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婴传奇:先秦车兵部队最后的绝唱

车兵,在中国历史的先秦春秋时期,曾长期作为战争中的王牌兵种。所以当时的国家都喜欢以拥有车兵的数量来形容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故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等等。然而当历史逐渐步入战国、秦、汉之时,随着战争规模的越来越大,车兵也就因为各种问题逐渐从战场中退了下来。

的确,因为时代的进步,所以在战场中任何兵种都有彻底退役的那一天,可偏偏在某些非常特别的历史时期里,又因为某些天才人物的出现,所以有时也会让某类曾经落伍的兵种再度重现辉煌。

而幸运的是,车兵这支曾经活跃在中国历史上长达千年的王牌兵种,在它即将彻底退役之时,居然还真的就遇到了那个专属于车兵的天才。而正是因为这位天才的存在,才让车兵这支曾经充满辉煌的兵种,得以真正拥有一场完美的谢幕之战。

那么这位天才到底是谁呢?他便是汉初名将汝阴侯夏侯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夏侯婴的传奇故事中,看他是如何一步步从一名底层无名之人,成为最后名扬青史的一代名将,以及他是如何带领着车兵缔造属于这支兵种的最后辉煌。


夏侯氏,本为夏朝王族后裔,只因后人逃难至鲁国时,为侯爵,因此便被鲁国人称之为夏侯。

所以夏侯族人也算是华夏贵胄之后,只是可惜在春秋战国的那几百年里,鲜有夏侯族人的记载。因此到秦汉之际,就算夏侯氏中还存有贵族,但应该也只是那种比较低级的普通贵族了。毕竟都过去那么长的时间了,连六国都快不存在了,更何况是这个早就沦为寻常的夏侯姓氏了。

沛县,那时应该还是作为楚国的领地。大概就是在秦始皇即将开启统一战争之时,沛县城中的一户叫做夏侯氏的普通家庭中,诞生了一名男婴。可能是因为家族过的比较艰难吧,又或许是对外来充满担忧,所以这名男婴的家人便给他取名为“婴”。

是的,他就是夏侯婴,一名土生土长的沛县人。

对于那时的沛县来说,向西直线距离大概为747公里的秦都咸阳,正在发布一道一道准备东征的命令。而向南直线距离大概为230公里的楚都寿春,则依然还沉迷在与列国的争斗中。虽然这一切看似都和沛县毫无关系,但正如那名男婴的父母给他取名为“婴”一般,无论是谁,在即将到来的历史大潮面前,都会犹如婴儿般手足无措。

应该说,夏侯婴的童年还不至于太过困苦。虽然说随着一场场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整个山东六国都处于剧烈动荡之中,但对于那时更靠东的沛县而言,相对还算平静。

可惜也只是相对平静,随着六国的相继覆灭,很快便也轮到楚国了。因此,作为楚国的成年男子们,便要站出来承担守护家园的责任。而以夏侯家的资历,去从军自然也只能是当最底层的普通军人了,最多也就是当一名基层军官,所以夏侯婴的父亲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机会能活着回来了。

数年之后,楚军战败,所以楚地也就成为了秦地,楚人自然便成为了秦人。而沛县,也是归属于了秦泗水郡下辖。

对于当时已经成为少年的夏侯婴来说,可能还不太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好像又明白了什么。因为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夏侯婴不仅要学习秦人的语言,还要学习秦人的文字,虽然夏侯婴可能不太愿意,但这是他无法改变的事实。

几年后,已经成年的夏侯婴便在亲人的帮助下,成为了沛县县府的一名厩司御。虽然此时的夏侯婴还非常稚嫩,但对于当时到处缺失基层工作人员的秦国而言,类似夏侯婴这种出生相对低下,却又通晓秦人语言和文字的年轻人,自然是非常欢迎的。所以年轻的夏侯婴便从事了他这一生之中的第一份工作,管理县府的车马。

虽然说厩司御并不算是县府内正式的吏员,但因为牵扯到县府内诸多大人物的出行,所以也并不算是一件轻松的差事。这不仅要求厩司御能够通晓马匹、车辆是如何养护的,还要对沛县内各种道路熟悉情况,以及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白哪些路可以走、哪些路不可以走。因此对于年轻的夏侯婴来说,要想干好这份工作,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夏侯婴是如何迅速掌握这些的,但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夏侯婴应该是掌握的非常不错,毕竟夏侯婴很快就升官了。

夏侯婴因为工作的原因,所以他能很容易的接触到县府里面的那些大人物们,而再加上他的努力,所以可能就是那么偶然的一个机会,便让夏侯婴成为了一名县府吏员。当然,夏侯婴成为吏员之前,应该也是进行了相关的考试,但好在夏侯婴因为家庭的原因学习了秦文字,所以很容易就通过了。

