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八旬老兵追忆“抗美援朝”

今年的7月27日,是朝鲜战争停战胜利61周年纪念日。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60年前,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这首战歌,跨出国门,投入到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的。在朝鲜战场,他们面对强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以血肉之躯捍卫了世界和平,为祖国赢得了尊严,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1952年12月,年仅18周岁的北呈乡六家村村民王绪有主动报名参军,正式成为这个英雄群体中的一员。

如今,年居耄耋的他,对60年前的那场战争仍记忆犹新。

入朝当夜,遭遇敌机轰炸,十几颗牙齿被弹片打掉

红花胸前戴,锣鼓响起来。参军那天,身穿志愿军干部服(紧袖行缝棉军衣、马裤,头戴绒帽)的王绪有和战友们一道,在父老乡亲的欢送声中,由县、乡、村三级领导作陪,前往当时的县政府所在地——长治市集结,并于次日乘坐汽车,颠簸一天一夜,来到河北省邯郸。紧接着,他们又连夜登上军列,历时四天四夜到达辽宁省安东市(现丹东市),隐蔽集结待命在一个深山沟里。当时,上甘岭前线敌我双方激战正酣,部队没有作更多停留。次日,0136部队首长作战前动员,战士们向祖国庄严宣誓:“……我们出国作战,英勇顽强,坚决果敢……争取抗美援朝彻底胜利!”晚上十点左右,乘着浓浓的夜色,王绪有和战友们乘坐军列悄然向南驶去。

列车刚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新义州,浓烈的硝烟味便随即扑面而来:敌机在轰鸣,前方的铁轨扭曲着向两侧尽力歪去,火车残骸散落一地,远处则是燃烧着的村庄……军列随时有可能被敌机扔下的炸弹击中,情况异常严峻。接到命令,战士们急忙下车四散隐蔽。

王绪有随着战友们刚刚走下火车,一发照明弹就在夜空中冉冉升起,忽闪出一个巨大的抛物线。夜空中,密密麻麻的敌机由南向北,凶狠地扑了过来,活像一群丑陋的黑老鸦。照明弹消失在地平线上,夜色又重新笼罩了这片开阔地,战士们小心翼翼地摸爬着。不一会儿,敌机呼啸而来,俯冲,投弹。炸声如雷,火光冲天,王绪有禁不住回头一望,只见身后已是一片狼藉。躲避中,眼见北张村的苗生明一头钻进火车残骸之下,王绪有也连忙跟过去。又是“轰隆”一声巨响,剧痛来袭,王绪有跌倒在地昏了过去。醒来后,王绪有才发现自己挂了彩,满脸血污,上颚有十几颗牙齿被打掉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为治疗不及时,王绪有上颚仅存的另外几颗牙齿也脱落了。直到一个月后,部队在朝鲜龙华里前线驻扎下来,才安上了假牙。

夜宿牛圈,行军中肩膀又被敌机炸伤

眼见大小公路全部被美机封锁,部队只好抄小路,沿着没人烟的山路继续向南挺进。这一夜,王绪有紧张得顾不上痛疼,肚子饿得咕噜噜乱叫,他却无福消受压缩饼干,只能喝口水充饥。

山路一段,水路一截。漫山遍野的树木被敌机炸得是骨断筋折、凌乱不堪。蛇行其间,被扎破了手,划破了脚,趾头流点血,是不可避免的事。通过一个小山丘时,王绪有崴了脚,疼得他猛打一个趔趄,腋下夹着的那袋大米直直被甩出去一丈多远。米袋被震开一个口子,有一半大米撒在地面上,好不可惜。

深夜,王绪有和战友苗生明一路相互搀扶,随连队宿营在一个只有三户人家的小山村。现在终于能吃上一顿饱饭了。坐上锅,却没有了米——王绪有腋下的米袋不知何时已空空如也。善良的朝鲜百姓闻讯后,急忙将自家仅有的一点大米凑出来,为王绪有他们做了一锅饭。饭后,战士们每人凑了五角钱,硬塞给他们充当了饭费。

