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之后:现实利益与外交主体意识的体现

导语:孝宗之后:现实利益与外交主体意识的体现

清初,"明亡清兴"的局面己定,但朝鲜却始终不愿承认込一现实。其表面上表示"至诚向顺",但实际上却对清朝也存蔑视么意,常怀复明么屯、。同时,朝鲜朝野上下对朝鲜的前途充满了悲观情绪,加之金自,点、李馨长等亲清派与亲明派的明争暗斗,也从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朝鲜政权的稳定。宋时烈文中记载:"予尝此为,与我共此事,死虔家子弟也,其余则难矣,予尝于万寿殿经营时,托于相址,而往坐一处,引若干人,微说此事试之,皆邀然无以为意者,何痛如之,诸臣,惟目前富贵是图,恐为此事而国亡家覆故,言及此事,莫不寒屯、,予空慨欢而己,渠辈皆但为子孙计而不肯助我"。

1649年,朝鲜国王仁祖去世,其摘次子李误即位,是为孝宗。孝宗于十八岁而遭丙子之难,入于江华。十九岁而下丑正月得朝仁祖于南汉城下,仍质乎沈阳。二十六岁而居北,八年始得东归。早年颠沛流离的坎巧经历,特别是在沈阳为质八年的屈辱时光和艰难生活,使得孝宗内屯、充满了对清朝的刻骨仇恨。围绕孝宗的"北伐论"及其政策,当时的西人和南人分歧严重,西人大都持支持意见,而南人大都持坚决反对的立场。西人政权在强调纯正朱子学的同时,极力主张义理论。主导义理论的人就是宋时烈,他主张尊周北伐论,从而成为西人一老论义理论的代表人物。1659年,孝宗在熙政堂召见诸大臣。罢朝时,孝宗巧退诸臣,命"时烈独留,令中官洞开口户,悉辟左右"。

1659年8月,恰值冲龄的王世子一肃宗即位。当时朝鲜党争激烈,南人党领议政许积趁肃宗即位之机,将的权大运、许穆、尹鑽等人引荐入朝。而西人党左相金寿恒、领府事郑致和、判府事郑知和均被排挤出权力中枢,西人党一度失势。但"三藩之乱"期间,南人党在制定对清策略时,内部又分成了以尹鑽为首的激进派和文许积为首的保守派。

​尹鑽是当时强烈主张响应吴兰桂举兵攻迂的朝鲜大臣之一,其前度因显宗病逝所进密疏未果,故于同年十二月又向新即位的肃宗再进密疏,"陈复仇雪耻之义",然肃宗认为"尹鑽之疏,乃挑祸之言",权大运素与尹鑛不睦,亦认为"不顾形势,好为大言者,甚不可也"。

但"自有尹携之论,如此么疏相继不绝",肃宗欲依显宗朝例,不许政院转呈"北伐"之疏,南人党保守派领袖领议政许积认为如此则义理晦涩,因他对清朝实力十分清楚,"彼虽势弱,足以制我","不知其必胜,则奈何兰百年社樓,付之尹纔之一战乎"?'可见,肃宗虽年幼却头脑冷静,并未赞成尹鑽的冒险举措。其时阿附保守派领议政许积的朝鲜大臣居多,故而由许积主导的备边司极力反对"北伐",尹铭等主张"北伐"的人相对势孤。尹谓举兵攻江的建议受阻,但并未甘屯、,又向肃宗陈"造车"、"通郑"二策,为日后"北伐"积极准备。

肃宗元年,北伐呼声达到高潮,尹鑛甚至己经开始在黄海兵营巧造兵车。但肃宗主张持重,并未接受北伐的建议,反而下令从此禁止有关北伐的上疏。1678年8月,吴三桂死于永兴。兰年后,其孙吴世瑶自杀,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又两年,清朝统一台湾。朝鲜国内"反清复明"的北伐幻想破灭。西人的义理论是为了确认了对中华即明朝的忠诚,强调对夷狄即清的复仇之屯、,从而向百姓说明自身政权存在的意义。而且通过君子、小人论把挑战西人政权的所有势力都规定为小人,这样就制造了攻击他们的名分。围绕这种名分,在显宗、肃宗时期引起了众多的论争和政争。

对当时的朝鲜王朝来说,"北伐"与否,事关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大是大非问题。无论是主张复明还是抗清、主战还是主和,均事关国家与民族命运,所大夫应该共同关注,做出正确的结论才是正道。但是在当时党争激烈的国家政治环境中,各派各执所见,不能合而为一,如此重要的问题却变成了党派争斗的工具。朝鲜朋党政治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不同党派在言论、政治观点、政治取向上的存在着对立和分歧。这种对立与分歧可以说是±大夫践行儒学政治理念和学术向往的一种尝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