说来也巧,夏侯婴在担任厩司御的那段时间里,可能是因为经常出行的原因吧,所以便与泗水亭的亭长刘邦结识了。而且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年轻的夏侯婴和相对年长的刘邦就仿佛是一见如故般,只要是有机会聚在一起,他们便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所以对于夏侯婴来说,刘邦或许就是他遇到的那个贵人。

众所周知,泗水亭亭长刘邦素来与沛县府衙内的主吏萧何关系匪浅,因此当年轻的夏侯婴这般优秀却又只能担任一个小小的厩司御时,在年龄上身为兄长的刘邦自然是要帮助帮助自己的这位小兄弟了。

如此,夏侯婴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便有了一个成为县府吏员的机会。当然了,还是那句话,尽管有人提携,但还是要夏侯婴自身有能力。毕竟吏员不是普通职位,那都是能实际参与县府大事的人员,所以如果夏侯婴自身什么都不懂,没有能力,自然也是无法进入的。

夏侯婴自然是非常聪慧的,所以很容易就想明白了这其中与刘邦的关系,因此便与刘邦更加要好。而秦汉之人又素来崇尚“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夏侯婴虽然还年轻,但也是拥有这种气概的,因此在之后发生的一件事中,夏侯婴便勇敢的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事,主要是当时有人故意要整刘邦,所以便以夏侯婴和刘邦玩闹时打伤为由,将刘邦告上了县府,试图给刘邦一个私斗伤人之罪。但没想到,作为本案的关键证人夏侯婴,却一口咬定不是刘邦打伤的,并且宁愿接受数百笞刑也绝不松口。因此,刘邦便顺利逃脱出去了,而夏侯婴自然也是无罪释放了。

虽然这件事不是什么大事,但经历了这一番后,刘邦与夏侯婴之间的关系便加亲密了。而夏侯婴这种勇于承担的豪迈气概,自然也是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所以虽然之后刘邦因为私放囚徒而落草为寇,但夏侯婴却步步高升,成为了沛县县府中的一名令史。

令史不算什么大官,但却是一处要职。无论是下面人呈送给县府的奏报,还是县府下达给各乡的文书,都是由令史进行整理归类并按照规定处理。所以对于夏侯婴来说,如果没有什么大变故的话,他应该还是会继续向上升迁的,毕竟他还年轻,他也有足够的能力。

然而夏侯婴却不会想到,令史居然就是他担任秦吏的最后职务了。自此之后,随着一个人的到来,一件事的发生,他的一生便犹如飞鸟入林,大鱼入海般,彻底无法预估了。

是的,之后的夏侯婴,便正是以沛县令史的身份,向他的那位至交好友投降了。

对于沛县起义,一直以来都是疑点重重,比如刘邦是通过什么来判断沛县的驻军数量,以及如何应对之后秦军的反扑。毕竟刘邦在沛县的起义确实太过顺利了,不仅很快就拿下了沛县城,而且之后在应对秦军其他城市的守军时,更是一打一个准,几乎让人误以为刘邦率领的才是正规军,而秦军才是刚组建的杂牌军。

虽然说有萧何、曹参等人的相助,但这只能保证夺取沛县城的顺利,并不能保证在应对其他城市时也能如此得心应手。而且从后来的事件中也能看到,刘邦军尽管更强大了,但在对阵秦军其他地方军时,就没有之前那么顺利了。所以说,那时应该还有一个人,帮助刘邦真正弄清楚了当时沛县一带的所有布防情况。

而这个人物,很显然就只有官居令史的夏侯婴了。

之前就说过,令史不算大官,但却非常重要,因为他负责的就是县府对内对外的文书整理。而夏侯婴素来聪慧,并且和刘邦非常要好,所以他怎么可能不为刘邦准备好一切呢?再加上夏侯婴之前还曾担任过厩司御,熟悉沛县周围一带的具体情况,所以综合沛县府衙与周围一带秦军的文书记录,相信对于夏侯婴来说,弄清楚沛县周围一带的秦军布防情况,应该并不是难事。

因此对于夏侯婴的功绩,刘邦自然也很清楚,所以从他就任沛公那一刻起,便立刻任命夏侯婴为太仆,并赐爵七大夫。

七大夫爵位,并不算高,只是相当于秦爵第七等。但对于当时的夏侯婴而言,尤其是刚刚组建的沛县起义军来说,却又是意义非凡的,因为这是史书中记载的刘邦赐封给下臣的第一个爵位。而同时期的其他人,萧何、卢绾、吕泽等人都是客,曹参、周勃还只是中涓,樊哙更只是一个舍人, 所以更能从中看出此时夏侯婴的尊崇地位。

