朝流传的《推背图》里,在现存的大多数《推背图》上也能找到包含“十千加一点”的句子。如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所藏《推背图》,第22图谶语为:

“若逢女子上牛头,有一娼狂上陡州。家是十千加一点,那时国乱此踪由。”

图:哈佛大学所藏《推背图》第22图

荷兰莱顿大学所藏,光绪年间流传的《推背图》(原主人为高延),也有谶语:

“若逢女子上牛头,有一猖狂在睦州。自是十千加一点,寻思乱国兆缘□。”③

图:莱顿大学所藏高延本《推背图》部分文字

但是,所谓“金批”《推背图》上并无此句。学者杨康认为,“方腊起义”为时较短,影响有限,故后人在编改《推背图》时,将其去除。

这种推测不无道理。在中国文化中,六十为一甲子,代表一个轮回。要想在给《推背图》增加图画、谶语的同时,又不破坏六十图的总数,只能对一些原有内容做删节处理。

同其他版本《推背图》相比,“金批”版多出的是对晚清史事的“预言”。如34象谶语及颂语分别为:

“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

“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裹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

这是明言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祸乱天下,且有“王杀王”的“天京事变”。

又如第37象:

“汉水茫茫,不统继统。南北不分,和衷与共。”

通常认为,这说的是武昌起义爆发,然后南北统一,实现共和。

图:“金批”版《推背图》第37象

以上这两条谶语,不见于其他版本《推背图》,为“金批”版独有。

其次,不同版本《推背图》,记事所用文、图不同。

现在所见各版《推背图》,开篇都是“预言”李唐建政及武后称帝。如美国洛杉矶J.G.Stanoff藏本(前有所谓“姚广孝序”,署“永乐四年”)第3象为:

“其中女子身姓武,手执金符坐中土。身着霞光五色衣,自乘金槌击金鼓。”

图:J.G.Stanoff所藏《推背图》第3象

荷兰莱顿大学所藏,清朝中期(原主人为高罗佩)《推背图》中,文字略有变化:

“当空女子身姓武,手执金符坐中土。身着冠霞五彩衣,自秉金槌击金鼓。”

图:莱顿大学所藏高罗佩本《推背图》部分文字

“金批”版第3象说的也是武后事,但谶语、颂语、配图完全不同:

“日月当空,照临下图。扑朔迷离,不文亦武。”

“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遗枝拨尽根犹在,喔喔晨鸡孰是雄。”

图:“金批”版《推背图》第3象

第三,“金批”版以前的《推背图》,都详叙五代事,而略谈明清事。

学者王硕对不同版本《推背图》“预言”历代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图:不同版本《推背图》“预言”历代事件的数量

从图中可知,通常所见《推背图》六十七图本(所谓“清华本”,藏于清华大学)中,涉及五代的“预言”多达16象,占24%;六十图本(所谓“秘本”,藏于东京秘书库)中,有关五代的“预言”有所减少,也还有10象,占17%。这两种版本在有关清朝建立的“预言”后,再未有明确指称史事的谶语,剩下的皆是“未验之事”。

“金批”版与其他版本都不相同。一方面,关于五代的“预言”仅剩下6象,占10%;另一方面,应在清朝的“预言”竟有10象之多,占17%。

之所以会有此种情况出现,应该是和岳珂所说,五代时期谶纬之书盛行有关。既然《推背图》曾在五代时期被各路野心家利用,那么为显示“预言”的灵验性,自然需要添加已经发生,且为人们熟知的当代事(如刘知远、郭威称帝等)。

不然的话,一本预言书没有理由不厌其烦地预言五代50多年间发生的事情,而轻视清代300多年的历史。

在有了对唐、五代史事的“预言”做基础后,人们不断续写《推背图》,直至六十图本、六十五图本及六十七图本出现。

综合以上几点,正可以验证王硕的结论:

“在中国古代……(书籍)在传抄过程中,行文出现脱、衍、错、颠倒的情况是常见的,但象《推背图》这样体例不一、图像不同、词句歧异的情况还是少见的,只能认为是屡次经人修改的结果。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见到的《推背图》一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层累迭加,不断敷衍修改而成的。”④

“金批”《推背图》系民国年间伪造

通过以上对部分词句的简单对比,我们会发现,除“金批”版外,其他各版《推背图》虽然也有差别,但可以看出,它们有同一“母本”。“金批”版非但文字不同,每一象还增加了八卦符号,并区分了谶语和颂语。

那么,与众不同的金圣叹批注版,究竟从何而来呢?

民国四年(1915年),当时文明书局、中华书局出版《中国预言》,首次收入所谓金圣叹批注的《推背图》。出版者声称,此书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由宫中流出,并经张之洞证实,确认为金圣叹亲手批注。

图:自“金批”版问世,就成为流传最广的《推背图》

台湾学者翁常锋在专著《<推背图>研究》中,针对“金批”版的真实性,提出一系列质疑,主要包括:

1、金圣叹手批《推背图》的原本,至今未见。

2、”金批“版《推背图》序中说,金圣叹批此书是在天启二年,当时他年仅15岁,有无理解谶语的能力,让人怀疑。此外,“金批”中多有反清词句,与金圣叹真实思想不合。

3、“金批”版中出现的“匹夫有责”“南辕北辙”等词,在清代以前都并不存在。如果《推背图》确系唐人所作,那么怎么可能使用后代才有的词语?

