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请求迁都的盲人预言家:《祥宏讲夷坚》系列

《夷坚志》导读纲要

1.知道《夷坚志》这本书的人不多,但这并不影响《夷坚志》是宋代笔记小说无法超越的巅峰这个事实。这本志怪小说卷轶浩繁,最初成书时达到420卷的规模,记载了5000多个事件,经过历史的散失,本书流传到现在,仅保存了206卷内容,记载了2600个左右的宋代事件。

2.作者洪迈是宋朝的一位士大夫、文学家、学者,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主要生活于南宋前期,20多岁就中进士,80岁去世之前,他的官职稳步上升,担任过各类型职务,包括教育部门官员、地方行政领导、国家史官、外交官、最后达到副丞相级别的官职;洪迈的家庭跟朝廷关系密切,父亲和兄弟都受朝廷重用,曾任高职;他从小天资聪颖,博闻强记,治学严谨,非常勤奋,文学成就很高,作品浩繁。他的《容斋随笔》广受赞誉,被《四库全书》赞为南宋说部之首;他另一部名垂青史的作品就是《夷坚志》。

3.《夷坚志》真实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在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等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尽管本书内容多涉及荒诞不经的鬼怪事件,但洪迈在写作本书的时候采取了非常严谨科学的态度,每则事件力求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当事人、转述者的记录,许多历史信息明确可考,且符合历史真实,所以《夷坚志》的文献价值极高,仅通过这2500个事件,我们可以对宋代社会有一个丰富、感性、清晰、细腻的认识,包括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们是怎么看待和处理问题的等等。在宋朝社会史方面,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超过《夷坚志》。

4.从文学发展史上看,《夷坚志》也是宋代志怪小说发展到顶峰的产物,是自《搜神记》以来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夷坚志》对后代的笔记小说、社会小说都具有空前的影响力,当然包括清代的《聊斋志异》,有人统计,著名的三言两拍,有将近40%的内容,其原始故事都来源于《夷坚志》。《夷坚志》是宋代以降,所有评书、话本、社会小说作者必须参考的内容。

5.《夷坚志》主要内容可以贴上这样一些标签:鬼怪、读书人、士大夫、僧人、道士、医生、术士、异人、娼妓、转世轮回、扶乩、社会事件、附体、梦征、报应、佛法感应、因果故事、入冥、平民、定数、地方神、超自然现象、奇异动(植)物、吏、临终时刻、罪犯、器物、巫师、奇人异事等等。

6.一定要抛开所谓“封建迷信”的观念去看《夷坚志》,因为古今一理,人们在社会生活层面,所思所想遇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社会生活是超越历史时空的,这是《夷坚志》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夷坚志》作者为什么要用60年的时间写作这样一本著作?他为什么要以非常严谨的态度记录这些事件?这值得每个读者认真对待,深入思考。特别是《夷坚志》里面谈到的时空观,从现代来看完全是超前的,这个状态也跟宋朝社会生活在当时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相匹配的。宋代的文明、文化是优秀的、发达的、成熟的、完善的。简单的说把它说成封建迷信,是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极不尊重的表现。

宋代童子 老赵藏品

《祥宏讲夷坚》之

金兵南下时社会百态系列七

金兵南侵,最终导致北宋政权的覆灭,此后南宋在江南建立,金宋对峙格局形成,这样的一种历史大转折,以及随之带来的政局、军事、民俗、观念、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的大动荡,大变局,在正史中固然有其规范的阐述,但是多局限于顶层构架,对于基层百姓的生存境况,由此带来的社会变化,在细微的人们生活的样本局部,实处阙如的状态。幸好有《夷坚志》等人文笔记在,这些视野立足于社会生活之中,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观察的视角。是的,或许由于听闻,或许疏于查证,笔记野史记录的也未必是完全真实的真事,但是由笔记野史提供的众多的案例所形成的群体意义,却是独一无二的,再者,种种听闻经过编者主观的审视,而成成文,一样体现了素材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可信的价值。