再说夏侯婴担任的另外一个职务,太仆。因为刘邦当时的势力还很弱小,所以这里的太仆好像和之前的厩司御并无区别,但其实区别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厩司御可能就只是一个马夫,而太仆,就不仅仅只是刘邦的马夫了,这同时还代表了夏侯婴在沛县起义军中的实际地位。简而言之就是,刘邦通过任命夏侯婴为太仆的方式,向所有人表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夏侯婴是自己最为信任的人。

信任这个东西,很难说,但因为曾经夏侯婴那般为刘邦拼命过,所以刘邦能够信任夏侯婴,其实并让人意外。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邦身边确实需要一个类似于高级秘书一般的存在,从而帮助刘邦处理各类事务,刚好夏侯婴不仅当过厩司御,还当过沛县的令史,所以除了夏侯婴外,当时也的确没有人更适合这个职务了。

于是夏侯婴便正式以太仆的身份,追随刘邦左右,不离不弃。

所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便没有那么复杂了,对于夏侯婴来说,就是一边协助刘邦做事,一边负责保护刘邦的安全并参与各种战斗。

但这里要注意到的一点就是,夏侯婴即使是参战,也是用的车兵,虽然可能就是一辆车,但夏侯婴照样还是打出了车兵的威风。正如史书中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为夏侯婴标注的“以太仆奉车从击”,这都是独属于夏侯婴的记载,因为只有他是车兵。

至于夏侯婴之后到底都参与了哪些战斗,则如下图中所示内容:

夏侯婴跟随刘邦所部,从沛县出发,历经胡陵之战,砀县东部之战,济阳之战,户牖之战,雍丘之战,然后又继续北上抵达东阿:

参加完东阿之战后,夏侯婴又继续活跃在濮阳之战中,之后便又南下抵达开封:

于是就有了开封之战,以及在周围一带发生的曲遇之战,之后夏侯婴便跟随刘邦直抵洛阳。

下面再将夏侯婴在洛阳之战前经历的那些战争汇总到一张图中:

其实以上这些战争并不都是完全连续的,而且也不是刘邦所部真正经历的路线,只是按照史书中《夏侯婴列传》里的记录,夏侯婴就是依次参与了这些战役。

而经历了这些战斗后的夏侯婴,也可谓是真正脱胎换骨了,当然不光是他的能力,还有他的爵位和官职。

胡陵之战后,夏侯婴便升迁为了秦爵第九等中的五大夫爵。到濮阳之战后,夏侯婴遂又一次得到升迁,被刘邦赐封执珪,相当于秦爵中的关内侯。而到夏侯婴参与完洛阳之战后,便被刘邦正式拜为滕令,号滕公。虽然滕公实际指的就是滕县县令,但因为刘邦所部作战不定,因此夏侯婴也不可能真的去滕县,故而这里只是为了说明刘邦对于夏侯婴的进一步嘉奖。

同时合理猜测,此时的夏侯婴,应该也是通过滕公的身份真正开始组建自己的车兵部队了。

换言之就是,此时的夏侯婴也能有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军队了。毕竟之前那么多的战役中,属于夏侯婴的作战记录中最多的就是“以兵车趣攻”的记录,而刘邦的军队规模也越来越大了,所以既然夏侯婴都磨练了那么久了,也该真正发挥属于他的将领作用了。

当然了,虽然夏侯婴组建了新的车兵部队,可总的来说还是属于刘邦的近卫部队。

不过自此之后,滕公车兵的威名,可就要真正响彻九州大地了。

如果说之前的夏侯婴所有的战斗记录中都不可避免的要加一个“从”字的话,意指夏侯婴是协助其他将领作战。那么之后的夏侯婴,便可以算的上是真正的主力了,因为史书中很少再出现有“从”这个字了,而是直接“以兵车趣攻战疾”。一个“疾”字,便可以看到夏侯婴所部的勇猛。

洛阳之战后,夏侯婴所部便跟随刘邦下南阳抵达宛城,而后经由武关入秦国腹地,之后又历经蓝田之战、芷阳之战,遂抵达霸上灭秦。

如上图所示,刘邦所部并未直接从函谷关入秦,而是从宛城绕道,途径武关入秦。

至于夏侯婴所部,按照史书中的记录,他重点参与的还是入关后的那几场战斗。而在南阳之战中,夏侯婴所部还是属于从攻。直到通过武关后,夏侯婴的车兵才正式发挥作用,从蓝田到芷阳,再到霸上,连战连捷,直打的秦军毫无还手之力,遂迫使秦王子婴出城投降。