说是宿营,其实就是在老百姓的院子里、院门外,甚至是牛圈里凑合着打个盹儿。王绪有这晚享受的是伤员待遇,睡进了牛圈。北风凛冽,天寒地冷。跟睡在院子里、院门外的战友们相比,王绪有还真有点住进宾馆的感觉。那牛粪能有一尺多厚,躺在上面,又绵软又暖和,好不舒服。不一会儿,王绪有就进入了梦乡。这一夜,陪睡在王绪有身边的是南呈村的郭磊成。

可就是这样的露天宾馆、牛粪床垫,可恶的美国鬼子也不让人享用。敌机又来扔炸弹了。一道亮光,一声轰响。王绪有被惊醒了,一个翻身就想站起来,跟同样翻身起床的郭磊成差点撞了头。黑天幕地的,大家卷起被子拔腿就跑。“那时候年轻啊,一个个生龙活虎的,一心想杀敌报国,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怕。拔腿就跑跟落荒而逃却不沾边儿。”

出了小山村,翻过眼前这座山丘,前面是一条河流。

天色欲曙。敌机不间断地来回轰炸。战友们急忙就地一坐,滑下山坡,冲进河床。就在王绪有即将爬上河对岸的一瞬间,一颗炸弹怪叫着落在河岸上爆炸了,爆炸点几乎就在王绪有的头顶。身旁边的一个战友倒在了血泊里。王绪有也感觉左肩像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划过他肩膀的自然是弹片,有疤痕为证。

后来有消息说,那位同志没牺牲,只是被毁了容。

饭桶儿当鞋穿,迷糊中掉队。归队后因为积极勇敢,很快就当上了代理班长

没明没夜地超强度急行军,且时刻处于战备状态,战士们连累带饿,浑身肌肉酸疼,骨头都像要散了架。

大概是入朝后的第四天傍晚吧,部队攀上一座山头,低头望去,山坡上长满了松树。或许接连下了几场雨雪的缘故吧,松树林里泥泞不堪。更让人心生畏惧的是,林中的许多松树被什么人砍伐掉了,留下的树桩能有半人多高,横七竖八的树枝树杈如刀似剑,锋利无比。现在,大家要做的,就是双脚朝前,屁股着地,顺着一根铁链滑至山坡底。滑行中,战士们强忍困乏,小心翼翼地躲避开横亘在前面的“路障”。有将米袋挡在胸前的,有把大铁锅垫在背后的,有双手紧握一根木棍儿以防不测的。王绪有的办法更绝,他干脆将两个饭桶穿在双脚上,两手抓住铁链往下滑。树桩一顶脚先知,不伤身,还能迷糊打盹。这法子省心安全,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眯瞪中,王绪有偏离了方向,等滑行到山脚睁眼一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没一个人,他掉队了!后来,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这才找见队伍。营地上,战友们都在打盹休息。王绪有却再也不敢迷糊了,他悄悄地将被子叠整齐,将行李也收拾得利利索索。

东边刚露出鱼肚白,部队首长就来到营地看望大家。巡视一周后,首长指着王绪有说:“看这位小同志被子叠得多整齐!”话毕,即命令战士们整队集合。“稍息,立正!”几个简单的口令,大家排好队。接下来,首长把王绪有等几个高个子拉出来,分配到机枪连。

王绪有所在的机枪班共五人,配备一挺九十多斤重的重机枪,十箱弹药,两支冲锋枪,还有步枪。班长是个四川人,佩戴一支手枪。当时,机枪连首要的任务是掩护部队行军,敌机来了就负责对空作战,机枪当高射炮用。机枪连人员少,家当多,因为怕战友们负重行军掉队,王绪有仗着自己人高马大、年轻力壮,是能拿多少就拿多少。肩扛枪身,手提底板,另一只手也不能闲着,时常六九还捎带着一箱弹药。

