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干政朝廷大员牵连甚广,乾隆深谙帝王心术处置结果令群臣叹服

太监乱政是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也是体制内难以克服的政治弊端之一。清入关后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基本上杜绝了太监干政、乱政的局面。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帝立铁牌于内务府永禁内监干预朝政,如有违反者即行凌迟处死。

可以说,清代对太监的管教是十分严厉而又富有成果的。然而,太监由于身份特殊,常侍皇帝左右,难免有人控制不了欲望。乾隆一朝,曾有太监赵起隆于大臣交往被处死,但是太监与大臣私下来往却屡禁不止,乾隆中期,发生了震惊朝野的“高云从案”。

乾隆皇帝对太监的约束不可谓不严,但是乾隆三十九年这一年的五月到八月期间,乾隆帝一直在避暑山庄。按惯例,皇帝不在京城,朝中的大员要定期商议互通信息,及时向乾隆汇报政务。是年七月,兵部侍郎高朴在和群臣商议政务时,听到左都御史观保、户部侍郎蒋赐棨、刑部侍郎吴坛等人凑在一起讨论“道府记载”,高朴马上询问他们是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并最终获知是内廷执笔太监传出的。

什么是“道府记载”呢?这是清代皇帝的最高机密之一,为雍正皇帝所创。“道府记载”上面记录了全国道、府官员的政绩优劣,直接关系到道府官员的仕途前程。之所以要创立这个“道府记载”是为了留意人才,以备随时录用。但对外,这些记录是高度保密的。

“道府记载”由内廷执笔太监书写,只有两人知晓。如今,官员们公开讨论里面的内容,这就引起了高朴的怀疑。他认为事关重大,必须要亲自到承德向乾隆禀明。乾隆得到奏报后,马上询问军机大臣如何处理此事。时任首席军机大臣的于敏中认为,此事不必当真,定是谣传。

可乾隆却很重视这件事,决定加以严查,泄密者高云从被逮捕归案。乾隆回京后,亲自审问了高云从,得知于敏中也从他那里打听过“道府记载”的详情,而且发现高云从不但泄密最高机密,还和京城大员以及地方官员有着密切的来往。

高云从利用皇权为自己谋私利,他的四弟高云惠被托付给广东海关监督李文照,在广东捞取了大量的不义之财。这李文照此前是内务府的中级官员,乾隆原本对他较为青睐,提拨他去广东海关任职。没想到他竟然也与内廷太监齐手谋取私利。乾隆帝失望之下,下令将李文照革职抄家押解京城,交给内务府审讯定罪。

还有高云从的另一个弟弟高云龙,当时正在山东临清当差,是临清知州的长随。随着案件的进一步深入,又查处高云从与山东河道总督姚立德私下结交,并将高云龙推荐给了临清知州。此外,高云从和数省的督抚也有不同程度的交往。案情真相大白以后,乾隆震惊不已。

尽管乾隆震怒,但对于此案他也很忧虑。因为高云从所结交的都是当朝大员和地方大员,如果追究下去,恐怕会牵连更多的人,对朝局十分不利。几天后,高云从被处死。对于上述提到的几个大臣,乾隆命军机大臣舒赫德查办,并给出参照高云从处死的意见执行。

舒赫德是一位很有资历的军机大臣,也是自雍正创立军机处后首批入值的军机章京。他以敢言著称,素有“铁汉”的绰号。可这一次舒赫德好像没有将铁汉的作风发扬光大,而是认为大臣结交太监就处以死刑有点过于严厉了。但是当他细细体会之后,发现皇上早已埋下伏笔,并非真的要处死他们。

这个伏笔就是不久后乾隆帝的圣寿将至,每逢皇帝生日,都会宽恕一些人显示天子的仁慈。舒赫德会同刑部、都察院将观保、蒋赐棨、吴坛等人判为斩监侯。意思很明确,就是拖到皇帝圣寿时,再请乾隆开恩饶其不死。乾隆看了舒赫德的处理意见,心中一笑,但表面上还是警告了他,说:“你的算盘朕知道,无非是想借着圣寿为他们开罪!”

不过,几个大臣还是侥幸地逃过了一死。更意外的是,几个月后,蒋赐棨被首先起用,还承袭了父亲蒋廷锡的爵位;吴坛次年也被重用,没几年就做了江苏巡抚。从高云从案中可以发现,乾隆具有高超的驾驭手段,惩罚敲打在前,恩宠起用在后,一张一弛之间,将帝王心术诠释得淋漓尽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