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旧臣在朝堂上闹出了个笑话,多尔衮因此果断下达剃发令

明朝旧臣孙之獬,之所以要建议多尔衮推行剃发令,和他出了个洋相有关,为什么这样说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孙之獬生于万历十九年,是山东淄博人。早年读书,天启年间考中进士,从此成了国家干部。

(孙之獬剧照)

孙之獬是个聪明人,他不光会读书,还特别通世故。他入朝为官时,正是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威风凛凛的时候。所以,他利用会写文章的才能,为魏忠贤歌功颂德,受到了魏忠贤赏识。

就在孙之獬沾沾自喜的时候,新上任的崇祯帝,却开始对魏忠贤实行大清算。并把魏忠贤指使顾秉谦等人编撰的《三朝要典》下诏焚毁。孙之獬听到后,抱着《三朝要典》在太庙门口大哭不止。崇祯很不高兴,“削孙之獬籍”,革去了他的官职,打发他回家了。

丢了官的孙之獬,对明朝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当清军入关后,他便率乡民归顺了清朝。

由于他在明朝做过官,又是清军入关后主动归顺的第一拨人。多尔衮对他极为厚待,给他封了个二品官礼部侍郎。

多尔衮这样做,完全是给那些尚未归顺的明朝官员看的。意思是说,孙之獬一个被罢了官的人归降都受到厚遇,你们那些在职的官员,只要投降了我,待遇自然会更好。

当时,由于清朝才在北京建都,政权还不稳固。为了拉拢汉官,多尔衮对他们的管理也比较松懈,允许他们像以往一样,穿着明朝官服上朝。于是,朝会上,自然就分成了满族官员一列,汉族官员一列。

(多尔衮剧照)

孙之獬看到这种情况,觉得他向清廷表忠心的机会到了。这天开朝会,只见他剃了发,留了辫子,又改穿上满族官员的服饰,毫不迟疑地站到了满族大臣的那一边。

自带优越感的满族大臣,怎么能容忍队伍里冒出个汉人!所以,说着风凉话把他给推出了队伍。孙之獬讨个没趣,又灰溜溜地走回汉官的队伍。可是汉官对他的行为很鄙夷,所以一个挨一个,靠得紧紧的,根本不让他插到队伍中来。

孙之獬既不能去满官队列,又插不进汉官队列,狼狈不已。退朝后,便怒而向多尔衮上疏,提出汉人既然归顺了满清,就应该也如满人一样剃发留辫,以示忠心。

孙之獬这条建议,算是说到多尔衮的心坎上了。

多尔衮自从入主中原后,就一直觉得既然统一了天下,汉人就应该改正朔,易服色,向满族人看齐,这才是真正的归顺。所以,他立刻采纳了孙之獬这条建议。

(推行剃发令)

顺治二年夏初,清廷下发了剃发令,要求以10日为限,“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不从者治以军法”。并让会剃发的清军,带着写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挑子,走街串巷。凡是未剃发者,都被抓起来,被剃成光头,只留后脑勺一绺头发编成辫子。

汉人一直受孝经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对剃发令极为排斥,各地纷纷反抗。但由于清军已经控制了中原,于是就有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无人道的暴行。

至于孙之獬,多尔衮见他并没有办事能力,于是在利用完他后,便赏了他一大笔钱,让他辞官回家了。

孙之獬的家乡正在闹农民起义,得知他“衣锦还乡”,怒不可遏,于是把他活捉并捆到闹市。然后在他身上扎满针眼,并插上猪毛,以惩罚他谄媚清朝,残害同胞的恶行。百般折磨后,才把他斩首暴尸。

清廷得到孙之獬的死讯后,也没有给予任何旌表和抚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