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的“戍卒”来探析古代的“义务兵”制度

我们都知道,边防战士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每时每刻都在保卫边疆,而且还有生命危险,现代尚且如此,古代自不必说。那么古代的“边防战士”是怎么组成的呢?他们的日常是什么?在今天的推送里,八卦君来带大家探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戍卒是徭役的一种,汉代徭役主要分为三种:更卒,正卒,戍卒所谓更卒,就是每年在本地郡县服役一月,从二十岁到二十二岁;所谓正卒,就是二十二岁以后男子在地方上当兵服役;所谓戍卒,就是二十三岁以后男子在边疆服兵役,以上三种徭役在年满五十六岁后方可豁免,然后戍卒是一年轮换一次。按照董仲舒记载是“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汉旧仪》记载:“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民年五十六岁老衰乃得免为民。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而《汉书.沟洫志》注引写到:“律说,戍边一年当罢,若有急,当留守六月。”当然了,服役虽然一年,但算上古代交通条件,如果你家离边塞有点距离,那么往返至少就要一年到两年时间。

居延汉简

那么这一年,刚好满二十二岁的一位青年男子,被本地官员派遣,和其他青壮年一起走向了通往边塞的道路。到了边塞之后你发现真的像是一个地狱,《居延汉简》记载此地“地热多沙冬大寒”实在不像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由于如此恶劣的天气环境常常有戍卒逃跑和死亡,这位新兵本来也想逃跑,但是他却听到已经在这里待了很久的前辈说,自己已经被戍边的机关登记,相关单位为自己制作了“身份证明”——。这个“符”上面记载了自己的身份,籍贯,爵位,姓名,年龄,身高,外貌特征和财产状况等等,一旦自己逃跑,屯戍机构就会按照“符”上的身份信息展开搜索,你的逃跑时间,逃跑人数都会被记录在案用于搜索,于是这个新兵怂了,觉得自己不如混完这一年,总比被抓回来惩罚好得多。

为了有效管理人数变动很快的戍卒,戍卒的上级领导即候官每隔一个月左右就需要编写一次“卒名籍”上报,对于生病的戍卒,管理屯戍的候官也需要详细记录,写明姓名,戍守场所,疾病类型,何时发病,能否痊愈等等。除此之外,候官还需要按期写戍卒的死亡报告,即“爰书”,“爰书”是一种严肃的法律证明文书,表示朝廷对于戍卒死亡的重视。

当然了,这些都是领导干的事,和我们这个小小的新兵蛋子没什么关系,此时候官开始说明我们需要做的事和任务。第一,就是“候望”,所谓候望,就是指站在边疆用眼睛看着远方,是否有匈奴的兔崽子过来,而我们自然不能到处候望,按照规定,我们需要站在一个名叫“虎落”或者是“天田”的地方候望。按照《汉书》记载:“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作虎落于塞要下,以沙布其表,旦视其迹,以知匈奴来人,一名天田。”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每天定时巡查虎落,并且保证日常的候望工作,就算想偷懒都没办法,因为我们的上级领导候官会定时检查,监督我们完成工作。

居延遗址

我们发现敌人之后还需要点燃烽燧,拉响边防警报,这也是戍卒职责之一,为了让我们这群新兵了解如何使用烽火台,候官转身丢给了我们一片竹简,只见卷首写到“塞上烽火品约”,这原来是一部关于烽火台各项规定的法律条文。候官要求我们熟读并背诵,我们一群乡野村夫哪里知晓什么识文断字啊,都不愿意背这什么条约。旁边的老兵笑道:“你们以为这是你们想不背就不背的?”他告诉我们,这个塞上烽火品约不仅要背,还要考,定期考核背诵一次,凡是考核不过关的,扣五算(相当于扣你考勤分五分),如果再次考核还不会,或者举烽火不按照规定的,不好意思,直接被罢免下狱。老兵的一席话使得我们不得不被迫开始进行“塞上烽火品约”的学习。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大错特错,随后候官扔给我们好几个竹简,分别是“日作簿”、“日迹簿”、“卒日作簿”、“省卒名籍”、“卒更日迹名”和“邮书刺”,直接把我们全部人都给整懵了。候官给我们解释道:“日作簿是你们用来记载自己每天干了些什么体力活的,日迹簿是用来记录你们每天巡逻以及天田候望的工作的,卒日作簿就是你们每个人,把自己劳动执勤天数按顺序写上去,省卒名籍不关你们的事,那是用来记录临时征调过来的戍卒名单的,至于卒更日迹名则是写的你们巡逻的轮换时间,邮书刺就是你们需要传递的文书,需要按时传递,不然重罚。”听着这一番解释,我们总算是勉强理解了这些个记录本的作用。

听候官说,我们除了证明身份的“符”,我们每天巡逻还需要有“日迹符”,而且我们还要干好多杂活,除了日常巡逻,维护天田,候望和烽燧,还要喂养牲畜,砍柴做饭,种田除沙,修缮城墙等等。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进行军事训练,当然了,这是不可或缺的职责,因为如果匈奴人过来,我们就是第一道防线,军事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对此我们也无话可说。按照我们大汉著名的丞相晁错的话,我们要是不训练,一百个人也打不过十个人,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吧。“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声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汉书.晁错传》)

这些就是我们的日常任务了,而说完这些注意事项之后,候官就带我们来到了我们的住处烽燧之中的“坞”,内坞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内外坞出入口,皆置门户,有卒主之。”而外出基本只能靠双脚走,除非有公务才能给你配一辆马车或者驴车。而边疆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初来此地水土不服,导致我们这批戍卒经常有人生病,什么头疼脑热,消化不良,伤害简直是日常,我们这批人病死了好几个,而病卒人数已经有五分之一了实在是太可怕了。“初作,其九人养,二人作长。今年卒多病,率日廿人病,定做六十人。”幸好我们皇帝陛下怜悯我们戍卒艰苦,给我们设置了医疗机构,让我们能够及时就诊,虽然效果不一定特别好,至少心理上还是有些安慰的,按《汉书》记载,皇帝陛下为我们“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为了保证戍卒的健康,我们平时待的烽燧里都备有药物,小病可以自己服药,如果病情严重就需要专业配备的“医官”来救治我们,这些官医负责在各个烽燧巡视,以便能够及时的救治我们。

西域都护府

在这一年的戎边生涯里,如果边防无警,地方无疫,能够按时完成每天枯燥的戍边生活,不要遇到什么大的意外,那么恭喜你,大概率你能够活着顺利的回到家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