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ARJ21运营三周年兼谈世界支线变局 张聚恩谈航空331



张聚恩/文

今天是我们的ARJ21——Advanced Regional Jet for 21st Century——面向21世纪先进喷气支线客机商业运营三周年纪念日。CCTV制作了专题“央视新闻”,讴歌这件喜事。国人也都借此机会,表达对国产民机事业的关切,送上热情的鼓励与支持。

ARJ21客机研制启动于2002年;2014年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2015年11月29日交付首家客户“成都航空”,2016年6月28日投入商业运营。三年来,ARJ21已累计交付13架,其航线已覆盖21个城市,超过40万名旅客享受到了国产喷气式客机带来的出行体验。



ARJ21在首家用户——“成都航空”的运营表现良好。成都航空已经拥有49名执飞驾驶员。很快,ARJ21将迎来第二、第三家用户。根据计划,到今年年底,ARJ21将交付40架飞机,而到2021年将交付运营100架。这意味着,超过百架的国产新支线在蓝天比翼、为万千乘客带来惬意服务的那一天,已为时不远。

ARJ21的三年运营,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作为一款新型商用飞机,交付使用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正如陈勇总设计师所说:在飞机交付之后,他的压力反而更大了。除了应对飞行员提出的意见,他和设计团队还要针对飞机的经济性进行改进,优化设计方案,减重减阻,改进维修性,让飞机更加安全,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他们抱定必胜信念,只有从技术成功走向市场成功和商业成功,ARJ21才算真正开启了中国民机事业的新阶段,才真正担负起为C919、C929这样的国产大客探路的重任。中国民机发展的道路还要走很长很长,需要2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现在的ARJ21交付运营三年,还仅仅是开始。

我敬佩陈勇总师的理念与担当,祝他和他的的团队取得更大成就!让我们大家向所有为ARJ21的研制与运营挥洒汗水、做出贡献的人们表示敬意!祝ARJ项目取得完全的成功!


C909是个好名字

在这个喜庆时刻,不少发烧友也在网上热议,建议把C909的代号赋予ARJ21。对于大部分非专业民众来说,ARJ21这个名字虽然颇具国际范儿(在ARJ之外,有加拿大庞巴迪的支线机CRJ,巴西航空工业的支线机ERJ,日本三菱的支线机MRJ等 ),但有点难念、难记和难懂。

而将其称为C909,形如B7X7(其中的“X”从“0”直到“8”“9”),不仅“三难”迎刃而解,且与C919干线客机和未来的C929(CR929)宽体客机形成系列,分别对应国产(C—中国的)90座、190座、290座客机。这样,辨识度、亲和力增强,更利于营销宣传。

在我的第167篇微文的结尾,我也曾满怀憧憬地写道:让中国的C9X9(从C909—ARJ21和C919开始)成为像A3XX和B7X7一样的世界级品牌,希望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不过,比赋名更为重要的是,认清天下大势。近年来,世界航空界出现较大变局,支线客机领域尤甚,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和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先后退出该市场,让人震惊,值得关注。以下,就这些事件及相关动向,做些初步梳理与分析。




庞巴迪的“退出”

2017年10月,庞巴迪卖掉C系列。空客购买了加拿大庞巴迪C系列支线客机50.01%的股权,交易于2018年7月完成。庞巴迪公司和魁北克投资公司分别保留该项目31%和19%的股份。空客迅即将C系列支线客机纳入A谱系,取名A220——现有两型:A220-100和A220-300,分别对应原CS-100(100-130座级)和CS-300(130-160座级)。

2018年11月,庞巴迪卖出Dash-8(冲8)系列。朗维尤航空资本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维京航空公司购买了Dash8-100/200/300和Q400(Dash8系列的发展型)的全部知识产权和制造设备,以及德•哈维兰商标。

