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庆贺中朝联军占领汉城,彭德怀却忧心重重守不住,果然应验

1951年的1月,朝鲜依然寒气袭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指挥部里,彭德怀深深地皱起了眉头,桌子上放着一张《人民日报》,在醒目的版面上有个黑色的标题《祝汉城光复》。

指挥部里鸦雀无声,彭德怀瞄了一眼桌上的报纸,吼道:“我们是一军(陆军)对敌人三军(陆、海、空军),敌人的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放弃汉城不过是应急措施,肯定还会反攻的,目前我军并无力防守,如果敌军重占汉城,可怎么向祖国人民交待呢?”

原来1月4日志愿军占领朝鲜后,国内的《人民日报》就发表《祝汉城光复》的社论,在社论里提出:“前进!向大田前进!向大邱前进!向釜山前进!把不肯撤出朝鲜的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而且为了志愿军占领汉城这一伟大的胜利,北京城内还举行了庆祝活动。

彭德怀作为一线指挥员,对中朝联军的情况了如指掌,在第三次战役发起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联合国军一看势头不对,立马全线撤退,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军刚开始对战局的估计也是错误的。

第二次战役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经讨论认为:“中国部队现在十分强大,如果他们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正如当时美国一些评论家所描绘的那样,一时被“打晕了头”,对志愿军的力量也作出了过高的估计。

这时“联合国军”作战兵力有20万人,士气却降到战争中的最低点。李奇微形容当时的美军说:“这是一支张皇失措的军队,对自己、对领导都丧失了信心,不清楚自己究竟在那里干什么,老是盼望着能早日乘船回国”

然而在美军当中却有一个明白人,他就是刚接任的美第8集团军司令(这时美第10军也归第8集团军指挥),他就不同意全线撤退,并建议条件一许可就恢复攻势。

中朝联司发现敌人全线撤退后,立即下令全线追击。由于敌军全系摩托化部队,徒步无法追上,只消灭了敌人少数的掩护部队。1951年1月4日夜间,志愿军第50军和第39军的一个师连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进人了汉城,但汉城内到处是熊熊大火,居民在敌欺骗宣传下已逃避一空。1月7日第50军占领水原,1月8日人民军第1军团又一次占领了仁川。同日,中朝部队已全线进抵三七线,第三次战役至此结束。

在战役中,据中朝方面统计共歼敌1.9万入,其中绝大部分是南朝鲜军。中朝军队伤亡仅8500人(其中志愿军5800人)。

看到歼敌数据,彭德怀更加坚信,第三次战役的胜利主要是政治影响较大,在军事上则未能歼灭敌人主力,中朝联军虽然占领了汉城,但是一旦联合国军反击,中朝联军根本守不住。

其实经过和美军的数次较量,彭德怀基本搞清楚了美军的作战特点和能力,当时以国内战争中步兵对步兵的思维方式观察形势,认为敌人一个月内败退400公里,必然是兵疲将沮,可是对于拥有现代化装备的“联合国军”来说情况并非如此,其部队采取摩托化行军后撤,并不疲劳,同时又靠雄厚的后备力量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得到迅速补充。

反而是志愿军徒步在雪地上一月追击400公里,却已疲惫不堪,后方运输线突然又由100公里拉长至500多公里。而且我军后勤运输线既无空中掩护,又无地面防空武器防护,完全处于敌空军威胁之下,一旦后勤运输线被切断,联合国军反攻,中朝联军的形势将十分危险。

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彭德怀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兵力和后勤部署,做好针对性的准备,虽然联合国军最终占领了汉城,但是在志愿军面前基本没有捞到什么便宜。天择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真正感觉到了彭德怀元帅的深谋远虑,令人佩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