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的那些事——共读《天皇与日本国命》2

今天为大家介绍《天皇与日本国命》中的第二章原子弹。再次向大家推荐此书,史料详实,细节丰满,不失为一个了解二战史的资料。

两次投掷

在真正投掷之前,美军已经进行了长达17天的练习,每次都是三个飞机一组,用肉眼投弹而不是雷达,如果天气原因不可见投弹点就飞往下一个投弹点。投弹完成后立即以150°角回旋,绝不能像常规的投弹模式一样飞跃炸弹上空,要回旋,远离炸弹。在这17天里,投掷的是普通的炸弹,并没由造成大规模的破坏,所以也并没有引起日本的重视,即便连美军的那些同僚们,也在嘲笑这个第509大队。

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展出的与小男孩同型号的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这一次509大队携带的炸弹却不一般,它是一个叫做"小男孩"的长条容器,里面有大量的铀,它就是世界上第一颗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早上8点15分17秒,"小男孩"带着降落伞,被投放到广岛上空,两分钟后,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像火球一样,原子弹爆发出巨大的火焰吞噬着城市,建筑物被夷为平地,巨大气流迅速上升,沉降,形成蘑菇云,夹杂着一些杂物碎片,还有水汽,天空中淅淅沥沥降落下一些泥水,空中到处弥漫着烧焦的味道。由于不知道原子弹会造成巨大的辐射,当时尚且幸存的民众并没有逃跑或躲避,而是出来寻找自己的亲人,抢救伤员,但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内,陆续死于核辐射带来的疾病。六个月后的统计,广岛共有九万多平民,近一万军人丧生,还有一千多人受到核辐射。

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展出的与胖子同型号的原子弹

第二颗原子弹名叫"胖子",它的核燃料是人工制成的,叫做钚(bu二声)。研究者估算其威力要大于"小男孩"三倍。最初的攻击目标是一个工业城市小仓,它位于日本第五大工业城市北九州,会有三十万人死于这第二次攻击。

8月9日上午,飞机飞往小仓,这一天天气晴朗,能见度非常高。但是当飞机飞到小仓上空时,投弹手发现用于瞄准的兵工厂被工厂上空的烟囱冒出的浓浓烟雾遮挡了。飞机三次飞跃都没能看到工厂。由于担心日本的大炮将其击落,他们迅速飞往第二个投掷地——长崎。

长崎位于山谷中,两侧山体有效的防止核辐射扩散到周围

当他们飞往长崎的时候却发现,空中有大片云朵,无法用肉眼投弹。他们请求违背杜鲁门总统的命令改为雷达投弹,但是雷达投弹并没有肉眼投弹准确。此时,飞机由于备用油箱无法使用,他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了,要么雷达投弹,要么将胖子扔进大海。阿什沃思司令最终同意雷达投弹。当他们准备投弹时,投弹手从云层的缝隙中看到了一个体育场,于是他们将其作为瞄准点,又改回肉眼投弹。特质的舱门打开,胖子也带着降落伞下落了,投弹飞机则迅速回旋。四分钟后,原子弹爆炸了,炸毁了三菱兵工厂,还有东方最大的罗马天主教教堂——圣母玛利亚教堂。由于长崎位于山谷,两侧的山体防止了辐射向周围扩散。据统计,39214人死于这次原子弹攻击。

原子弹决策

关于二战的结束,苏联与美国各有想法。作者认为美国的目的具有伟大的正义性,美国希望能够用最小的代价加快日本的投降,并帮助日本在战后复兴,且防止日本再次走上战争道路,从而稳定东亚的秩序。在作者眼中,对日本进行核打击是总统和美国被迫的,杜鲁门总统个人是非常博爱的,他是个正统的绅士。而苏联则显然是个骗子,苏联希望接受日本有条件投降,但那种接受只是假象,一旦进入日本国内,必将给日本以打击。

杜鲁门总统

1945年5月31日,美国政治家和原子弹科学家们开会商讨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议。他们大都知道原子弹的威力,而且都认为此举过于惨绝人寰,他们试图寻找一种既能震慑日本投降,又不造成实际危害的方法。例如在日本的无人空地上演示核武器的威力,但是也认为此举困难重重,甚至会面临日本的疯狂反扑。也有人提出能否在夜间,日本的高空中投放原子弹,让日本人既能看到原子弹的威力,但又由于过高的高度,不能够对日本构成实际的危害。最后,这些提议都因为难易实行而否决了。人们一致认为,只有让日本人亲身经历原子弹的恐怖,才能够真正破势其投降。

在决定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到真正实施期间的日子,日本并不知道该计划,但是他们确实感受到日本的军事行动并不乐观,他们佯装与苏联及美国接触,做出一副似乎决定投降的样子却又不真正实施,这种伎俩被美苏所不齿。7月26日,盟国做出最后的通牒——《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面临毁灭。日本接收到文件后,并不认为该文件与几年前的《开罗宣言》有何区别。他们忽略了文件中的毁灭性字眼,认为那是毫无意义可以忽略的东西。

直到日本接到消息,广岛被一颗炸弹炸没了。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作者认为裕仁天皇是已经知晓了原子弹的威力,因为他近几个月在赞助日本自己的原子弹事业。但是他的原子弹还没有成功就已经被炸飞了。天皇没有立即同意投降,这导致了几天后第二颗原子弹的来临。这一次,日本没有选择了,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