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将军带着5万解放军来到罗布泊创业,静悄悄地复活了死亡之海

这里南邻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胡博斯腾湖,北依雄伟的天山,距离南疆铁路马兰站10公里,距离库尔勒130公里,距离乌鲁木齐330公里。这里有一座纪念碑——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犹如灯塔能为人们在戈壁瀚海指引出爱的航程。

让我们由一位将军开启这里的故事。张蕴钰,1917年生于河北省赞皇县,1937年参军,历任游击大队长,副团长,旅、军、兵团参谋长。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朝鲜上甘岭战役、辽东抗登陆战役演习。1958年,由兵团参谋长调任核试验基地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首次原子弹、氢弹、核导弹、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通信卫星等重大国防科研试验。

2008年,正是基地创建50周年,但在北京医院的张将军病情却加重了,他一直对身边的亲人及医护人员念叨着自己想回去看看,随后虽被转入ICU,但依然嘱儿子张旅天为基地写去了贺信,其中几句是:“马踏西陲,兰花问早。精心梳妆五十载,神韵世人晓!”其字头就是“马兰精神”。 8月29日这天,张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家人按照将军遗嘱,没设灵堂,也未举行搞遗体告别仪式,决定在将将军的骨灰送回老家撒在家乡的同时,留下一部分送到将军创业的地方——马兰。

10月15日,张旅天带着父亲的骨灰来到基地,基地为将军在纪念碑前举行了隆重的的悼念和安放骨灰仪式。张天旅在心里一遍遍地呼唤:爸爸,您这辈子,始终令人敬仰,我爱你——爸爸! 那一夜,当夜,干旱的马兰戈壁下了一夜的大雨,浇灌着人们对于将军的思念。

1958年5月,曾在朝鲜战争上以上甘岭战役而闻名于世的15军参谋长张蕴钰,经陈赓大将推荐,由驻防大连的第三兵团参谋长调任,担负起了建设共和国核试验基地的重任。10月2日,张蕴钰乘火车到达敦煌。当时的试验场区被选定在了敦煌,这个地方距今敦煌市区只有120公里,在今敦煌雅丹附近。一路的追寻让将军领略了塞外的塞外古地的旷古长风与雄关大漠的漫漫黄沙,以及千佛洞、鸣沙山、汉长城等等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厚重历史的名胜古迹。

到达驻地,将军看过试验场的设计,心头不禁涌上阵阵忧思。他说:“120公里,太近了!工程一旦上马,敦煌的历史古迹必然遭受严重的破坏和影响,我们不能做历史的罪人!”随后,将军看到附近并无水源,并不适合建设大型试验场地,而当将军听说这一切都是苏联建场专家选定的,只能搞2万吨的试验。将军发火了,他说:美国在比基尼岛已经试验了15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我们的核试验场为什么只能试验2万吨级的原子弹?”又说:“2万吨和1000万吨在一架天平的两端永远不会平衡!2万吨支撑不了一个6万万民族!”这在当时成为一句名言,被流传至今。

新的选址工作开始,将军把目光投向“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大漠深处,迅速组成了一支由20余人、4辆吉普车和两辆“63”运输车组成的精干勘察小分队,直奔罗布泊。严酷的大漠并没能使将军低头,相反,在勘察的间隙,他还向同行的工作人员讲述西汉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杀死楼兰王以及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扇子过火焰山等历史故事与奇闻异事。

很快,将军在死亡之海找到了一方风水宝地,那是一条南北宽60公里、东西长100多公里的原始戈壁,周围300多公里内不仅没有村落,也没有可供开采价值的矿藏,有的只是海浪般连绵起伏的沙丘和寸草不生的砾石。此处距敦煌420多公里,更为重要的是还有孔雀河羸弱的河水流过,能解决建设试验场地所需的水源问题。从此,将军在漫漫戈壁正式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1959年5月下旬,将军率领刚刚组建的5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罗布泊。这是继王震部队之后,新中国史上军队又一次大规模开赴西北边陲。在罗布泊这方“遍望极目,唯以死人骷骨为标志耳”的地方,解放军静静地拉开铸造核盾牌的序幕。

搭帐篷、挖地窑、盖简易营房……我们的部队极简而纯粹,自力更生,在死亡之海营造着让一切都会有生机的温暖春天。因为孔雀河的流水面临干涸,将军果断下令:“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常常是一盆水,洗完脸后留着下班后洗手,晚上洗脚,澄清后再用来洗衣服。对自己,将军更是要求苛刻,洗脸不用盆,一个小茶缸,先洗脸,再刷牙。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以至日后回到北京,将军的这种“习惯”常使孩子们啼笑皆非。

一滴水就是一个缩影,但在当年经济困难、物资极端匮乏的情况下,5万多人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在一滴水里其艰难程度已经不言而喻。

基地的生活很苦。主食是当地的面粉和小米。因用水困难,米很难淘净,饭里含沙,人们硬是含沙而咽;新鲜蔬菜经过长途运输,都变成了干菜和烂菜,主要蔬菜只能靠榨菜和葱头。很多人因营养不良生病,烂嘴烂舌流鼻血,夜盲症像瘟疫一样流行……将军为此伤透了脑筋。后来,他托许多人说情,从兰州买来一些鱼肝油丸,发给科技人员和部队,聊作补养。至于鸡鸭鱼肉,更是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禁区”……

历尽千辛万苦,5万大军大军在将军的领导下终于于1963年12月底完成了试验场的所有建设。公路、机场、地下工事修筑齐全;指挥、通信、监控、检测、观察等设施均建成并测试完毕;102.438米高的铁塔也庄严地矗立于戈壁之中,只等着与“神弹”拥抱。1964年10月14日,一声巨响震天,火球腾空。罗布泊不再是“死亡之海”,而是共和国的新生土地,中国人民在这里树起了一座崭新的国防尖端技术的里程碑。将军泪流满面,当即吟诗一首:“光巨明,声巨隆,无垠戈壁腾巨龙,飞笑融山崩。呼成功,欢成功,一剂量知数年功,敲响五更钟!”

然而,这并不是将军的终极梦想。当1964年的10月16日,将军在罗布泊畔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高塔上,手握那启动核爆炸的金钥匙的时候,在心里心里这样想:总有一天全世界能够全面禁止核试验并彻底销毁核武器。1996年7月30日起,我国暂停核试验。将军在北京寓所里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赋词一首:

光天化日,原子弹,电闪地震雷鸣。

寰球世界,伫立听,中国音响声明。

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日寇如狼虎。

百年忍辱,天安门狮吼。

备而不用持衡,防止核战争,保住和平。

……

今天的基地风淡云轻,静静地映照着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碑文:

这是一块沉睡了千年的国土,又是一块挺起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自一九五八年组建核试验基地以来,我国在这里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实验。瞬间的辉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也为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争得了地位,更激起了饱受外国列强屈辱的炎黄子孙的自尊与骄傲!

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这种惊天动地业绩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有的在试验现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中英勇捐躯,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逝世,还有的则是为支持这项事业而栖息在这里的父老妻儿……他们的生命已经逝去!但后来者懂得正是这种苍凉与悲壮才使“和平”二字显得更加珍贵……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长眠在这里的人们!为中国核试验事业而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祖国的土地,即使在沙海里,也有着无数绵绵不绝的沙粒一样的爱,即使被称为死亡之海,也会因为爱而复生,并且永在。

参考文献:张旅天《回忆我的父亲张蕴钰》2013《文史精华》

《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2017-08-26澎湃新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