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水浒传抹黑的宋江还有三个霸气外号 鲁智深武松原来本是同一人

我们现在看《水浒传》,要骂的第一个人是宋江,第二个就是李逵。因为宋江一心想招安,结果把一百零七条好汉害得死走逃亡,大半不得善终,而李逵则是个嗜血狂魔,连老人小孩也不放过,动不动就拿大斧子排头砍去。这时候我们就不能不佩服施耐庵先生的文笔了,他对梁山好汉的人物描写,总是能引起我们发自肺腑的共鸣和爱憎,这也是《水浒传》能列入四大名著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梁山一百单八将很多都是有原型的,比如武松虽然没有上过梁山,但是却真的“打过虎”,而且这只老虎比景阳冈上那头吊睛白额猛虎更加凶恶——是奸臣蔡京的儿子蔡鋆,还有两个名字叫蔡大官人和蔡虎,而《水浒传》里的武松,就是靠打死猛虎干掉西门大官人出的名,这一人一兽合起来就是蔡大官人蔡虎。这个蔡虎就是个人面兽心的恶霸,仗着蔡京的权势无恶不作。杭州府都头(后因功升为提辖,可知鲁智深出处)一心想要为民除害,就守在蔡府门口,抓准机会乱刀捅死了蔡虎。这件事在《水浒传》中被一分为二:武松负责杀老虎和西门大官人,而原提辖军官花和尚鲁智深负责只身行刺贺太守。

施耐庵之所以把真实的受人敬仰英雄武松一分为二变成花和省鲁智深和行者武松,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对梁山好汉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都是除暴安良的好汉子。而把宋江写成一个黑白通吃贪赃枉法的猥琐小吏,是要告诉当时的老百姓:朝廷是靠不住的,招安是没有好下场的。

施耐庵先生这样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他本人就是张士诚的军师,张士诚投降元朝施耐庵一气之下离开张士诚隐居(明白公孙胜的来历了吧),而后张士诚跟朱元璋争夺天下失败被俘自缢,也表现出了一代枭雄的英雄本色,让施耐庵又动了故旧之情。所以施耐庵是不赞成张士诚降元,但也佩服张士诚最后宁死不辱的胆气,所以在施耐庵,宋江是个时软时硬时忠时奸的矛盾性格:既有“敢笑黄巢不丈夫”的造反勇气,也有对高俅卑躬屈膝的懦弱。所以他给宋江起的外号也颇有意思“山东呼保义(保义郎是个连排级小官,呼保义意为人称保义郎)”、“孝义黑三郎(一定要加个黑字,并且是个矮个子)”、“及时雨”。

但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还有另外三个外号,而且一个比一个霸气。

宋江刚造反的时候,不是在山东鲁西南的梁山,而是在河北路,虽然河北路也包括山东一部分地区,但那是山东北部,跟梁山不搭界,河北路的治所大名府就在今天的邯郸市大名县,大家有兴趣可以找地图来看一看,连个地方离着四五百离地呢。当时宋江的起义部队被朝廷命名为“河北剧贼”——这名字可比及时雨要霸气得多,及时雨只知道小恩小惠收买江湖人物,而“河北剧贼”是要杀人放火攻城拔寨的。

因为宋江闹得太凶,北宋朝廷首先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要招安,但是宋江拒绝了。宋江不但拒绝了招安,还带着部队南下作战,这回是打到了山东鄄城附近了,因为那地方归京东路管,所以朝廷又重新给他们起了名字,叫做“京东贼”,虽然不如“河北剧盗”霸气,但也比“孝义黑三郎”响亮。

“京东贼”宋江的名气越来越大,朝廷就又动了招安的心思,蔡京的死对头前户部尚书知亳州侯蒙(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就给朝廷上书:“我看这个宋江是个人才,几万官军都奈何他不得,不如咱们把他招安过来让他去打方腊!”

历史上的宋江当然不傻,才不会干火中取栗的蠢事,就又拒绝了招安继续往南打,但是作为一个从三十六人发展起来的农民武装,一旦被朝廷重视起来认真打,可就打不过正规军了,于是先被沂州知州蒋圆打得跑到淮南,并得到了第三个绰号“淮南盗”,由贼变成盗,虽然性质没有改变,但是已经元气大伤了,连沭阳县的县尉(官还没武松提辖大)都打不过了,只好继续跑路。

从公元1119年起兵,到1121年被张叔夜彻底打败,宋江连头带尾只折腾了三年,而且也不是主动投降的,宋史记载是张叔夜只用了千把人打埋伏“擒其副贼,(宋)江乃降”。从这方面看,宋江投降还真有一半是为了兄弟义气:如果他不投降,他的副手肯定要掉脑袋。

笔者写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为宋江洗白翻案”,因为正史中的宋江无需翻案,他两次拒绝朝廷招安,尤其是拒绝了以打方腊为目标的第二次招安(宋江投降后是否打过方腊,正史无考),本身就是一条好汉子;而小说中的宋江言行不一性格矛盾行为猥琐,那是怎么洗也洗不白的。

所以我们尽可以继续骂《水浒传》里那个一心想招安的“投降派宋江”,但是也要对历史上真实的起义领袖宋江给予必要的尊敬。总之,山东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宋江不是个好东西,该骂还得骂,但是真实的河北剧贼京东贼淮南盗,可没有坑人上梁山,这个黑锅不能让他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