乐艺会与“祥宏讲夷坚”合作,悉心选摘、提炼编辑金兵南下大背景下宋金基层社会的种种反应与表现,给大家一个略能接近真实历史情态的一种还原。

宋辽铜人挂件 老赵藏品

小卒死而复活替张飞传话愿击退金兵

祥宏讲夷坚之

张翼德庙

【原文】

蜀车骑将军张翼德庙,元在遂宁之涪江。元丰三年,邑人任庆长始大之。后五十岁,当建炎三年,榱栋仆落,榛棘蒙翳,任氏之孙乃揆复一新之。

又三年,当绍兴初元,北虏震摇关辅,张魏公宣抚处置秦蜀,移屯阆中。秋八月,死卒有更生者,转传神戒语,欲助顺诛逆。已而虏酋兀术娄室连犯汉中,皆折角而退。魏公即神安国乞斋〖“公祷”〗爵,用便宜进封为忠显王。

而又有庙在长江县长滩镇大峰山之下,邦人张氏创为之,至献可者,老而无子,诣涪州乐温谒王别庙宇,再拜以祷。是夕梦神告曰:“汝实吾裔,当有名嗣子。”明日,与妇饮,见五色光气如线投妇怀中,饮散而孕。明年,生男曰述,于是献可舍己田以为庙,移乐温之枫两萌蘖以归,植于门东西偏,示不忘本,且志异也。

述长而擢进士第。终职方员外郎。其亡也,外人皆见车马鼓吹,坌入庙中,声达远迩,祝史起视,无所睹。踰旬日讣至,考其时日当符合。其后旱干、霖溢、螟蝗、疾疠,有请辄应。两枫至高十馀丈,其大合抱,荫芘数亩。及职方之孙义方,又增大廊宇,跨门为楼,而属王灼晦叔为之记,此皆采记中语也。

予忆王景文《夷坚志别序》云:云安梦张翼德其信,然则王之威神,经千载之后,犹昭揭如此,人那得不加敬乎!

(网络资料)

【白话语音文字版】

三国时期蜀国的车骑将军张翼德(张飞)庙本来是在遂宁(四川)的涪江。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当地有个叫任庆长的人开始把张飞庙扩建。50年以后的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当年的张飞庙已很破败,房倒屋塌,四处荆棘密布。任庆长的孙子任乃揆又把庙宇整修一新。

又过三年,此时已是宋高宗绍兴初年(1131年以后),金人大举进攻陕西,长安(西安)一带金人攻势迅猛。魏国公张浚当时宣抚处置秦蜀地区,他把指挥部移到阆中(四川)。这年秋八月出了个事儿:有个小卒子死而复活。他复活以后传递了张飞的信息,说张飞会帮助宋朝对抗金人。随后金人两大将:金兀术和娄室,带兵屡次进犯陕西汉中,最后都铩羽而回,宋朝保住了川陕。张浚给朝廷写奏章,于是张飞被封为“忠显王”。

长江县长滩镇(古县名,现四川大英县隆盛镇)大峰山脚下还有一处张飞庙,这座庙是张姓人所创,到张献可这一辈,他老而无子。张献可于是来到涪州乐温另一处张飞庙拜谒求子。那天晚上,他梦到神灵跟他说:“你实际上就是我的后裔,你应该有个儿子,会很有名,放心吧!”

第二天,张献可跟妻子喝酒吃饭,他看到一个异象:五色光气像线一样射到妻子怀里。当晚,妻子怀孕了。第二年生了个孩子,张献可给孩子起名“张述”。回家后,他把自己田地舍出来,把原来的张飞庙又扩建了,因为儿子张述是他去乐温张飞庙求来的,于是在乐温的田野中挖了两棵小枫树苗,种在自家张飞庙门口,一边一棵,以示不忘本。他还把此异事记下来。

