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旅大”级驱逐舰:17艘战舰40年光荣史,曾是海军象征,外军研究对象

作者|陈祥 编辑|王毕强

北海舰队的4艘051型驱逐舰,2019年5月16日于旅顺基地举行退役仪式。该级舰共有17艘,目前只有最晚下水的“珠海”号仍在服役,但也即将除役。

冷战期间,苏东阵营的保密制度十分严格,军事领域又是保密工作的重中之重,导致武器装备亮相后迟迟没有官方编号与命名,或者编号没有规则可言。于是,苏东集团的对手北约,干脆给对方阵营建立了代号加绰号的武器命名体系,即大名鼎鼎的“北约代号”或“北约命名”。

西方情报机构首次发现中国的051型首舰时,它已于大连造船厂完工,停泊在旅顺军港,旅大市在1981年才改名大连市,北约便命名为Luda级,汉译“旅大”级。中国军迷则是在1980年代后期习惯了这一称呼。

在一些“80后”军迷眼中,“旅大”级在很长岁月里是解放军海军的代称。大陆知名军刊从业者、“80后”C先生说出一代人的心声,他当年正是在大陆军刊上看到编译的日本《世界舰船》文章,才初步了解“旅大”级。“它们是很多‘80后’军迷的中国海军启蒙读物,没有这些文章,基本不可能了解人民海军的装备状况。我至今对‘旅大’这个北约代号心存感激。”

“国之重器”的受益者

“旅大”级下水前,解放军海军的主力舰是4艘“鞍山”级驱逐舰,俗称“四大金刚”。“鞍山”级即苏联的“愤怒”级,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是红海军列装的最好驱逐舰。

大陆在1953年依据《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以高价购到苏联太平洋舰队4艘即将退役的“愤怒”级。此时此刻,苏联海军驱逐舰队的主力,是1949-1953年间陆续下水的70艘“快速”级,更先进的“科特林”级这时刚刚开工建造。“愤怒”级、“快速”级、“科特林”级,全是传统的火炮鱼雷驱逐舰。

武器发展有延续性,既然买到了驱逐舰,接下来就需要得到更先进的驱逐舰。1957年,大陆从苏联获得“科特林”级的技术设计图纸。

然而,核力量决定大国战争胜负的时代来临,传统水面舰艇在核战争中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彼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深信核武器制胜论和常规武器无用论,他上台后很快就中止了斯大林建造庞大水面舰队的计划,嘲讽大型水面舰艇不过是“海上浮动的铁棺材”。

苏联海军的核心使命,改成让战略核潜艇向美国发射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水面舰艇的首要任务也变成保护战略核潜艇。

苏联海军的战略转变也影响着解放军。1958年7月,中央军委在《关于海军建设的决议》里提出:“海军以发展潜艇为重点,相应地发展必要的水面舰艇。无论是潜艇、水面舰艇,都应该特别注意采用新的技术成果,如导弹、原子动力。”这份文件决定了解放军海军的重心是核潜艇,新一代驱逐舰的使命则是为核潜艇保驾护航。

之前的中苏协定中,苏联向大陆输入了一系列现成舰艇和造船技术,中方得到的技术图纸中的最大战舰,是“里加”级护卫舰。1955-1957年,在苏联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了4艘“里加”级,北约代号“成都”级。护卫舰比驱逐舰小一号、设备更简单,但大陆借复制这款护卫舰奠定了造苏式军舰的底子,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才,初步有了技术储备。

到1963年为止,海军一共做出几十个驱逐舰方案,但都是停留在论证阶段。从火炮鱼雷护卫舰到导弹驱逐舰,这一档跃升没有想象中容易。大陆在1959-1961年间遭遇经济困难,中苏关系破裂导致苏联在1960年撤走专家并中断技术输入,建造驱逐舰在内的很多项目不得不搁置。