2019年6月,庞巴迪继续出售支线飞机项目。据6月25日公司公告,庞巴迪与日本三菱重工公司(MHI)达成协议。MHI以5.5亿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其100座级以下的CRJ支线飞机(包括50座的CRJ-100/200、70座的CRJ-700、90座的CRJ-900)的业务,并承担约2亿美元的负债。MHI将获得CRJ系列飞机的维护、保障、翻新、市场和销售等业务。庞巴迪保留位于魁北克的CRJ生产厂,继续提供CRJ零部件和备件,并代表MHI总装完成当前的CRJ订单,预计2020年下半年结束CRJ的生产。




(对于MHI而言,此次收购可以看作是对其支线飞机工程能力的补充。6月13日,MHI刚刚宣布将在研的MRJ更名;其中,2008年启动、2015年首飞的MRJ90更名为SpaceJet M90;正在开发的70座级支线机为SpaceJet M100。MHI欲借此收购,走上世界支线飞机主战场的意图十分明确;但因国内市场空间有限,北美竞争对手挤压,前路注定多舛。)

在退出支线市场后,庞巴迪将专注于高端公务机,以及围绕与空客公司的合作项目如A220飞机,建立航空结构部门。庞巴迪的首架“环球”7500公务机于2018年年底正式交付,2019年预计交付15~20架,2020年产量将翻番,达到35~40架,然后保持在年40架左右的生产水平。2019年底,另一型公务机“环球”5500/6500也将交付。

巴航工业的“退出”

而另一起重磅“联合”(波音为免于刺激巴西方面的用语),也已基本落定。波音公司以4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客机部门,将其150座级以下客机业务整合进波音产品系列。波音尚未对原巴航飞机更名,现时这些飞机的名称暂为E(mbraer)加上一个型号代码,如E175-E2。组建的新部门则命名为"波音巴西商用飞机" (Boeing Brasil - Commercial),双方分别持股80%和20%。总部设在巴西。




巴航工业在其客机业务被收购后,也如同庞巴迪一样,将专注于公务飞机,同时还承担国防工程。而波音就此补上了自身原有百座级以下客机的空白。巴航工业的道路十分曲折,先国有,后私营,终因缺乏强大的基础工业支撑,难以获取预想的赢利,在外部挤压下不得不走上“抱大腿”之路。

庞巴退出原因分析

庞巴迪和巴航为什么退出支线市场?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波音与空客的竞争使然;二是两家私企的资本逐利性使然。

2017年4月,波音公司发起诉讼,指责庞巴迪获得加拿大政府补贴,以低于成本价对美出售C系列客机,构成不正当竞争。12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对庞巴迪征收高达292%的反倾销税。虽然,2018年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驳回了波音的起诉,认为“未发现(对波音的)任何实际性损害威胁”。但由于担心受制裁,前景未卜,庞巴迪遂于该年秋天决定将C系列项目出售给空客公司。



如果说波音的起诉引发了庞巴迪投靠空客,成为引燃新一轮世界支线变局的导火线,那么更根本性的缘由是,由于国内外综合环境的变化和竞争挤压,庞巴迪已经难以在支线飞机领域获利,而主动进行为期五年的所谓“战略转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庞巴迪为什么三年里三次出售支线业务、彻底从支线市场抽身。

而空客和庞巴迪“联姻”后,波音反成被动一方。为了在与空客的竞争中取得均势,波音把巴航作为争夺的对象。由是,巴航被置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虽然,其时巴航支线客机在130座以下世界市场占比过半,但空客收购C系列后,形势将骤变,会对既有的市场占有率产生冲击,加之来自东方的竞争,巴航未来的市场会持续收小。而若拒绝波音的“联合”意向,激发波音的自主开发,未来巴航的日子将更难过。巴航作为私人企业和上市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最终艰难地做出同意“联合”的决定。

据市场预测数据,全球支线客机的需求正在上升,未来20年总量将超万架,价值数千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市场,势必成为空客和波音争夺的热点,而庞巴迪和巴航的退出,两大“联姻”的活剧,只是更大规模竞争的“前戏”。