张述长大后进士及第,最后终于“职方员外郎”(兵部职方司副职)。有一天,大峰山脚下张飞庙外,不少人看到一队车马,吹吹打打,尘土飞扬的进到张飞庙里去了,庙里传出来的声音特别响,鼓乐人声,热闹非凡,但张飞庙里庙祝和执事人员什么都没见到。等过了十几天,张述去世的消息传来,一算时间,张述去世那天,正是庙外百姓看到一帮人吹吹打打进到张飞庙里的那天。

后来,只要本地出现干旱天气、洪涝、蝗灾、瘟疫等情况,百姓都跑到张飞庙里祈求庙神帮忙,结果都是有求必应。张献可从乐温移植来的两株小枫树现在已经有十几丈高了,一个人合抱不过来,浓荫密布,能遮盖好几亩大小的地方。张述的孙子张义方又把张飞庙再次扩大,把原来的门改建成一座楼,后来还叮嘱王灼(字晦叔)写专文纪念。

洪迈说这个故事里的主要信息都是从王晦叔的文章里摘过来的。洪迈又想起王景文写的《夷坚志别序》里面的另外一个事儿,说他走到云安(重庆云阳县云安古镇)的时候曾经梦到过张飞给他传递信息,可见张翼德的威神力经历千载,依然昭彰显著,人们怎么能不景仰致敬呢?

宋前后铜人 老赵藏品

【祥宏点评】:张翼德,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张飞,翼德也做“益德”;张浚是个栋梁人物,做过丞相,被封为“魏国公”,《夷坚志》讲过不少他的事儿;故事提到金兀术和完颜娄室都是金人著名将领,从小卒子传递的信息来看,张飞暗中帮忙克金,结果是金人失利退回。从张浚的角度来讲,以当时情况,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神灵能对抗金战争有帮助,肯定都会表彰,所以他请求朝廷加封张飞;张述是二十四史记载的人物,故事暗示,这个张述是张飞转世来的,因为他就是张飞庙的庙神;王晦叔已在《夷坚志》多次出现,他是文章高手,极富才华,有文存世;故事中提到至少三处张飞庙。

宋金战争屡次请求迁都的盲人预言家

祥宏讲夷坚之

王俊明

宋代段子:“定数”难违,像王俊明这样的异人,他很清楚自己的命运和结局无法更改。他在靖康之难的几年前已经预知大难将临,还曾经投匦上书,可惜当时天下承平日久,他的话未受重视。

【原文】

蜀人王俊明,洞知未来之数,虽瞽两目,而能说天星灾祥。宣和初在京师,谓人曰:“汴都王气尽矣。君夜以盆水直氐房下望之,皆无一星照临汴分野者。更于宣德门外密掘地二尺,试取一块土嗅之,躁枯索寞,非复有生气。天星不照,地脉又绝,而为万乘所都,可乎?”即投匦上书,乞移都洛阳。时中国无事,大臣交言其狂妄,有旨逐出府界,寓于郑许间。

靖康改元,颇思其言,命所在津遣,召入禁中询之,犹理前说,曰:“及今改图,尚为不晚。”仙井人虞齐年,时为太常博士,俊明告之曰:“国事不堪说,唯蜀为福地,不受兵。君宜西归,勿以家试祸。”虞曰:“先生当何如?”曰:“吾命尽今年,必死于此,但恨死时妻子皆不见耳。”

虞雅信其言,亟谒乡相何文缜,求去,得成都倅。京城将陷之日,有旨遣四卫士舆轿急召俊明,至宫门,闻胡人已登城,委之而去。匍匐下车,莫知其所往,疑挤于沟壑矣。其家行哭寻之数日,竟不见,遂以去家之日为死日云。【虞并甫说。】

【白话语音文字版】

四川人王俊明有洞知未来事物的能力,他虽然是盲人,却能依星象说灾祥之事。宋徽宗宣和初年(1119年),王俊明在京师(东京汴梁)跟人说:“汴都王气已尽。夜晚的时候,你拿一盆水放在氐房(二十八星宿名)下一看,在汴都分野一带,你看不到一颗星;你还可以在宣德门外悄悄掘地两尺,你闻闻挖上来的土,那土完全是枯燥无味的。没有一点生气了!天星不照,地脉又绝。你说,这样的汴梁怎可堪当一个万乘之都的地位呢?”

