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原型老兵:捡破烂寻找部队48年,死后与牺牲战友同葬

作者:魏士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如今的军事大片越来越多,出现一些影响力和口碑颇好的作品,《集结号》算是其中一部。

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是有一定的真实历史原型的。影片主人公谷子地的原型之一叫作常孟兰,1999年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就播出了介绍其英雄事迹的纪录片,不知是否是这部纪录片启发了《集结号》的编剧。

常孟兰1944年参加八路军,在解放战争中担任晋察冀军区4纵10旅30团3营8连2排的排长,1948年11月19日随部队向关外转移。走到北京延庆地区时候,遭到蒋军“暂三军”的阻截攻击。

为掩护部队突围转移,部队将殿后掩护任务交给了8连,8连连长又把任务交给常孟兰和7名战士。常孟兰问连长自己什么时候可以撤,连长告诉他们:8连会一直在他们身后做第二梯队,只要大部队成功转移出去,他就会命令司号员吹号,常孟兰和战士们毫不犹豫就接受了任务。

常孟兰他们潜伏在阵地上,为了能够听到号声,常孟兰从7人中特意挑选了一个听力好的小战士,专门负责留意号声什么时候吹响。

战斗打响了,敌军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都被常孟兰带领的小分队击退,可是他们始终没有听到号声。常孟兰还一度以为,是敌军猛烈的炮火将他的耳膜都震破的缘故,可是问了所有人,都没有人听到号声。按照原来的约定,他们坚持到天黑就会撤下来,可是一直没有号声。难道是连长忘了?或者自己这几个人成了保车而不得不舍弃的“卒”?

常孟兰和战士们的心情很沉重,但他们依然坚持着服从命令这一天职,无怨无恨地原地坚守。

子弹打完了,敌人冲上了阵地,常孟兰和战友被冲散,只剩下常孟兰一个人冲出来,由于敌人怕乱开枪伤到自己人,常孟兰就幸运地趁着夜幕的掩护,从敌人群里突围出去。

从此,常孟兰失去了部队。他一直寻找部队,却没有音讯,也无人知道这个番号。常孟兰感觉自己好像成了一个弃儿。新中国成立后,常孟兰不甘心,一路找到北京,打听部队的去向和近况。

可是,到北京寻找失散部队的人员挺多,甚至还有几十年前长征途中失散的老红军,相关部门感到非常棘手。毕竟在那个年代,通讯手段落后,信息也闭塞。在战争时期,部队编制变动又非常频繁,即使是本部队的下级官兵,都未必有详细的档案,全凭上下级相互指认。遑论统领全国几百万军队的大机关,怎么可能像今天一样,在电脑上查一查就能搞清情况?

因而常孟兰寻找老部队的工作,异常艰难,进展迟缓。好在常孟兰的老兵身份得到确认,最后北京给的答复是:你所属的部队可能出国抗美援朝了,你回去等候进一步通知吧。可是,常孟兰从此再也没有接到任何通知。

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谷子地一样,常孟兰不甘心自己和战友的浴血奋战被遗忘,在此后的岁月里,寻找老部队成了他最大的心愿。他知道,部队最后的去向是向关外转移,所以经常一个人去东北地区寻找。没有盘缠,他就一路靠捡破烂攒钱,继续前行,不断打听,但由于年代越来越久远,常孟兰找到信息支离破碎,很难找到确切的信息。

常孟兰仍然坚持,要为自己和战友们找一个说法。1996年,他苦苦寻找了48个年头,终于他打听到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所属部队的军史馆里,有他的名字!而且还有他们7名指战员的英雄事迹的介绍,甚至还有7人的珍贵照片!

常孟兰终于找到了老部队,也知道了后来部队的情况。连长和团长,以及突围出去的战友们,时隔50年后虽然见了面,不过他见到的是烈士陵园里的一块块墓碑!


连长在之后的战斗已经牺牲,团长和战友们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没有人知道他们当时是否吹过军号,常孟兰也无意再去追究这个谜。

他的老部队想为这个生活拮据的老兵做点什么,为他申请津贴,常孟兰却拒绝了。部队想把他安排到部队做点工作,他也不去。

常孟兰说,我就想找到自己的家,看一看,知道自己没有被忘掉,就知足了。

2005年,常孟兰老人去世,他被安葬在团长、连长以及老部队的战友们长眠的烈士陵园,部队安排了一个特殊的安葬仪式,为这些重新团聚的老战士们吹起高亢的军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