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朝中有人好做官”?清代此案例堪称最好的典范

官场上历来流行“朝中有人好做官”的说法,这大多指的是那些地方上的中下级官员。以清代为例,全国共有一千多个州县官,不可能所有人在朝中都有关系,因此,就要想方设法钻营,找到一个好的靠山。

对于科举出身的州县官来说,他们都是主考官的门生,而有资格担任主考官的,起码也是侍郎或是尚书级别,所以座师便是他们的靠山;而那些异途出身的州县官,吏部铨选后,也会马上备上一份厚礼走朝中大臣的门路,递张门生帖子请他收下,这也就有了师生关系。

当然,也有一种办法就是金钱开路。那些没有门路的州县官讨好朝中大臣的办法,清一色改做送礼,也就是“冰敬”、“炭敬”、“节敬”等。若是亲自进京办事那开销更大,官场上有“朝觐年为京官收租之年”的老话,反正这钱总归是要摊在老百姓的头上,为了前程出点血不算什么。

一般情况下,若是州县官不用心打点朝中大臣,大多数都不会有好的下场。不过,官场之上也难免有一些弄巧成拙的事。晚晴时,有一个江苏人叫刘玉书,靠花钱捐得一个杂职,他到北京经营多年,才熬出一任广东某县巡检实缺。按照清代制度,这等小官没有机会当面觐见皇帝,只能在午门外磕头谢恩。可是就连这种仪式,后来也渐渐废弛,一般都是拿到官凭后直接上任。

刘玉书却将这事儿当真了,得缺的次日一大早便换上朝服,在午门外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礼。当时还下着雨,他在雨中从容叩拜,认真得很。正好这时有位王爷入朝经过午门,见了这等情景后觉得很奇怪,于是让人去询问情况。王爷得知刘玉书不过是个巡检,觉得好笑。

王爷入朝后,在朝房刚好碰见了前来述职的两广总督,不由得想起了午门那一幕雨中奇景,便对两广总督说:“贵属下某县某巡检刘某……”话刚讲到一半,太监便来传话让王爷面圣,王爷匆匆入内。两广总督以为是王爷让他关照刘玉书,便记下了这个事。

不久,刘玉书到总督衙门参见,照老规矩,像这等微末小吏,只要递一个手本进去便可,想要见一面总督决无可能。偏偏总督衙门的门丁早就接到总督的叮嘱,一见刘玉书人来,赶紧通报。总督传见后,还特意问刘:“王爷安好?我出京时没来得及辞行。”刘玉书只是随便应付了一下,说:“是,是”。

刘玉书上任不满一年,总督便让他兼了征税的差事,发了不少财。其后,刘到总督衙门参见,总督说:“你级别太低,我无法提升你,你再花钱捐两级吧。”刘玉书赶紧花钱捐了各知县候补,而广东巡抚和藩司都认为刘玉书是总督的亲信,立刻让他补了实缺。

此后,刘玉书在官场上一路飞升,数年间,居然升到了司、道一级。按照清制,刘玉书被举荐为道员后照例也要受到皇帝的引见后才能实授。此次进京,总督还拜托他带上礼物去孝敬王爷。王爷早就忘了多年前午门那一幕,看见总督信中说刘玉书忠厚,才具优长,反过来,王爷又当刘玉书是总督的心腹,收了重礼便记下了刘玉书。

第二天,王爷入宫,恰逢广东某道出缺,皇帝征求王爷意见,该派谁去?王爷一时也无中意人选,马上做个顺水人情给两广总督,就推荐了刘玉书。一个引见的候选道员能马上补缺,这在清朝也是不常见的。如果从刘玉书上任那天算起,到这会儿已经是连升十余级了。

两广总督和属下官僚眼看刘玉书引见未久,便得意洋洋地回广东上任,都一致认为他是王爷的红人。同样,王爷也当刘玉书是总督的人,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刘玉书官场得意,这等福分可遇不可求,也才叫真正的“朝中有人好做官”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