他把自己的“发现”投匦上书,向朝廷提建议:赶紧迁都洛阳。当时天下太平,大臣们都说这王俊明很狂妄,旨意下来:把他轰出汴京。后来,王俊明居住在郑许(郑州和许昌)之间。到了靖康年(1126年以后),朝廷有人想起了王俊明,赶紧查他在哪儿,并责成地方官赶紧把他送京师来。王俊明来到皇宫内院,上边问他现在该怎么办?王俊明给出的建议还是迁都,他说:“如果现在迁都,还为时不晚。”

有个仙井(四川井研、仁寿一带)人虞齐年当时做太常博士,王俊明认识他,他跟虞齐年说:“国事已不堪说了,现在唯独四川是福地,不会受兵灾,你最好赶紧往那边跑,你一家老小都在京师,别冒这个险,赶紧去四川吧!”虞齐年说:“先生你怎么办呢?”王俊明说:“今年就是我的绝命之年,我一定会死在这儿。唯一遗憾的,就是我死的时候,妻子孩子都见不着我。”虞齐年随即拜访了自己的老乡——丞相何文缜(也是仙井人),何文缜给他安排了成都通判的位置。

京师陷落那天,朝廷有旨意再找王俊明,还派了四人抬轿子来,他们要把王俊明接到宫里问事,看有什么对策?等把王俊明抬到宫门的时候,听说金人已经登上城门了,那几个抬轿子的把王俊明一扔,就跑了。王俊明是个盲人,只能匍匐着下轿,后来找不到他了,也不知被兵荒马乱的人群挤杀在哪条沟里了……王俊明的家人找了他好几天,也没找着,当然是哭哭啼啼撕心裂肺。后来家里人只能认定,朝廷把王俊明接走的那天,即是王俊明的死期。

这事儿的讲述者是虞并甫(虞允文,南宋著名丞相)。

【祥宏点评】

虞允文就是仙井人,说到虞齐年,有可能与他有亲戚关系;宣和初年,天下太平,东京汴梁繁华无比,整日歌舞升平,王俊明竟然能看出来几年后这地方要遭遇灾祸,他还是有水平的;“匦”是唐代武则天时流行的一种铜做的“意见箱”,投匦上书即是允许老百姓对朝廷提出想法、意见和建议;年号改成靖康,国家的危难已经显现出来了,金人已经来过了,金人是第二次到汴梁的时候,都城陷落;虞齐年的太常博士是个从七品上的官,主要工作是给皇亲国戚子弟教授儒家经典;王俊明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命运,那是个定数,他也改不了;“氐”和“房”是二十八星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三及第四宿;从这故事看出来,古话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还是很有道理的。太平盛世,值得好好珍惜。

契丹铜人 老赵藏品局部

关于出使金国使者的

盐商、官宦、唱曲家世的打油诗

祥宏讲夷坚之

单于问家世词

宋代段子:这故事也算是小谈资类的趣话,前边说过如果编辑“夷坚诗话”,内容可能会比较丰富,说学逗唱,俚俗杂语都会有,这些比起《容斋诗话》来可能显得俗一些,不过更生动有趣,市井心理一目了然。

【原文】

东坡《送子由奉使契丹诗》末句云:“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用唐李揆事也。

绍兴中,曹勋功显使金国,好事者戏作小词,其后阕曰:“单于若问君家世,说与教知,便是红窗迥底儿。”谓功显之父元宠,昔以此曲著名也。

后大珰张去为之子安世,以閤门宣賛为副使,或改其语曰:“说与教知,便是中朝一汉儿。”盖京师人谓内侍养子不阉者为“汉儿”也。

最后知閤门事孟思恭亦使北,或又改曰:“便是盐商孟客儿。”谓思恭之父为贩鹾巨贾也。

张才甫说。

【白话语音文字版】

苏东坡的《送子由奉使契丹诗》末句是这样:“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这句诗用的是唐朝“李揆”的典故。