一路上,天上打,地上爬,雪地滚,山地钻,要多凶险有多凶险。这也罢了,更要命的是大冬天的,战士们脚上还穿着单鞋,有的战士实在忍受不住了,牙一咬,就把棉被割成若干块,分别包在头部、手脚上,浑身上下凡是感觉冷的地方都包裹起来。薄棉衣难御严寒,就把携带的单衣也穿在身上。

王绪有的情况要好点。年轻力壮,又是北方人。对他而言,最难受的是遇到紧急情况时,刚跑得浑身冒汗的身体突然爬在冰冷的地面上,那感觉,活像在打摆子。

不久后,王绪有所在机枪班的四川籍班长负伤了,首长就任命他当上了代班长。

驻守龙华里,绕过美军营地、岗哨抢运回坑道工程木料

就在王绪有他们昼夜兼程奔赴前线期间,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已于当年的11月25日胜利结束。到达“三八线”附近后,部队在平康郡一个叫龙华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就地构筑工事,严阵以待。

当时,机枪连的阵地在山头,主要任务是防空,掩护步兵进行坑道作业。步兵连呢,白天防空,夜晚进入坑道挖掘土石方。按照当时上级制定的标准,坑道土工作业完成后,一律要用原木予以加固。于是,以下故事就变得顺理成章。

这年12月某日晚饭后,部队首长从机枪连和两个步兵连中挑选出45名战士,组成一个特别分队,任务是:趁夜潜行,途经三个草地、一个沼泽地、两个土丘,绕过美军营地和岗哨,从一个河谷里抢运木材。天亮前必须完成任务,返回我方阵地。

当夜九点许,王绪有和战友们从我方前沿阵地出发,潜行三个小时后抵近美军营地。要抢运的木料就在距离美军营地不远处的河谷里。河岸上,美军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按时换岗,可谓戒备森严。“不过敌人没有发现我们的行踪,发现了也不怕,我们来了一个声东击西:那边我方战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鞭炮放在铁桶里点燃,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这边的战士们趁机一拥而上,用最快的速度扑向河谷,将木头抢运了出来。每人肩扛一根木头。天不亮,大概凌晨四点左右,就胜利完成任务,安全返回我方阵地。根据步测估计,龙华里距离美军营地大约有40华里……美国人是纸老虎,没有我们吃苦耐劳,他们是武器发达、先进,兵不行!”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王绪有和战友们在山头阵地上默哀了三分钟。

在此后的几个月间,王绪有所在的志愿军0136部队跟对面敌军可说是“小打小闹不断,大的战斗基本没有发生过。即使这样,牺牲也是巨大的,许多连队战斗、非战斗减员能有四分之三。”

期间,王绪有因作战勇敢,能吃苦肯钻研,不仅成长为一名闻名全团的重机枪手,还成了全团三个重机枪连的校枪员。

接受命令,秘密登上一列火车,胜利回国

入朝后的又一个冬天度过,一晃眼已是1953年的岁尾。一天傍晚,部队首长来到坑道看望作业官兵。大家纷纷将铁锹、镐等工具放置一旁,围坐在首长周围,把各班的情况向首长一一作了汇报。王绪有当时是这样汇报的:“报告首长,机枪班一挺机枪、一把手枪、两支冲锋枪以及步枪等其它战备品完好无损,只是弹药没了……报考完毕,请指示!”首长和蔼地望着大家说:“大家辛苦了,十几个月的军旅生涯,衣服破了,鞋只剩下帮了,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气神足了,现在就地休息待命!”

当日深夜,部队接到紧急命令,战士们秘密离开阵地,登上一列火车。火车上戒备森严,战士们荷枪实弹,枪口一律指向车窗。每节车厢里还都架起一挺重机枪,乌黑的枪口对准窗外……

几个小时后,火车靠停在一个小站。车窗外,鲜花锦簇,掌声四起,“欢迎志愿军胜利回国”的口号声响彻云霄。这时大家方才明白:原来此行的目的地竟然是辽宁海城——我们终于胜利回国了!(来源:上党全媒体 文/王灵娟 图/向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