研制导弹驱逐舰的最迫切动力,却是“七一八”工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1965年初便决定发展原子弹的载具——洲际导弹。洲际导弹需要试射,落点必然在大洋深处,解放军需要有一支驱逐舰在内的远洋舰队去跟踪、观测导弹,以及打捞弹头。

洲际导弹

测量舰船、护航舰船、后勤舰船在内的一系列配套造船方案应运而出,即“七一八”工程。时值中苏交恶到重兵对峙,苏联太平洋舰队随时会南下侵入渤海湾,“四大金刚”身负守卫京畿海上门户的重担,且它们不适合远航。必须要在洲际导弹试射前,即1970年前造出新型驱逐舰,新驱逐舰就这样得到了极高的优先度。

1966年6月,负责海军舰艇及相关设备研制的第七研究院,根据海军指示,向有关单位下达研制中型火炮导弹舰的任务书和作战技术要求,设计代号051。设计方案在1967年3月获国防科委确定,4月获中央军委批准,标志着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1968年12月24日,“旅大”级首舰“济南”号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它的制造牵涉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需要700多种原材料和1000多项配套设备,需要10多个部委和22个省市自治区所属的几百家研究所和工厂联手。紧接其后,上海的中华造船厂、广州造船厂也开始动工。大连、上海、广东的造船厂,分别对接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

落后30年的技术

令人悲伤的是,“旅大”级在设计和制造期间,就已经落后于时代。

“旅大”级的母型是“科特林”级,而“科特林”级的基础可追溯到意大利在二战前为苏联制造的“塔什干”级驱逐领舰(驱逐舰编队的旗舰)。“塔什干”级只建成1艘,最高航速达到惊人的42节,代表了意大利在1930年代初的造舰水平。“科特林”级在“塔什干”级基础上,参考了苏联在二战后获得的德国先进技术。

海军史研究者刘怡透露,他4年前邂逅一位意大利的海军战略研究者,对方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所一个课题组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解放军海军问题。

这位意大利人的爷爷曾是意大利海军工程师,1930年代中期在苏联工作,参与“塔什干”级的设计和施工。他幼年翻阅爷爷的工作照片和笔记,有意、苏海军技术合作的许多内容。

当他开始关注解放军海军时,感觉“旅大”级的设计风格很像他的爷爷1930年代在苏联建造的那艘船。他查询资料后确定,从“塔什干”级到“科特林”级,再到“旅大”级,果然有直系血缘关系。

二战前的军备竞赛中,苏联海军尚是一支近海海军,需要能在狭窄海域冲刺的高速驱逐舰,作战模式是快速接近目标,鱼雷齐射,快速撤离。驱逐舰片面追求高速性能,付出的代价是体型过于狭长,导致适航性差,航程也短。

到建造“科特林”级时,苏联海军已经有了远洋作战需求,“旅大”级又比“科特林”级稍微增强了远航能力。

比起最高航速,导弹驱逐舰更在乎航行稳定性、高海况适应性,这就需要宽大的船体。宽大船体还能提供更多空间用来部署装备、未来升级,以及为官兵提供良好的远航生活环境。武器和电子设备可以不断拆旧换新,但船体是无法升级的,这是“旅大”级最大的先天不足。

苏联的技术输入到了工业化程度较低的中国,即便是有了现成成套设备,一丝不苟照图施工,施工质量也难以达到苏联的水平。第一艘“旅大”级在1970年下水,第17艘即最后一艘在1990年下水,横跨20年。这期间,中国造船业不断历练,且在跟美国为首的西方改善关系后获得了技术援助,“旅大”级的建造质量和工艺也越来越好。