于是,刘邦和他下属的这些人,也包括夏侯婴在内,遂一步登天,真正成为了灭秦的首功之人。

只是可惜随着项羽带着庞大的诸侯军进入关中后,刘邦所属却遭到了诸侯们的抵制,由此刘邦只能再带着这些人退出关中,赶赴汉中。

但好在刘邦终于成王了,而夏侯婴,也终于能拿到属于自己的胜利果实了。

汉元年,滕公夏侯婴被汉王刘邦拜为列侯,号昭平,同时继续担任太仆一职。

列侯之尊,自然不必说,除汉王以外的最高爵位。当然同时期的列侯还有其他人,而这些人也无一例外都是汉国的重臣猛将。接着再说夏侯婴担任的太仆一职,虽说看似和之前沛县起义时的太仆是一个职位,但要知道此时的刘邦已经是汉王了,因此这里的太仆,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了。

再加上刘邦的汉国用的是秦制,所以这里的太仆,也是可以直接对标秦帝国九卿之一的太仆职位。而秦帝国的太仆,那可是真正的手眼通天,不光是负责君王的马车,连同军队中的马匹供应也都是由太仆负责。再加上当时正值骑兵作战能力逐渐提升之时,所以夏侯婴掌握的权力可谓相当之大。

因此夏侯婴一方面可以继续作为刘邦的亲信协助刘邦处理事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控制马匹供应来间接掌握骑兵。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夏侯婴的车兵部队也能第一时间得到补充,所以合理猜测,刘邦之所以让夏侯婴继续担任太仆一职,恐怕也是在鼓励夏侯婴继续扩充车兵部队。

不过鉴于当时刘邦是被驱逐到汉中的,而且很快就反攻了,所以当时夏侯婴的车兵部队应该还不算多。再加上之后反攻三秦之战时走的路比较险峻,因此夏侯婴在三秦之战中也就无能有突出表现了,所以史书记载中也是一笔而过了。

在这里还需要插一条有关夏侯婴的趣事,那就是作为太仆的夏侯婴,不光是管理马政,还应该有负责监督汉军内部诸军的权力。不然夏侯婴和韩信的见面,就真的是太巧了。

当时韩信作为西楚旧部加入汉军,因为还是无名之辈,所以只是担任了连敖职位。然后不知道韩信干了什么事,便因为违法而要被处斩。按理说,这些本不该夏侯婴这个太仆来管,但莫名其妙夏侯婴却在监斩,所以便遇到了韩信。因此猜测夏侯婴当时应该是在甄别那些刚刚加入汉军中的诸侯旧部,而韩信既然被抓了还要问斩,那就说明夏侯婴确实拿到了什么证据。而在马上就要杀韩信的时候,韩信应该是临时向夏侯婴透露了很多西楚机密,所以才导致夏侯婴听后“大说之”,遂立刻呈报给了刘邦。

当时韩信应该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虽然不太清楚夏侯婴到底是什么人,但反正都要死了,索性该说不该说的都给夏侯婴说了,于是就把夏侯婴给震到了。虽然这样的解释可能有点夸张,但正如史书中所言,夏侯婴的眼睛也太神了吧,一眼看过就觉得韩信不凡,还当场释放,这也太不把军律放在眼里了吧。

不过大体经历应该就是这样,韩信得到了夏侯婴的信任,然后夏侯婴便举荐给了刘邦,让刘邦处理,于是才有了之后的那一系列故事。另外说点题外话,韩信的到来汉廷中的很多人应该也都是知道的,所以无论是夏侯婴相中韩信,还是萧何追韩信,好像都是在测试韩信一般,当然这就是猜测,不能当真的。

下面再继续说夏侯婴之后的故事。

反攻三秦结束后,夏侯婴便跟随着汉军主力出关伐楚。直到彭城之战,汉军全面溃败之时,夏侯婴的车兵才又一次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这次事件,便是著名的刘邦逃难丢子事件。

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因为汉军惨败,导致各部人马几乎都走散了。而夏侯婴的车兵部队将刘邦救出后,为了避免西楚骑兵追到,所以夏侯婴应该是让其他车兵继续阻截西楚骑兵,而自身则带着汉王刘邦,以及刘邦的两个孩子逃生。于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便是夏侯婴、刘邦、以及刘邦的两个孩子总共四人搭乘一辆马车。

按照史书中最直白的记载就是:当时夏侯婴驾着马车走了一段时间,但迫于西楚骑兵追逐的比较紧迫,所以刘邦便准备将两个孩子丢弃掉。可无奈夏侯婴每次都在刘邦丢弃孩子后,又把两个孩子捡了回来。于是二人便僵持了很多次,好在最后都顺利逃脱了。

在这里,后人比较悲观的一种解释是,刘邦嫌弃两个孩童的重量会影响马车的速度,所以想要丢弃,以图自身求生。这种观点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按照当时刘盈的年龄才不过四五岁,而他的妹妹自然要更小,那么这点重量真的就能影响到马车的速度吗?恐怕未必。当然很多人也会反驳说这是刘邦急的失心疯了,所以才会这么干。可按照当时刘邦与夏侯婴反复僵持十多次来看,恐怕无论是刘邦还是夏侯婴都非常冷静,所以这种解释并不是非常合理。