波音的“出招”

如同空客形成全谱客机产品系列一样,波音在与巴航工业的支线业务整合后,也显著增强了商用飞机领域的综合竞争力。但实际上,波音的战略谋划非自今日始。

当下正苦于应对737MAX两起空难的波音公司,早在世纪交替之时,就完成了三大业务体系——民机集团,军机与导弹部,航天与通信设备部——的构建,成为一个空天电一体、军民航兼营的现代企业。这一点,远比空客走得早、走得远。

近年来,波音在扩展业务链和撬动资本市场方面不断出招。以下为部分“招数”:

2014年,在埃弗雷特兴建777X机翼生产中心,专司碳纤维复合材料机翼和尾翼制造。

2017年,成立航电业务部(Boeing Avionics),向未来新机直接提供导航、飞控和信息管理系统,摆出与传统专业化航电公司竞争的架势;还成立了名为HorizonX的新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软件公司Upskill和开发油电混合技术的Zunum Aero公司,称波音并不打算从这些风险投资中直接获利,而是要取得用于自动化车辆、机器学习、增材制造以及可穿戴设备等的适用技术。



2018年年初,波音与汽车座椅制造商安道拓(Adient)合资组建飞机座椅制造公司;成立了研发飞行汽车的新部门Boeing NeXt。10月,收购零部件制造商KLX。11月,与赛峰成立合资企业(各50%股份),开展辅助动力装置(APU)的设计、制造与服务。

波音四面出击,呈进攻之势,有些“招数”甚至与被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做法相悖,如涉及供应链与产业链等的管控。对此,我们需要予以关注,研究其运作及其成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毕竟,波音这个百年老店,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当然,也有需要我们力戒和防范的教训。

空客的“作派”

C系列在进入空客产品谱系后,变化立现。从并购完成到2018年底,A220就获得135架订单,超过庞巴迪C系列时代的三年订单总数。2019年以来又有数十架新订单。截至目前,A220飞机已获537架订单。



空客一面接单,一面称将利用飞机现有的结构冗余、系统冗余和燃料容量等条件,对A220作重大改进,计划到2020年下半年完成,届时A220-100和A220-300的最大起飞重量(MTOW)都将增加2268kg,航程均增加830km,两型机的最大航程将分别升至6300km和6200km。

该型飞机配有普惠公司的PW1500G新一代涡扇发动机,可比以往同类飞机降低20%的燃油消耗。该发动机并已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颁发的180分钟双发延程飞行(ETOPS,飞机在单发飞行时抵达最近适宜机场的最大允许飞行时间)认证。

由此,在从100到160座级的支线飞机领域,A220形成了全面的优势,势必使原本就很优秀的C系列飞机受到更多的客户青睐,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眼下的空客,似乎顺风顺水,面对波音737MAX的事故,他们一语不发,闷声准备,迎接订单高涨的黄金期的到来。



“两强+三新”的新局

当今,世界民机研制生产的格局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看看波音的出招,空客的作派,想想三菱重工的动作,前两者各自都扩充了自己的客机产品序列,形成了从支线到干线的全覆盖;而后者则意味着,一个实力显著增强的支线飞机提供商——日本MHI,也是ARJ21项目以及COMAC的有力竞争者,出现在东亚,就在我们身旁。当然,还有俄罗斯振兴民机业的雄心与实务操作。

令我们不胜感慨的是:庞巴迪公司还在,C系列没了,CRJ改换门厅了;巴航工业还在,Embraer客机也将不再。今后,对于稚嫩的中国民机制造业,将呈现压力山大的新竞争态势,尤其是与空客和波音的全系列竞争;而归入三菱重工门下的CRJ将助推SpaceJet系列发展,其中90座级的CRJ900(SpaceJet M90)更与ARJ21-700直面竞争。

