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宋高宗,手下有这样一个不听话的岳飞,你杀不杀他 ?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杀掉抗金英雄岳飞呢?老王已经专门撰文分析过,这与岳飞反对议和、坚持抗金并没有直接联系,此处不再赘述。下文要探讨的是,真正的问题首先出在岳飞身上,归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拥兵自重,藐视皇权。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1140年六月,司农少卿李若虚奉赵构之命,前往鄂州传达旨意,要求岳飞切勿轻易出动,尽快班师回朝。可是岳飞不予理睬,公然违抗皇命,继续率军前进准备北伐。岳飞这种傲慢的态度让李若虚无奈又尴尬。

同年七月,岳飞在北伐中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已进军到朱仙镇,进逼开封。但这并没有对金军造成致命打击,还不是宋军发起大决战的好时机。岳飞自己却被这些小胜冲昏头脑,妄想直捣黄龙与君痛饮。

岳飞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已孤军深入敌军重地。其时金军主力部队主动与张俊、王德的部队脱离接触,打算围歼岳飞。危急关头,赵构勒令岳飞火速退兵,不料岳飞不但不从命,还要求朝廷另发援军齐协同进攻,认为这样能够一举挫敌,收复失地。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岳飞才被迫服从。

当时,张、韩、岳各将帅之间也有重重矛盾,张、韩等都非常厌恶岳飞。如果赵构令张、韩等部协同岳飞作战,其效果也可能要大打折扣。即便张、韩等人不唱对台戏,但他们从没有协同作战,能否达到围歼金军的目的并没有充分把握。

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长久以来,对赵构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认为他是昏君,然而这一次,或许他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岳飞当局者迷,而赵构可能是站在了更高的层面上,根据全局形势综合考量后,才下达“措置班师”的指令。退一步来说,抛开这个决策是否正确不说,至少当他知道岳飞在接到十二道金牌之后,才勉强服从命令,心里肯定是很不舒服也很担心的:下一次让你岳飞干点啥,你还会听话吗?

更何况在这个关键时刻,命令岳飞班师并非毫无道理。

1142年2月,金兀术统领十万大军进逼淮西,前锋部队已到达含山、拓皋一带。南宋朝野震动,赵构曾对大臣们说,现在全国人民都很担心金军的攻势。殊不知今天的形势,与建炎年间(指1127-1130年)不同。那时候,我军全部退保江南一线,杜充这个纸上谈兵的书生,只派遣手下的偏将与金军草率作战,结果让敌人得手,越来越猖獗。现在韩世忠、刘锜、岳飞分别驻扎在淮东、淮西、上流,张俊也正从建康领兵进发。金军意图跨江而过,那么我军可以寻找机会攻击其后方。现在放空镇江一带,就算发挑战书怂恿敌人渡江来战,谅他们也不敢来。

没想到,金军果真准备渡江,这正中宋军下怀。赵构认为,这正是一举歼灭金军主力的好时机,于是迅速调集张俊、韩世忠、刘锜、岳飞等精锐部队到达淮西地区,命张俊、刘锜所部发动正面攻击,韩世忠和岳飞则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击金军侧后,目标是将十万金军聚歼于淮西。如果计划顺利,那么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就有望不战而复。

按理说,这个算盘还是打得不错的,可是计划刚刚启动,岳飞就率先拆台、不服调令。赵构只得先后发出十五道手札,催促岳飞连夜出发赶到江州,并且再三叮嘱他“中兴勋业,在此一举”。岳飞怎么回应的呢?偏偏搬出种种理由,拒不执行赵构的计划,而且一再要求由他“捣敌之虚”,直接攻克开封,后来又提出,打算亲自到蕲州、黄冈一带进行考察,再议定进攻还是退兵。

尽管岳飞最终还是率部向舒州进发,但等他们磨蹭到了那里,正面战场的战事早已结束。张俊、刘锜按照赵构的计划,在正面挫败了金军,但也仅是击溃之功,战果有限,未能把握住这次光复故土的良机。岳飞的贻误战机,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否认的。

种种迹象表明,那时的岳飞越来越像是一位拥兵自重的军阀,已经把南宋王朝组建的军队,在实质上变成了其私人武装。作为抗金力量中的一支,他总是想让全局服从其局部、服从其个人意志。这无疑为他后来被杀种下了祸根。

新“杯酒释兵权”

淮西事件是岳飞与赵构之间矛盾爆发的直接导火索。1141年4月,也就是在岳飞被12道金牌召回的一年多以后,赵构授意秦桧,在西湖设宴招待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人,名为庆祝拓皋大捷,实为收回三帅的兵权。张、韩二帅按时赴约,而岳飞再三拖延,直到约定之期过了六、七天后才到达,这次祝捷之宴因此被迫多次改期。拥兵自傲使得岳飞敢于目无上司,也为他惹来了杀身之祸。

那么,赵构这种“杯酒释兵权”的做法,果然是自毁长城之举吗?

解除三帅兵权,并非赵构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当时朝野普遍认同的。无论是张浚、赵鼎、王庶等“主战”派,还是秦桧、王次翕、范同等“主和”派,都曾有收夺将帅兵权,加强中央控制能力的建议。根本原因就是各种将帅拥兵自重,越来越骄矜跋扈,既不愿服从征调,又无法相互协同作战,甚至于威胁到了皇权。

赵构为加强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在西湖大宴之后,将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人原有职务均予解除,另行策命张、韩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其后又撤消三帅原任的宣抚使之职,所率各部自成一军,并在军队名称前冠以“御前”二字,意为直属皇帝统一辖制。

皇帝的大忌犯不得

为了让张、韩、岳三帅顺利交权,赵构还特意召见他们,站在抗金全局利益的角度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这一系列安排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肯定,张俊没过多久就主动交出兵权,受到赵构褒奖。韩世忠紧随其后,只有岳飞到最后才不情不愿地采取行动。

在此之前,赵构曾以“若特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有命不即禀,非特子孙不饱福,身亦有不测之祸,卿宜戒之”之类的话,告诫各路将帅交出兵权。在他给张俊的诏书中,也以唐朝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交出与不交兵权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来表彰张俊的主动释权。同时,也明确表达出对所有将帅的两点要求:一是要服从命令,二是不要贪恋兵权。究其实质,这两层意思的矛头都是指向岳飞的。在这两个问题上,自以为是的岳飞偏偏触犯了皇帝最大的忌讳,从而招致赵构的深深猜疑,最终不幸被诛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