而另外一种比较乐观的解释就是,刘邦之所以想要丢弃孩子,是为了图得一线生机。对于西楚而言,刘邦是他们的第一大敌,一旦活捉,必定是死路一条。而刘邦的孩子如果这个时候还跟刘邦在一起,那么势必也会被一起坑杀。可如果刘邦此时把这两个孩子扔出去,万一能被好心人捡到,说不定还能活。所以对于此时的刘邦而言,他或许已经是放弃了活着的可能了,已经不报任何希望了,才会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能够活下去。很显然刘邦就是在赌,但夏侯婴则应该还是坚信有人会来接应他们的,所以不同意刘邦的做法,于是才会和刘邦反复僵持。

对于这两种观点,无所谓对错,毕竟史书中只是描述了他们的行为,再加上本次的结果还是好的,他们四人也确实顺利逃生了,所以刻意的通过这件事来反映刘邦如何如何,都没有太大意义。可如果非要有人说刘邦就是非常冷血的人,那自然也会有人用刘邦是真正为了救自己的孩子的观点来驳斥,最后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至于夏侯婴,他自然是最大的功臣。此次他的车兵不仅救了刘邦,还救了刘盈,而且恐怕还挽救了即将崩溃的汉政权。因为之后护送刘邦回去的正是刘盈的舅父吕泽,可如果当时只有刘邦而没有刘盈,又会是咋样的一个结果呢?

这一点谁都无法判断,毕竟从刘邦回到关中后就立刻封刘盈为太子的这件事来看,恐怕吕家护送刘邦回去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否则刘邦不见得会这么积极的立刘盈为太子。要是刘邦真的想立刘盈为太子,完全可以在汉元年时就册立,所以何必非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册立呢?因此刘邦和吕家的关系,要是没有刘盈,恐怕一切就真的不好说了。

所以不光是刘邦会感恩夏侯婴,包括吕家在内,应该也是非常感谢夏侯婴的。

之后回到荥阳的夏侯婴,便因为救汉王刘邦太子刘盈之功,而被刘邦赐食邑祈阳。虽然这就是一个乡,但也可以看出刘邦对于夏侯婴的感谢,毕竟这次也算是大败而归。

再往后,就是数年的楚汉战争了。又因为这期间的战况异常惨烈,所以为了避免刘邦所部再次遇到彭城那样的惨败局面,同时也为了满足刘邦统筹全局的作战需求,因此这就要求刘邦身边必须有一支高机动性质的作战部队。又因为御史大夫灌婴的郎中骑兵需要时刻支援各个战场,所以最终留在刘邦身边的,也就只有夏侯婴及其所属的这支车兵部队了。

因此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夏侯婴并没有被史书单独标出属于他的功绩。但是如果我们想到刘邦之后面对的那些困局,荥阳突围战,成皋突围战,以及之后刘邦多次反复来回与赵地的记录,再结合夏侯婴本传中的那句“常奉车从击项籍”,便应该能体会出夏侯婴的苦涩和艰难了。

对于汉王刘邦来说,面对战局的瞬息变化,往往他只是随便一个命令,就得是夏侯婴费劲心力去安排,并不惜一切代价去保卫汉王的周全。所以再想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有关夏侯婴的那四个字“竟定天下”。是啊,这其中的心酸,一个“竟”字,几乎全部都反映了出来。对于那时的夏侯婴来说,能够做到的或许就是两个字“活着”,甚至应该说就算是他死,也要保卫汉王也不能死。

所以再说夏侯婴到底救过刘邦几次,还有什么意义吗?这期间刘邦几乎遇到的所有危难,都是夏侯婴帮他挡住了,因此单纯的数量已经完全无法体现夏侯婴及其那支车兵部队的价值了。

的确,对于整个战局来说,夏侯婴及其车兵部队确实没有做出什么突出贡献;但就当时整个天下的全局而言,夏侯婴及其车兵部队的存在,却成为了汉军最终不可战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只要夏侯婴及其车兵部队在,汉王刘邦便在。而如果汉军失去了刘邦,是,即使那些重臣猛将都在,可他们真的就能够替换刘邦吗?其实这一点项羽已经用行动做出证明了,虽然今天的我们都知道,刘邦以身饲虎般将项羽及其主力牢牢的钉在了荥阳一带,因此为之后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可问题就来了,项羽真的就这般愚蠢吗?他难道不知道刘邦是在以身饲虎吗?他当然知道,准确的说正因为他知道,所以他才要这样做。因为作为刘邦最大的敌人项羽非常清楚,汉军无论取得再大的胜利,可一旦失去了汉王刘邦,便会瞬间土崩瓦解,所以要想迅速解决战斗,那就必须杀掉刘邦。只是可惜,项羽失败了,但项羽虽然失败了,却不代表他的战略就是绝对错误的,只能说为了保卫刘邦,太多太多的人为此付出了鲜血。而夏侯婴及其车兵部队,作为保卫汉王刘邦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无法判断刘邦能活着就一定是靠着谁,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一点,那就是夏侯婴及其车兵部队确实是劳苦功高的。

