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判攻关方向 重大科技难题“图谱”发布

在 “科技自立”的目标下,我国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国产航母、歼20、驱逐舰、天眼等取得巨大成绩,但科技创新还面临着 “最为艰难”的漫长征程。6月30日,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发布了2019年20个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技术和产业创新具有关键作用的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2019年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发布,将为我国在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战略提供支撑,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伟大 “中国梦”的强大助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评价说:“中国科协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发布,既和当下的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又有面向未来的战略意义。”

韩启德认为,从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正从“量的积累”向 “质的飞跃”转变、从 “点的突破”向 “系统能力提升”转变。“期待未来能见证这些问题和难题的突破。” 韩启德表示。

抓准科技创新突破口

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早就梦想要翱翔天空、漫游深海,但是还有很多未知等待人类不断探索。探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而科技创新的前提是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为研判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抓准科技创新突破口,前瞻谋划战略制高点提供依据,从而布局前沿科技领域。

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健康良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量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一方面是被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危机逼出来的;另一方面是被经济发展约束条件强化逼出来的。从国际形势看,我国科技创新外部环境正面临重大风险挑战;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在很多高科技领域存在受制于人的 “短板”和 “卡脖子”的地方。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认为, “卡脖子”问题有的是 “迫在眉睫”,有的是 “心腹之患”。

中国科协表示,我国要加强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导向作用。

中国科协发布的2019年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分别是:暗物质是种能探测到的基本粒子吗、对激光核聚变新途径的探索、单原子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机理、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材料电化学、情绪意识的产生根源、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废弃物资源生态安全利用技术集成、全智能化植物工厂关键技术难题、近地小天体调查及防御与开发问题、大地震机制及其物理预测方法、原创药物靶标发现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创新方法与技术、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生成机理、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可再生合成燃料、绿色超声速民机设计技术、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设计与评估技术、千米级深竖井全断面掘进技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和油气一体化勘探开发机理和关键工程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说:“中国科协评选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重大科技难题起到技术引领作用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我国毫不犹豫选择 “科技自立”,就是要把主动权、选择权、议价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指出:“中国科协征集发布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对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我国和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创新的重要机遇。”

“目前,要明晰国家科技发展所处的方位在哪里,通过这个问题要明晰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趋势在哪里。”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认为。

实际上,中国科协发布的2019年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在正确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抓准科技创新突破口、前瞻谋划战略制高点、布局前沿科技领域,呈上了一份反映科学家呼声的数据 “图谱”,可以说代表了我国科技领域真正的 “硬骨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周守为认为, “解决科学问题、解决技术难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哪些科学问题、哪些技术难题需要首先攻破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这个活动就是能够预先研判哪些是重点,能够起到技术引领作用,能把社会力量集中起来,为科技工作者劲往哪里使提出了方向。”

解决科技领域的 “硬骨头”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但科技创新是探索真理、造福人类的事业,伟大而又艰辛,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目前,当代传统科学技术及其基本理论开始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遇到或即将遇到的能源、原材料、环境、天灾、教育等领域中一系列重大难题,提供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一个小小的芯片到巨大的航母,这里面要解决很多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解决了这些 ‘硬骨头’,不仅能改变人类的生活,同时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会起到支撑和指导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杜善义表示。

当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切实解决 “基础研究不够厚实、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凸显”等问题,才能保障经济体系的系统安全。

未来,我国每一件 “大国重器”,每一项“超级工程”,都将建立在攻克一个个 “卡脖子”科技难题的基础上。

比如, “激光核聚变”是以高功率激光作为驱动器的惯性约束核聚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詹文龙表示, “激光核聚变”将有望解决困扰人类多年的能源问题,还可用于模拟核武器相关过程,可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保障国家安全。

比如,地震是一个力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地质问题,关系到力学、地质两个大学科结合和融合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满潮介绍,我国是多震的国家,地震的预报虽然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国家防震减灾、防震抗震工作还是一直在做,以把灾害减少到最轻的程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沈保根指出,中国科协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发布再一次证明,我国从 “向科学进军”到 “迎来创新的春天”,从 “占有一席之地”到 “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沈保根坚信:“我国的创新一定会走在世界的前列。”

  • 联系我们(新闻中心):010-68325610 010-67410611

  • 中国工业新闻网:010-67410655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