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并非昏君,却为何使鼎盛时期的清朝迅速走向衰亡?

清朝的皇帝都比较勤政,有清一代,几乎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昏君,因为清朝的内阁中枢权力体制决定了各地、各衙门送上来的奏折、公文中的绝大部分首先要经过皇帝的审阅,然后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在面见皇帝的时候,根据皇帝的旨意跪受笔录,形成正式的处理意见,传达下去,如果皇帝早上起来不亲自启封奏折,那么,清廷绝大部分的政务是没法处理的,整个朝廷就会陷入瘫痪的境地,而明朝则不存在这种情况,明朝各地、各衙门送上来的题本、奏本,首先要经过通政司转交给内阁,内阁首辅作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再交由皇帝批答,皇帝只需看票拟,而无需阅读冗长的题本和奏本,甚至有的皇帝连票拟都懒得看,直接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为批答,这就是清朝皇帝勤政,明朝皇帝怠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原因。

(雍正皇帝画像)

因为清朝皇帝勤政,所以,清朝基本上不会出现昏君,但是这并不代表清朝不会走向衰亡,清朝的“嘉道中衰”有着非常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

第一,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

明朝的时候,中国的人口峰值在2亿,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迅速增长到4.3亿,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得益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但是,到了嘉庆、道光年间,该开垦的土地已经开垦完了,4亿人口对于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来说已经是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极限了,因此,过多的人口分散了康乾盛世的社会财富,并且想要维持如此规模庞大的人口,又要不断的在整体上提升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嘉庆皇帝、道光皇帝无论有多么的勤政,他们是无法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中寻找到出路的,这是嘉庆年间,清朝迅速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嘉庆皇帝画像)

第二,通货膨胀的压力

明清时期,中国的货币体系以白银为主,白银是金属货币,有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为什么以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货币体系还会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呢?

新航路开辟以后,全球的海上贸易繁荣起来了,中国向欧洲国家出口丝绸、茶叶和瓷器,这三大产品风靡整个欧洲,但是,欧洲却没有相应的产品出口到中国,欧洲的商人只能用白银来支付,而欧洲的白银蕴藏量却不是十分的丰富,于是,就有大量的来自美洲的白银流入到中国,美洲白银流入到中国,一方面撑起了中国明清两代以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货币体系,但另一方面却带来了慢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白银数量多了,价值就下降了,这是一个必然的经济规律,通货膨胀会带来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对清廷的直接影响,就是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财政收入是一定的,但是,现在却需要用更多的白银来支付相同数量的商品,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开支。

通货膨胀的问题,嘉庆皇帝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中同样寻找不到出路,除非发行纸币,但是,嘉庆皇帝不可能有这样的智慧。

所以,自康乾盛世开始,清朝的经济就面临着人口过快增长与持续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只不过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发挥传统的农耕经济的优势还可以应付这双重压力,但是到了嘉庆年间,却有点应付不来了,这就是为什么清朝到了嘉庆年间马上就步入到了“嘉道中衰”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