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汉何设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军政

“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汉如何设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军政

【原创文章 切勿抄袭 全网监测 违者必究】(本文在《龙观历史》编号:1--4,文明曙色--新疆历史--华夏五千年)

欢迎朋友们来看《龙观历史》,本期老龙想要和大家谈一谈的是,从西汉时期开始,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对天山南北各地进行军政管辖。自此以后,“汉之号令班西域矣”,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在这里建置立制,驻军屯田,实施军政管辖,从未间断对新疆地区的统辖治理。故汉朝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无疑是新疆政治史上重要的一页。

随着汉朝对天山南北诸地的管辖治理,位居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地区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诚如后来清末成书的《新疆图志》中所言:新疆“居神州大陆之脊,势若高屋之建瓴,得之则足以屏位中国,巩我藩篱,不得则晋陇蒙古之地尽失,其险一举足而中原为之动摇”。新疆的政治安危直接关系和时刻影响着祖国的统一局面和社会稳定,社会各界对新疆地区重要战略地位及其在祖国大家庭中显要作用的认知程度也越来越高,汉代以后历代各朝均重视新疆地区的军政管理,盖原因皆在于此。

今天的新疆范围,在汉代时被称为西域这个名称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其含义是指中国西部的疆域,至清代为“新疆“”一名所替代,一直沿用了2000年。一般认为区域地理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是指今天玉门关,阳关以西乃至中亚西亚和欧洲一部分,例如唐朝初年前往印度取经的中原佛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以及《明史 西域记》中所涵盖的区域,地理范围就相当宽泛。狭义的西域则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以东地区,区域名称的出现以及后来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原地区人民对祖国西部地区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当然其中还有历代中央政府对这一带地区管辖不断巩固的要素。

根据西汉张骞出使报告中揭示,汉代西域所指范围主要指三十六国,古汉语中习惯以九、十二三十六、七十二等数字代表多数,以示多也,所以这里所谓三十六只是虚数。例如汉元帝时,受册封、佩戴汉印绶的西域诸国竟多达五十多个,就是一个例证。三十六国大体分布在今昆仑山北麓,天山南北和塔里木盆地两翼诸地,其知名者如昆仑山北麓诸国:鄯善(楼兰,今罗布泊东北)、且末(今且末西南)、精爵(今尼雅遗址)戎卢(今尼雅河上游)、扜弥(今策勒以北)渠乐(今于田以南)、于阗(今河田一带)莎车、皮山等;分布在天山南麓者有疏勒(今喀什噶尔)、尉头(今阿合奇县南)、姑墨(今温宿)、龟兹(今库车)轮台(今轮台)尉犁(今焉耆县东紫泥泉一带)、危须(今和硕)、山国(今和硕县东北)等;天山北路一带则有车师前国(今吐鲁番)狐胡国(或在吐鲁番)车师后国(今经吉木萨尔)、乌贪訾离(今乌鲁木齐以西)、卑陆国、卑陆后国(阜康至乌鲁木齐)、郁立师国(乌鲁木齐至昌吉)、单桓(今呼图壁)、蒲类(巴里坤一带)、蒲类后国(今木垒一带)西且弥、东且弥(今阜康至吉木萨尔一带)、和劫国(今经昌吉附近);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则有:乌牦(今塔什库尔干南部一带)、西夜、子合、依耐(今叶城县南)、蒲犁(今塔什库尔干)、无雷、桃槐、休循、捐毒(帕米尔地区),以及大宛(今费尔干纳)等地。

西域三十六国,若按其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国”,即所谓居无定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部落。一类则以定居的农耕经济为主,也就是书中统称的“城郭诸国”。根据《汉书 西域传》称:西域这些城郭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

上述诸国中,又有“当道”和“不当道”之分,即是否位处丝绸之路孔道上。从帕米尔高原诸国外,上面各国都在“当道”,一般讲“当道者”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反之则相对落后。

这些所谓“行国”或“城郭诸国”当然与我们现代具有严格的组织机构与政治意义的国家是显然不同的,只能是一些以绿洲或草原地域为单元的地方或民族名称,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些部族或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生产为单位的某种生存方式,例如“城郭诸国”中最小的“单桓国”只有27户,194口人,充其量只是一个还绿洲而聚居的村庄而已。至于那些游牧民族的“行国”,逐水草而行,更是连固定的疆域都没有。正由于此,当时这些“西域诸国”,诚如史书所言:“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这完全是由当时该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所限制的。

因为西域自然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封闭性特点,西域这些族群的来源和文化类型各有不同,呈现出繁复多样的特点,像汉代的鄯善、莎车等居民多为头戴尖顶毡帽的塞人,该地区古墓里的发掘物证实了古希腊学家希罗多德书中对于塞人装扮的记述。而于阗地区生活的民族则以塞人为主,间杂有羌人血统。汉人同样也是西域早期居民之一,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大宛列传中就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的是汉武帝时期,李广利率领汉军第二次征伐大宛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围城之初,曾想依赖切断该城水源迫使其投降,后来才得知大宛城守军是因为得到了“秦人”的帮助,学会了打井取水才未用断水之策。,这里所谓“秦人”指的就是我国西北地区秦朝的子民,说明早在西汉之前,秦朝人就已经来到这里生活。先秦时期天山南北各地与中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后来西汉对新疆地区的统一管辖奠定了基础。

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材料表明,龟兹、焉耆和高昌一带地区当时流行吐火罗语,而于阗地区则使用的是于阗塞语。前者使用一种用婆罗米字母斜体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语系。后者使用的是于阗文,是一种普罗米字母直接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体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鄯善、亚雅一带地区使用的所谓佉卢文则来自波斯的阿拉美字母。语言文化特性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当地居民来源和分布图景的复杂性背景。

综上所述,从西汉时期开始,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对天山南北各地进行军政管辖。故汉朝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无疑是新疆政治史上重要的一页。自此以后,“汉之号令班西域矣”,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在这里建置立制,驻军屯田,实施军政管辖,从未间断对新疆地区的统辖治理。新疆一直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谢谢朋友们阅读《龙观历史》,您对老龙在文章中说的这些内容有什么感想?欢迎到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动一动手指吧!爱点赞收藏的人运气好,转发的人进步快,关注我的是钢铁粉。关注《龙观历史》,每天都有新精彩!

【头条号独家 切勿抄袭 全网监测 违者必究】(本文在《龙观历史》编号:1--4,文明曙色--新疆历史--华夏五千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