4、南宋人岳珂在《桯史》中所记《推背图》“开口张弓之谶”,“金批”版中没有。

5、“金批”版问世时,正值“二十一条”谈判期间,国内反日情绪高涨;而“金批”版中,“旭初升,人都哭”等句,恰恰是反日的,有刻意编写,以应时事的嫌疑。

6、“金批”版《推背图》的编辑名为“清溪散人”,属匿名,让人无从询问此书真伪。

7、“金批”版署“唐司天监袁天罡、李淳风撰”,而两人都未有在司天监任职的经历。

8、“金批”版的配图中,出现清人,甚至民国时人的装束。

图:“金批”版《推背图》中,配图人物着装“穿越”

9、除“金批”版外,其他存世《推背图》中都没有《易经》卦名。编者加入卦名,是为了增加“金批”版的权威性,使其内容更加可信。⑤

不夸张地说,翁常锋所列疑点中的任一点,都足以将“金批”版《推背图》证伪。显然,“金批”《推背图》必是伪作无疑。

那么,假托金圣叹之名,炮制“金批”版《推背图》的会是什么人呢?

近代以来《推背图》广为流传

现在来看,大致有两种可能。一是书商为打造畅销书牟利,请人编纂了“金批”版《推背图》,欺骗读者。这属于纯粹的商业行为。

二是革命党人出于宣传需要,编纂了具有“反清”“反日”倾向的“金批”版《推背图》。果真如此的话,那“金批”版的出现,就是一个政治事件了。

说“金批”版《推背图》和革命党人有关,除较为显著的思想倾向外,主要证据是革命党人何海鸣曾撰写长文,介绍这本书。他在文章中,先说袁世凯正在查禁此书,接着又替金圣叹批注了33象后的事情:

“三十九象有‘鸟无足,山有月’之句,似指青岛。又云‘旭初升,人都哭’,是明明指东邻日本之祸矣。金批云:‘此象疑一外夷扰乱中原。’信然无讹,且此象尚有‘十二月中气不和’之句,似尚切合旧历甲寅十二月之事,日本要求条件固于是月递出也。”

“四十象有句曰‘一二三四’,似指民国四年。又云‘一口东来气太骄,脚下无履首无毛’,‘一口’即是‘日’字,‘无履无毛’恰恰画出一个日本人来……”

这两象表现的都是民国时事,涉及有关“二十一条”的谈判和日本对青岛的觊觎。何海鸣应该是想借《推背图》谶语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图:何海鸣著《求幸福斋随笔》

在文章最后,何海鸣还不忘抨击一下袁世凯政府:

“此书之发刊,其跋言有曰:‘民国时代例无忌讳。’盖在君主时代,个人之天下患得患失,故恶此书。若五族共和,其间绝无个人之得失,只寓国运之盛衰,为总统者禁之何为?”⑥

不管怎么说,“金批”版《推背图》都是被革命党人好好利用了一把。

经过简单考证,一个事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推背图》除了书名是真的,作者、文字、图画都是后人不断删改、重制的“山寨”品,不存在任何预言能力。

为了让《推背图》变得“灵验”,让人们相信,野心家、江湖术士、无聊文人们,就千方百计地将已经发生的事,编排到《推背图》里面。

对于历代统治者来说,真真假假的《推背图》在民间流传,一来会丧失“天命”解释权;二来很容易被白莲教等秘密教门利用,于是严加禁止。

明代官方称《推背图》为“妖书”。《皇明典故闻记》说,

“成化年间擒获妖人,追其妖书图本,备录其名目,榜示天下,以晓愚民。其书有……《转天图》《推背书》……”

清代对《推背图》的查禁亦不放松。如雍正六年,浙江按察使上奏:

“温州府有匪类惑众……所有搜出札付名曰:合符,以及金银龙牌、葫芦井《推背图》、来往书信,内有不经不轨字迹……”⑦

由宋元至明清,《推背图》的传播日益广泛,但只是众多手抄谶纬之书的一种,尚不具有特殊地位。及至1912年《推背图说》刊本,和1915年“金批”《推背图》刊本问世,市场上才有了合法,且方便传播的排印本《推背图》。尤其后者,由中华书局负责发行,行销北京、天津、成都、重庆、武昌、南京、杭州等各大城市。

此后,各种《推背图》纷纷出现,盛行一时。1917年,天津《益世报》刊发的一篇文章中说,

“记者前天,在某戏院看戏,有一个卖书报的,拿着几本书。别的书不提,有一种《推背图》,居然真有买的。”

“自打共和以后,这种书居然行了世啦,茶楼戏馆,大卖特卖,也没人问,也没人管。”

图:《益世报》上有关《推背图》的文章

钱化佛在回忆中也说,上世纪30年代,对于《推背图》,

“一般好奇的人士,都欲购置一册,用以预测。”⑧

1949年后,《推背图》作为“封建迷信”的代表,几乎在民间绝迹。王学泰在70年代偶然得到一本《推背图》,不想竟因此获罪,被判刑13年。他后来回忆,当时对于《推背图》:

“无论是我等小人物的信口雌黄,还是官方诸公的严肃对待,出发点虽不同,爱恶有别,但心态都差不太多,在潜意识中有着对不可知命运的期待或惶恐。”⑨

80年代以后,中国人此种被压抑的好奇心及“对不可知命运的期待或惶恐”,急速爆发,以至有关《推背图》的书籍大量出版,其热度至今不衰。

甚至在欧美,都有不少《推背图》的译本流传。⑩

综而言之,《推背图》自唐代出现,经过宋元、明清时期,不同人的续写、增删,以至今天所见的《推背图》版本众多,内容各异。如果人们了解《推背图》的成书过程,就不可能再去相信其所谓预言未来的神秘功能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