“旅大”级代表了苏联在1940年代中期的技术,相当于英、美、德、法、意在1930年代中期的技术。比起北约集团的驱逐舰,它落后至少30年,但它对解放军海军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首舰“济南”号在1970年7月30日下水,于1971年12月31日服役。“首舰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试验,为后续舰的改进积累经验。”“济南”号的一位舰长曾有这样的口头禅。它服役30多年里完成装备试验任务2000余项,获得3000多万个数据,为后续舰的改进和定型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旅大”级的最重要武器,是两座巨大的三联装反舰导弹回旋发射装置,内有6枚“海鹰”-1反舰导弹。由于当年许多配套设备的研制严重滞后,首舰只好采取边建造、边研制、边设计的模式,对很多专业图纸采取“开天窗”临时措施,必然导致许多返工。它甚至要到1973年9月才安装上反舰导弹,已是服役近两年,这是艰苦年代的无奈之举。

战术思想不同,苏联装备反舰导弹远早于西方,解放军海军因此早早拥有反舰导弹。根据1959年2月4日签订的《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新技术援助的协定》,解放军获得SS-N-2“冥河”舰对舰导弹和发射平台——“黄蜂”级导弹艇。大陆仿制了“冥河”,国产化的名字叫“上游一号”;在此基础上出改进款,射程从40公里增加到70公里,国产化的名字为“海鹰一号”,北约绰号“蚕”。

以1970年代的水准,此船具备尚可的反舰能力,防空和反潜能力等同没有,作战时须待在岸基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中。

西潮下的不断改进

“看杂志多了,对海军技术的发展有了初步认知,作为热血少年,难免对‘旅大’级的性能有所失望,基本是大型导弹艇,防空处于二战技术水准,整支海军没有可用的防空导弹,哪怕是近程的,换谁都会失望。”C先生回首“旅大”级相伴的漫长岁月,“‘旅大’级的任何照片,只要曝光都会仔细看。军事资讯被高度管制而稀缺的年代,大部分人可能都如此。”

C先生所言,代表了一代军迷的心路。“冥河”导弹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一战成名,埃及导弹艇用两枚“冥河”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

前苏联"冥河"ss-n-2舰对舰导弹

但苏联货出了名的电子技术落后,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冥河”导弹在电子干扰下无一命中。以色列在“埃拉特”号沉没后紧急研制的“迦伯列”反舰导弹,把埃及和叙利亚海军打得溃不成军。

阿以海上导弹战揭开海战史新篇章,而体型庞大、不具备掠海飞行能力的“冥河”在这一刻起宣告落伍。然而,解放军海军还要继续装备它,直至1980年代中期才出现变局。

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大陆调整外交战略,与西方改善关系。意大利、法国、美国、英国的海军装备纷至杳来,“旅大”级跟着受益。

大陆在1987年购买了意大利的324毫米“白头”鱼雷,随后国产化,所有新建的驱逐舰、护卫舰上都清一色装备上新的鱼雷发射管,“旅大”级也有3艘安装,中国海军终于有了反潜鱼雷。意大利鱼雷,结合法国和意大利的拖曳声纳,终于在1990年代中期给海军补上反潜短板。

“济南”号在1987年加装直升机系统,1987年底首次直升机着舰成功,成为解放军第一艘拥有直升机的驱逐舰,直升机倍增了驱逐舰的反潜能力。这时装备的直升机是“直-9”,即法国在1980年授权大陆生产的“海豚”直升机。

借鉴了法国“飞鱼”反舰导弹技术的“鹰击”八号导弹,来自法国的“海响尾蛇”近程防空导弹以及国产化后的“红旗7”,开始在“旅大”级个别舰上装备。

1979年4月,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邓小平批示:051是个好东西,但是没有眼睛,指挥控制系统也未解决。同年6月,海军组织团队去英、法等国考察,研究如何利用西方技术改进“旅大”级。8月2日,邓小平登上“济南”舰,出海航行6小时,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10月,《关于从英国引进技术改装和新建驱逐舰请示》获得通过。