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有一回曹勋(字功显)出使金国,好事者开玩笑地写了首小词,后半阕是这样:“单于若问君家世,说与教知,便是红窗迥底儿。”这意思是说,曹功显的父亲曹元宠(名“组”),以前是靠着一曲《红窗迥》出名的(曹勋是“红窗迥”的儿子)。

大太监张去为的儿子(养子)张安世,要以“閤门宣赞”的官阶作出使金国的副使,有人又把这个词改了:“单于若问君家世,说与教知,便是中朝一汉儿。”为什么叫“汉儿”呢?原来是京师人通常把内侍(太监)未被阉割的养子叫做“汉儿”。

知閤门事孟思恭也要出使金国,又有人把这句诗改了:“单于若问君家世,说与教知,便是盐商孟客儿。”意思说孟思恭的父亲是个大盐商。

这个事儿是张才甫说的。

辽代童子,老赵藏品。

【祥宏点评】

单于,通常是对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称呼。在唐朝,指的是突厥首领。在宋朝的这几个事件中,借指辽人和金人首领;故事比较短,但要解释的东西不少,先说原始事件:唐朝的李揆,做过宰相,当时很有名,唐肃宗曾经感叹说:“李揆无论从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时称三绝。所以有个说法叫“中朝第一人”。有一回,李揆出使突厥,单于问他:“你是不是大家都说的‘中朝第一人’李揆呀?”李揆当场否认,他担心自己被单于扣下,就说那个“李揆”没来。苏东坡借此典故说他弟弟苏辙(字子由),当时苏辙要出使辽国,苏轼想象了相同的场景:辽国皇帝跟苏辙拉家常,要是问起来你是谁?苏轼的意思是,你可千万别说你是“中朝第一人”。因为苏辙当时文名也很盛,苏轼认为弟弟是“第一人”出乎真心,他怕弟弟说漏嘴,跟辽国皇帝说,我就是大名鼎鼎的第一人苏辙,这下子给扣在辽国就麻烦了。这句诗表明了苏轼对弟弟的珍爱之情;曹勋在靖康之难期间曾做金人俘虏,后来回到宋朝,因为他有跟金人打交道的经验,所以朝廷让他接着出使金国。《红窗迥》是个词牌的名字,曹勋父亲曹元宠特别擅长写《红窗迥》,以此成名。所以人家开玩笑,金人要问你是谁,你就说你是《红窗迥》的儿子。可见当时这《红窗迥》多有名;閤门宣赞,是负责朝廷上朝仪轨方面的一个武官官职。张去为这个人《夷坚志》也讲过,是高宗身边很近的人(《鲤鱼玉印》),他本人是宦官,他的养子未被阉割;知閤门事,与“閤门宣赞”官职性质类似,官阶更高。因为商人在宋代通常称为“客商”,简称为“客”,说孟思恭是“孟客儿”也有戏谑的成分。因为社会上一般看不起商人;这几个事儿,除了第一句苏轼的诗词,后边的续都有开玩笑的成分;讲述者张才甫,本名张抡,诗词写的不错,跟高宗皇帝很亲近,他曾经仿照东晋惠远和尚组织念佛会(莲社),《夷坚志》也讲过他。(《善谑诗词-上》)

返还金国的胡人

不怕水怪,射中水妖眼珠的故事

祥宏讲夷坚之

程师回

宋代段子:《祥宏谈夷坚》会专门谈一集“龙”,因为《夷坚志》有关“龙”的记载实在太多了。我们中国人经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我一直没有看到过特别有力的文字说服我为什么是这样的。

【原文】

燕人程师回,既归国,为江西大将。绍兴十二年,朝廷遣还北方,舟行过大孤山下,舟人白:“凡舟过此者,不得作乐及煎油。或犯之,菩萨必怒。”师回曰:“菩萨为谁?”不肯言,逼之再三,乃以龙告。师回嘻笑曰:“是何敢然?龙居水中,吾不能制其所为。吾在舟中,龙安能制我!”命其徒击鼓吹笛奏蕃乐,烧油炸鱼,香达于外。