之后当项羽兵败被杀,西楚覆灭,汉王刘邦正式称帝之时,夏侯婴也随即便被加封食邑兹氏县,以表其功。是啊,项羽终于死了,大汉帝国终于建立了,所以是该论功行赏了。但可惜,一切还远未结束。

汉五年秋,也就是大汉帝国刚刚建立后不到几个月,便发生了北境燕王臧荼谋反事件。于是,夏侯婴便只能再次以太仆身份跟随皇帝刘邦北征燕国,期间自然又是一场血战。到汉六年,夏侯婴便又跟随皇帝刘邦南下废黜楚王韩信。

经历了这一番动乱之后,终于,就是在这一年的十二月甲申日,夏侯婴以赫赫战功,正式受封列侯:

以令史从降沛,为太仆,常奉车,为滕公,竟定天下,入汉中,全孝惠、鲁元,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遥想秦二世元年之时,夏侯婴还不过是一个刚刚担任沛县令史的一名小吏。然而三年后,夏侯婴便以太仆身份跟随沛公刘邦西征灭秦。之后又是五年,夏侯婴依旧还是以太仆身份,却再次跟随汉王刘邦东征灭楚,从而一匡天下。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再说那八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对于夏侯婴来说,却真的就好像恍如隔世般遥远。八年前的一个小小县府令史,居然会在八年后成为帝国的九卿之一,并且受封列侯,这种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的,或许夏侯婴大概也不会相信吧。

那么夏侯婴是不是该休息休息了?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已经踏出了那一步,既然已经享受了人世间无上的权力和地位,那就更不可能再轻易放弃了,因此无论之后面对的是什么,夏侯婴都只会咬紧牙关走下去。毕竟曾经那般艰难都过来了,之后还有什么是不敢面对的呢?

汉七年十月,也就是高皇帝刘邦即位后的第三年,面对匈奴人在北境的疯狂行径,汉廷深知再不阻止,可能会加剧北方的恶劣局势。因此高皇帝刘邦便亲自率领汉军主力大军北击匈奴,而既然高皇帝都御驾出征了,那么作为护卫军的太仆夏侯婴所部自然也要随行护驾。

如上,按照夏侯婴本传中的记录,此役刘邦应该是首先率领一众车骑部队直扑云中地区的云中县(今呼和浩特市西北方向的托克托县)和武泉县(今呼和浩特市东北方向的塔布陀罗亥古城),另外再按照夏侯婴这里加食邑“千户”的记录,则应该是取得了大胜。

而后听闻投降匈奴的韩王信率领的胡骑在晋阳一带,于是刘邦便率众折返南下,随即于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一带大破韩王信所部。如此接连两战,汉军几乎都是大胜,因此也就让皇帝刘邦丧失了对于匈奴的防备之心。

所以当之后听闻匈奴军队出没于平城一带后,皇帝刘邦便想要再重演一场武泉大捷,随即迅速率领车骑部队北上进入平城(今大同市西北部)一带。熟料此时天气已经转寒,正如《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录“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当时汉军普遍没有御寒准备,再加上匈奴突然重兵包围,由此便让汉军先头部队几乎在一瞬间陷入了绝境之中。

应该说,此役匈奴确实是准备充分,从先前的不断试探,再到之后的诱敌深入,都可以看到匈奴是费尽心机。所以汉军之败,虽属皇帝刘邦大意所致,但是在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再加上当时匈奴实力雄厚,因此汉军即使没有被围困到白登山,也难免不会遭遇到其他大败。毕竟当时的匈奴对于汉军的了解真的太深了,而汉军却对匈奴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很多事也不能太过强求。

不过好在,此役匈奴原本就没有打算真正全歼汉军。毕竟匈奴也才刚刚一统草原,内部一样问题很多,所以最后在皇帝刘邦的主动退让下,匈奴便故意松开了口子,让汉军得以逃生。

再说此役最先突出匈奴包围的,也正是夏侯婴所部的车兵部队。

当时匈奴虽然答应可以开一个口子,但是很显然匈奴并不愿意让汉军全身而退,因此在汉军突围途中,匈奴也是进行了强力打压。好在夏侯婴还是劝阻住了刘邦直接率领骑兵冲出去,而是由夏侯婴的车兵部队率先突围,并且以弩箭进行开路,由此才最终顺利将刘邦带出了匈奴的包围圈。