英国看准时机,热情建议在“旅大”级上安装“海标枪”中程防空导弹,即当年中英军事技术合作重点——“051S”工程。1982年,福克兰群岛战争爆发,“海标枪”有出色表现。但这一项目在1983年初被大陆方面否定,因为基本国策转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需要暂时让路。海军错过了获得舰队区域防空能力的机会,直到1997年向俄罗斯购入“现代”级驱逐舰,才得以补上。

英国"海标枪"防空导弹

升级电子设备、替换武器、提升自动化水平,体现在大大小小的各处,每舰情况不一。“桂林”舰在建造期间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双改”。

时任海军司令刘华清在1985年做指示,“改进舰艇生活设施、改善舰员生产条件”。经历“双改”的新舰,在1984年6月下水,改善了厨房、餐厅、用水、娱乐、空气、洗衣烘干、卫生间、消防灭火等方面。驱逐舰上终于有了餐厅和坐式马桶,但士兵们普遍用不惯坐式马桶,最后除了首长单人卫生间外又改回蹲式马桶,区区马桶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2009年,为庆祝海军建军65周年,解放军在青岛海域举办国际阅舰式。C先生第一次登上“旅大”级,他早就听说得益于蒸汽轮机动力,“旅大”级蒸的馒头和米饭比其他船好吃不少,他登船时正赶上开饭,闻起来很香。遗憾的是,舰长没挽留客人们就餐,C先生猜测是就餐条件不适合招待客人。他走了趟船尾的水兵住舱,感觉住宿条件也就胜过绿皮火车的卧铺。

尽心尽责迎来落日余晖

从1971年12月31日到1991年11月21日,“旅大”级全部17艘陆续服役,它们都尽心尽责完成了使命。不幸的是,1974年6月30日服役的“老三”“广州”号,在1978年3月9日发生人为破坏引起的爆炸,沉没于基地湛江。

大陆军迷眼中,“旅大”级最辉煌时刻不是1980年按约完成洲际导弹试验护航,也不是首开先河完成几次远洋出访,而是面对苏联最先进、最强大战舰时毫无惧色的那一刻。

已故的海军史学者章骞,曾在日本旧书店发现1989年8月的《丸》军刊,内有专辑《中国的海上力量》,是日本最有名气的空中摄影师柴田三雄的图文报道。章骞被一张照片震撼住,“旅大”级133舰即“重庆”号,正全速冲向苏联“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伏龙芝”号。

“基洛夫”级是苏联最先进的水面舰船,武器和雷达天线密布,排水量达24300吨,被誉为导弹时代的战列巡洋舰。相比之下,“旅大”不仅落后,排水量才3000多吨。“就是这艘驱逐舰却给予了无法用言辞表达的震撼,给予了一种由衷的感动。”章骞感慨,“恰宛如圣经中所描绘的挑战巨人歌利亚的少年大卫!”

照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85年11月17日,“伏龙芝”号一年前完工于波罗的海造船厂,在一艘“现代”级驱逐舰的陪同下,穿越半个地球,调往太平洋舰队。

“伏龙芝”号途径东海海域时,依照国际惯例,大陆海军、韩国海军、日本海上自卫队都派出了战舰和飞机前来监视。柴田附上文字,他第一次看到神秘的解放军海军舰艇时觉得很稀疏平常,“但是,面对着‘伏龙芝’号那果敢攻击的行动,至今依然留着鲜明的印象。”最终,“伏龙芝”号和平通过了东海海域,各方并未发生实质性冲突。

1980年代,西方军事技术涌入,在解放军海军中催生的最大成果是“旅大”级的接班者052型驱逐舰,即“旅沪”级。由于当时引入成套设备有限,最终仅造成两艘,即1990年代中期以来风光无限的112舰和113舰,一度代表了解放军海军水面作战舰艇的最高技术水平。

随着大陆经济前所未有的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工业制造的巨大进步、借鉴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军事技术,海军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军舰下水被惊呼为犹如“下饺子”。

功成身退,现在是“旅大”级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凤凰WEEKLY】创作,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