自取胡床坐船背,陈弓矢剑戟其旁。舟人皆相顾拊膺长叹曰:“吾曹为此胡所累,命尽今日矣。奈何!”时天气清明,风忽暴起,曀雾四合。震霆一声,有物在烟波间,两目如金盘,相去仅数十步,睨船欲进,威容甚猛。师回曰:“所谓菩萨者,乃尔邪?”引弓射之,正中一目。其物却退,睢盱入水中,未几,风浪亦息,安流而去,人皆服其勇。

江行人相传以烹油为戒,云:“蛟螭之属,闻油香则出,多腾入舟,舟必覆,或至于穿决堤岸乃去。”师回所射,盖是物也。

辽代铜人 老赵藏品

【白话语音文字版】

燕(现北京一带)人程师回归顺朝廷后,做过江西大将。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朝廷把他遣还北方。当船经过大孤山的时候,船人说:“每当船从这地方过,我都要提醒,不要搞吹拉弹唱的文娱活动,也不要烧油炸鱼、吃好东西,如果犯禁,菩萨会生气的!”程师回问:“菩萨是谁呀?”船家不肯说。程师回不断问:“你告诉我,你说的菩萨是谁?”后来,船家没办法,就说:“这湖里有龙,我们尊称他是菩萨。”程师回笑了,说:“他有这么大胆,敢自称‘菩萨’吗?龙住在水里,我治不了他,我在船上,他怎么能治得了我呢?”于是他命令手下开始敲锣打鼓,一会儿吹笛子一会儿演奏番乐(应是辽金地区流行的音乐),还让手下炸鱼,那香味儿马上飘散到江水上。程师回拿了个马扎(胡床)坐在船背阴的地方。他让手下准备好弓弩刀剑。船家们互相安慰,一个个都长吁短叹,说:“这回我们让这胡人给拖累了!估计这趟凶多吉少,小命不保!”

当时湖上天气晴和,风平浪静,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周围环境马上变了!阴云四合,一声霹雳,大家看到烟波浩渺中,钻出个家伙,他两只眼睛像金盘一样,就在离船几十步远的地方,虎视眈眈地盯着这船,看那样子随时可能冲过来!尽管这家伙形容威猛,程师回并不害怕,站起来说:“这就是你们所说的菩萨,对不对?”他拿起弓箭,一箭射过去,正中那动物一只眼睛,那家伙一下子就退却了,抬着头,眼睛看着天,缓慢沉到水里去了。很快的,周围风平浪静了。船家们都佩服程师回说:“你这人太厉害了!很勇敢!”

船家为什么这么胆小呢?因为江上行船都有个禁忌:千万不能在船上油炸食物,因为水里的蛟会吃这些东西。万一他冲上船,那船肯定会翻,有时候更厉害,他们还会毁坏堤岸。程师回用箭射的估计就是蛟或者是螭。

【祥宏点评】

看来宋代的大江大湖,比如鄱阳湖、洞庭湖里确实存在一些奇异的类似龙、蛟、螭一类的动物。蛟和螭都算是龙的一种。《夷坚志》已经讲了很多,目击者众多,转述人明确,“龙事件”可以说是集中记录的一类事件;程师回不知是何因缘归顺宋朝,当时他的这种身份被称为“归正官”,不知为何,宋朝廷又让他回去了,他要么原来是辽人,要么是金人。程师回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将官,遇到蛟龙也是胆大心细,充分准备;故事中说的大孤山,就在江西九江的湖口县,它是鄱阳湖中的一座小山、小岛,现在也称“鞋山”,因为它的外形像一只鞋。《大孤山龙》这个故事专门讲到这里有龙;故事说到的“番乐”,应是流行于原来辽国一带的音乐,所以船家也称程师回为“胡人”。

老赵藏品 王俊摄

(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龙的传人”博客-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