是的,夏侯婴这一次又违逆了刘邦,但很显然夏侯婴做的确实又是对的,所以刘邦也只能是继续封赏了,于是便又为夏侯婴加封一千户食邑。

在之后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故,导致汉匈之间又发生了多次激战。

如上图例,按照《史记·夏侯婴列传》中的记载,夏侯婴所部的车兵部队先是在句注(今山西代县雁门关)北部一带跟随汉军主力大破匈奴军队,而后又在平城以南与匈奴再度展开了激战。并且之后的这场平城之战应该是进行的要更加惨烈,连同夏侯婴这种身份的人都要“三陷陈”般亲自下场去厮杀,足矣看出此战之激烈程度。

不过可惜的是,史书在这里并没有交代第二次平城之战的结果,只是注明了此役夏侯婴的功劳很大,所以刘邦便再度加赏其食邑五百户。

其实对于夏侯婴来说,自始至终他的主要职务都是保护刘邦的安全,所以此战作为汉匈之间少有的正面大会战,应该也是打的比较艰难的,毕竟连夏侯婴都下场了,更何况是刘邦呢?当然了,此役过后汉匈之间虽然还是摩擦不断,但总的来说还是进入了相持阶段,之后的十几年里也很少再爆发真正大规模的激战了,因此可以说,第二次平城之战对于汉匈双方而言都是意义重大的。只是想要真正探究第二次平城之战的全过程,就要参考其他将领的记录了,所以这里就不多进行论述了,毕竟本文的主角还是夏侯婴。

自第二次平城战役结束后,皇帝刘邦的主要目标就放到国内的各路诸侯了,而夏侯婴自然还是和从前一样,刘邦去哪里,他便去哪里。

所以在之后比较严重的陈豨之乱和淮南王英布之乱中,都可以看到太仆夏侯婴活跃的身影。当然了,也是因为这些战争刘邦都亲自参加了,不然夏侯婴也没有那么活跃。

不过当看到夏侯婴又一次“陷陈卻敌”的记录,就应该能推断出皇帝刘邦是又遇到危机了,否则夏侯婴也不会这般拼命。再按其他记录猜测,大概这次危机应该就是英布之乱期间的那次刘邦中箭事件吧。虽然夏侯婴的确又一次将刘邦救了回去,但可惜,这一次的刘邦是真的要病危了。

汉十二年四月甲辰日,高帝刘邦驾崩于长乐宫中。

对于刘邦临死前是否有对夏侯婴做过什么交代,目前已经没有任何记载了。只能从刘邦在临死前对于夏侯婴重新定封的6900户封邑中进行推断,刘邦对于这位跟着他十余年来南征北战的心腹大将确实是非常感激的,所以才能会以如此多的食邑来嘉奖夏侯婴。

是啊,从秦二世元年开始,一直到汉十二年,在这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夏侯婴几乎就一直是在刘邦身边。一位君王,能对一个时刻可以直接威胁到自己性命的人保持以长达十五年的信任,说实话,这真的也算是一种奇迹了。就像今人常说的,一个敢想,一个也真敢做。

诚然,随着权力的不断变大,刘邦和夏侯婴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亭长和马夫了,可他们之间所拥有的那种情谊,那种对于当时已经成为帝国掌权者的他们或许是最没用的东西,也许还真的存留在他们互相的内心中。所以刘邦至死都没有怀疑夏侯婴的忠诚,而夏侯婴自然也是甘心保护刘邦到死。这是他们互相的承诺,所以至少在这时,刘邦和夏侯婴确实是可以无愧彼此的。

但是随着刘邦的逝去,他们之间曾经所有的情谊,也终究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消磨,彻底变无。

之后的夏侯婴还是以太仆的身份继续辅佐汉孝惠帝刘盈,等到刘盈去世后,他便继续以太仆身份辅佐高后。又因为夏侯婴曾经救过孝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所以无论是汉孝惠帝刘盈还是之后掌权的高后,都对夏侯婴无比尊敬,因此便把靠近汉宫北面第一等的宅院作为夏侯婴的府邸,以视对他的尊崇。所以至少孝惠帝和高后是没有半分对不起夏侯婴的,或者说孝惠帝和高后是真正拿夏侯婴当自己人的。

然而之后发生的事,也许夏侯婴确实是有很大的难处,但毕竟还是太过让人心寒了。

高后崩,代王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史记·夏侯婴列传》

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高后病逝,吕氏被诸臣剿灭,于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诸臣便联合起来废掉汉少帝,然后迎接代王刘恒为新君,是为孝文皇帝。