一个世界支线的新格局已经呼之欲出了。这个新格局就是“两强+三新”。两强就是美(波音)与欧(空客);三新就是俄、中、日。




经历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竞争,福克,道尼尔等逐步退出了支线飞机市场,巴航工业和庞巴迪凭借喷气支线飞机展露头角,在20余年间成长为支线飞机的两位霸主。但如今,时过境迁,巴航工业和庞巴迪的支线业务竟分别被更大的霸主——波音和空客吃掉。而中国、俄罗斯和日本在21世纪初进入到支线飞机市场。悄然间,在世界的东方正长出一个支线“新极”。

支线飞机的市场主体也在东方兴起。据分析预测,亚太地区航空公司在未来20年里,对150座以下支线飞机的需求将达到3000多架,占全球总需求1.05万架的三分之一。在需求的牵引下,中国的ARJ在努力进入市场,已累计交付13架;俄罗斯的SSJ(Sukhoi SuperJet苏霍伊超级喷气机)支线机已交付165架,而日本正在大力发展自己的SpaceJet系列。




其实不仅是在支线飞机领域,包括干线机在内的整个民机制造业似乎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变。波音/空客——“两强”更强,基本实现全谱系,无明显短板。而“新锐”中除三菱、维京等业务相对单一的力量外,中、俄的目标决不止于支线,而是要谋求更大、更全面的作为。

在说到俄罗斯民机发展时,苏联时期原已投入运营的伊尔-62、图-154、图-204、伊尔-86/96等多型民航机型,以及相对较好的航空发动机基础,为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当下的SSJ和MC21两款机型,以及与我国合作研制CR929宽体客机,正奏响俄罗斯振兴民机制造业的新乐章。

SSJ100由苏霍伊民机公司通过国际合作、按西方适航标准研制生产。苏霍伊民机公司是在苏霍伊设计局股份有限公司下,设立的独立项目公司。SSJ项目于2000年启动,2008年 5月首飞;2011年首架交付国内用户;2012年获得欧洲EASA适航认证。现有75座与95座两个型号。其配装的发动机为SaM146,由法国赛峰集团与俄罗斯土星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以50:50股比成立的合资公司PowerJet研制。虽然SSJ飞机在2012年5月9日和今年5月5日发生了两起空难,但整体进展和表现尚好,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占总交付数20%的飞机已销往国外。



启动于2007年的俄罗斯新型中短程干线客机MC-21(150-211座级)在2017年5月实现首飞,计划明年适航取证(包括EASA取证),交付使用。该机由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UAC)旗下的伊尔库特公司制造。首飞的MC-21采用普惠公司PW1400G-JM发动机,自产的PD-14发动机为可选动力。该机将取代国内的“图”、“雅克”和“安”系列飞机,并力争把一半以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上述格局,对于我国的ARJ21和C919、C929,以及民机制造业的更长远发展,将形成新的国际环境,也将带来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有紧迫感,应该深入思考和统筹谋划应对之策,并付诸行动。

与加拿大和巴西迥然不同的是,在当今中国,航空工业已然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不可比拟的国内细分市场可持续牵引其发展,日益强大的国家基础工业能够给予其越来越有力的支撑。积历史之惨痛教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中国决不会置干支线客机的发展于半途而废。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以坚定的意志,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经受住市场的洗礼与催化,找到实现商业成功的正确路径。




当前的两大紧迫任务是:第一,高质量地做好C919研发工作、使其尽快交付市场;第二,倾心关注ARJ项目,努力发挥其作用,确立尽早获取项目商业成功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在国产民机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从未遇到的困难,特别是不适应市场、不会做服务保障或者做得不专业、不到位等情况,这是可以想见的。只有坚持对市场的特别关注和对客户的特殊理解,脚踏实地地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假以时日,中国民机制造业一定能够成为世界强者。我们对国产民机的美好未来抱着热切的期盼,并拥有充分的信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