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背后不是父子间的闹别扭

“你在这儿待着别动,我去给你买斤橘子”这句话在网络上火起来之后就不知道坑哭了多少人,但朱自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却不是那么欢乐。

朱自清,1898年人,在江苏出生,出生是官宦之后,家境十分优越,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父亲朱鸿钧在很多地方做过官,最后定在徐州,而且他十分重视朱自清的学习情况。

图中坐着的老人就是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身后穿着西装的是朱自清。

朱鸿钧是位“顽固不化”的旧人,大半辈子生活在清代,当年科举已被废除,朱鸿钧对新成立的学校不放心,便将朱自清送到秀才和好几位科人的私塾学习知识。

而在旧社会时,有条不成名的规定“父为子纲”,父亲的话就是“圣旨”,如不听从则是大逆不道。在者朱鸿钧有浓重的“传统气息”导致朱自清的童年很不开心。

在父亲的鞭策下,朱自清在幼时就有了很好的文学基础,拥有了同龄人没有的素养,不可否认,朱鸿钧对于朱自清以后成为散文大家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好景不长。

1917年朱鸿钧交卸官职后,赋闲在家,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格外拮据。《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朱鸿钧刚失业,朱自清在读北大哲学系第一年。

毕业后的朱自清本想帮助贫困的父亲,减轻负担,在家乡的学校中教书,不料父亲竟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威居然利用私交将朱自清的薪水收入自己的囊中。

就此两人的矛盾加深,朱自清也就此离开了家乡,远赴宁波继续教学。而朱鸿钧更是无法原谅朱自清这种擅自离家的行为,虽心中不快但从未开口。

1925年,朱自清正在北大任职,接到了来自父亲的一封家书,虽从中可看出朱鸿钧还是十分强硬,但细细品读后发现朱鸿钧还是低头了。朱自清就在此时创作了《背影》。

1928年,朱鸿钧活力不在,行动早已不便,而《背影》也成了举世闻名的佳作,远销全国,在朱自清的三弟收到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后,急忙送到了父亲手中。

朱鸿钧接到书后,步履蹒跚的走到窗台边,当读到书中的自己时他泪如泉涌。不久后,心愿已了的朱鸿钧便离开了人世。

非常幸运能在流书遇见《朱自清散文精选》这本书籍,当我们知道《背影》背后的故事时再读这些文章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父子之间的感情,即使再有隔阂,也有融化的一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