对于诸臣废帝的行为,夏侯婴只是一个太仆,所以他也控制不了局势,因此为了自保他顺势而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夏侯婴在这场废帝事件中所充当的角色。

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宫。”乃与太仆汝阴侯滕公入宫,前谓少帝曰:“足下非刘氏,不当立。”乃顾麾左右执戟者掊兵罢去。有数人不肯去兵,宦者令张泽谕告,亦去兵。滕公乃召乘舆车载少帝出少帝曰:“欲将我安之乎?”滕公曰“出就舍。”舍少府。《史记·吕太后本纪》

如上记录,当时东牟侯刘兴居向夏侯婴提出了废帝的意见,并且他对夏侯婴说的很明白,诛杀吕氏他们没有任何功劳,所以要想在之后的朝居中站稳脚步,就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的功绩。于是,东牟侯刘兴居便和夏侯婴一同带兵入宫,并且对年幼的汉少帝刘弘说,你并不是刘氏子孙,所以你不能继续当皇帝了。

其实按照辈分来说,此时的汉少帝刘弘还是东牟侯刘兴居的堂弟,毕竟他们的共同祖父就是刘邦。所以也不知道当时的刘兴居是否会想过,他今天这般对待他的堂弟,之后是否也会有人这般对待他呢?不过事情既然都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自然是停不下来了。

再说夏侯婴,当他让把汉少帝放入自己的战车之上时,却没想到汉少帝刘宏突然说了一句“欲将我安之乎?”是啊,作为一国之君,被人如此公然赶出皇宫,又能去哪里呢?

而夏侯婴呢,他的战车曾经救过大汉帝国的两位君王,而这都是夏侯婴曾经最引以为傲的功绩。可是如今呢,却又要再用这辆车亲手废掉大汉帝国的另外一位君王,所以此时的夏侯婴又算什么呢?当然了,或许他想到了曾经,又或者他是在强装镇静,所以夏侯婴只是回复了一句“出就舍”,也就是去宫外。

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於邸。《史记·吕太后本纪》

对于汉少帝刘宏的最终结局,夏侯婴应该是很清楚的,但又能怎么对刘宏说呢?说很快就要杀掉他吗?或许夏侯婴也说不出这种话吧。

但不管夏侯婴有没有说实话,都决定不了大汉帝国第四位皇帝的最后结局。随着代王刘恒入宫登基,当天夜晚,汉孝惠帝刘盈的所有剩余子嗣,包括汉少帝刘宏以及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和常山王刘朝在内,全部被杀。

至于是被谁杀的,有说是汉孝文帝所杀,也有说是诸臣所杀。而就当时孝文帝才刚刚进京的实际情况来说,恐怕他还没能力真正掌控全局,更何况人还是太仆夏侯婴带走的。所以最后少帝及诸王被杀,恐怕无非就是诸大臣联名决策,然后再用孝文帝刘恒的名义,最终则由夏侯婴去处理。如此,所有人都是凶手,所有人也都是无辜的,而弑君事件,便到此结束。

之后,汉孝文帝刘恒终成一代明君,而夏侯婴则依然还是担任孝文帝刘恒麾下的太仆职位。

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史记·夏侯婴列传》

八年后,也就是汉孝文帝前元八年,夏侯婴病逝,汉廷为其谥号,文侯。

如果不论夏侯婴最后弑君之事,其实这个谥号还是挺是适合夏侯婴的,至少夏侯婴确实是做到了一个臣子应该尽到的使命,并且他也真的很优秀。

但是,夏侯婴毕竟还是做了,而且还做的那般直白。就算不考虑君臣之义,单就刘邦、刘盈和吕雉对他那般的情谊,夏侯婴也不该那般无情的。

当然了,也不能说夏侯婴就是十恶不赦,只是他当时确实应该努力一下的,至少当时废帝的时候,少帝身边的那些侍从也都曾稍微表现出抗拒态度的。毕竟少帝还是一个孩子,当年汉孝惠帝刘盈也是在那个年龄的时候遇到了生死危难,而当时正是夏侯婴用他的双手救下的,可如今却做了完全相反的事情,只能说这一切真的是太戏剧化了。

不过总的来说,夏侯婴还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当年只是县府里面管理车马的马夫,却能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终成一代名臣,并且在最终定稿的汉初十八元勋中更是名列第八,从此名留青史。

而夏侯婴麾下的那支车兵部队,自此之后,便逐渐消失在历史中了。虽然之后汉帝国还是会习惯性的组建一些车兵部队,并且也还是会让那些车兵部队参与一些战斗,但终究还是无法与夏侯婴时期的车兵部队媲美。毕竟历史已经选择了让车兵退出战争,而天才又不是经常有的,所以一切还是会回到历史的正常轨道上。

(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