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海军的太平洋战略1905-1945

引子

1905年5月,对马海战落下帷幕,日本联合舰队一举全歼俄国第2太平洋舰队,取得日俄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从此,俄国海军在远东一蹶不振,不再成为日本海军有力的敌手。而就在日俄战争结束之时,一直以支持日本面目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的美国突然翻脸。美国担心日本获胜后威胁到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的利益,因此采取了许多手段限制日本,并使日本丧失了获得俄国战争赔款的机会。这一切,引起日本强烈的不满,被胜利刺激的强烈扩张欲望使得日本选择了美国作为其在太平洋上的最重要假想敌……

理论初立

从日俄战争结束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在整体实力上一直比日本海军强大,因此日本海军制订并坚持一种被称为“渐减”的作战战略,并以此战略指导制订作战方案。所谓渐减,就是逐步消耗敌人实力的意思。这套战略不是某一个特殊人物在某一天所提出和创立的,而是许多人在很长的时期内完善的。其中最初把这套战略理论体系化、制度化的是佐藤铁太郎和秋山真之。

秋山真之

大家也许对秋山真之并不陌生,他就是日俄战争时期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的参谋。在对马海战时,以一封“今天天气晴朗,海浪很高”而出名。那佐藤铁太郎又是何许人呢?其实,这位佐藤应该可以称为日本海军战略之父。他早在1902年便根据其对战史的研究写成了《帝国国防论》。1907年,担任海军大学教官的他又根据日俄战争的经验,补充修改了《帝国国防论》并再版,称为《帝国国防史论》。这是日本海军史上重要的两部著作,是日本日俄战争之后一切战略理论的根基。佐藤的理论深受著名海军战略家、思想家马汉的影响。他在《帝国国防史论》中明确提出,日本应该以英国为榜样,将海军战略作为一线国防。他进一步以马汉的海外扩张论为基础,阐述道“(当今时代)是世界性发展的重要关头,而世界性发展有待于海洋发展,世界发展的前途在海洋上”。由此,他认为日本应该积极向海洋扩张。那么扩张所面临的敌人是谁呢?佐藤认为“其国交不论远近,凡相关国家都可视为假想敌,而其中实力最强者,应是我们的对应目标。” 据此,佐藤将太平洋地区最强的美国定为当时日本的假想敌。那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假想敌呢?佐藤提出了三个基础:对美七成军力论、渐减迎击论和舰队决战论。

佐藤铁太郎

对美七成军力论是佐藤和秋山两人经过合作研究而得出的,这是渐减战略的前提,也是对海军军备建设的指导。马汉理论认为“一国军备的标准,不应只是能够应付偶然发生的危险,而是能够应付最可怕的危险”。“因此,其标准是能预测到的与最强的假想敌国的军力相对的本国能集结的兵力”。因此,日本的海军军备一定得对照美国海军全体实力来规划(当时巴拿马运河正在建设,佐藤和秋山考虑了这一因素)。对此,他们两人提出了一个公式:从战略角度而言,进攻的一方需要保持对防御一方50%以上的优势,即进攻方:防御方为1.5:1,反之就是说防御方只要能达到其70%力量就可以达到防御要求了。在佐藤的定义中日本海军舰队是战略防御舰队,是“专守防御”的舰队(专守防御是一种战术学概念,指对某一区域进行的防御,类似于篮球里的联防),也就是说日本海军的军备要保持美国海军军备水平的70%。

渐减迎击论则是渐减战略的手段,是作战战术的指导。其核心思想是,因为美国舰队过于强大,因此应当选择后发制人的策略。即将决战的时机推迟,雪藏主力,而在之前尽力以辅助兵力和其他手段消耗美国舰队,到日本海军能接受的程度时,再进行决战。

而所谓舰队决战论,就是通过一场敌我双方主力舰队的决定性交战来决定战争胜负的设想。这是渐减战略的目的。它有两个渊源。其理论渊源来自马汉对佐藤乃至整个日本海军的影响。马汉在其名著《海权论》中大力倡导战时军队的目的是击溃敌舰队,掌握制海权。而经验渊源是日本海军在甲午海战尤其是后来的对马海战中的决定性胜利。

在这三个基础之上,秋山又将舰队战斗的编制、机动、火力运用标准化。根据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个编队司令同时指挥8艘战列舰为上限分析,他提出了新的舰队编制案:2个战列舰战队,每个战队8艘战列舰;2个一等巡洋舰战队,每个战队8艘一等巡洋舰;2个二等巡洋舰战队,每个战队8艘二等巡洋舰;3个水雷战队,每个战队12艘驱逐舰。这个秋山式编制案是八八舰队的编制雏形,并直接影响到后来日本联合舰队的编制设定,在日本海军眼中,后来的编制多被视为该案的直系子孙。

国防方针的确定和初次修订

1907年可谓不平静的一年,当年日本国防计划也被确定。该计划由三部分组成:名为“帝国国防方针”的战略大纲;名为“国防军力需求”的军备建设案;名为“帝国军队用兵纲领”的作战计划。

其“帝国国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以日英同盟为核心,采用直接手段保护大陆利益,陆军作战为国防优先课题。海上作战则为保卫本土以及保卫本土与大陆之间的交通线。假想敌的顺序为:俄国、美国、德国、法国。

其“国防军力需求”则提出建造8艘战列舰、8艘装甲巡洋舰的目标,这是八八舰队的概念第一次亮相。

其“帝国军队用兵纲领”提出,针对美国、德国、法国的作战是海上作战,主要任务是“歼灭敌海上力量”。其中,针对美国,由于国力之间绝对的差距,因此日本不可能前去进攻夏威夷乃至美国本土。而且,日本人清醒地看到,英国与美国是同一民族同一语言的,英国对于日本的进攻能采取多大的配合,是难以信任的,因此最后攻势防御的迎击作战就成为确定的选择。

就在日本积极制订以对美为核心的海上战略之时,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发生了。ffice:smarttags" />1907年12月16日,美国海军大白舰队自汉普顿锚地起航,环游世界,显示美国海上力量,尤其是对极富扩张野心的日本进行威慑。次年10月18日,大白舰队抵达日本横滨。无疑,这支由16艘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对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虽然,这种冲击还没有到过去定远、镇远访日,连日本小孩都开始玩打定远、镇远游戏的地步,但是其潜在的能量不可小视。早在美国舰队还在美国之时,日本就动员当地日侨予以关注。并且,1908年3月,日本驻美大使高平小五郎还主动邀请大白舰队访日。结果,大白舰队的访问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一场看似狂欢的一周庆祝活动之后,日美之间因1906年旧金山种族隔离事件引发的日美关系紧张暂时缓和了。

缓和只是表面现象,就在大白舰队前脚刚离开日本,日本海军即进行了一场针对大白舰队那样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演习。演习由当时的联合舰队司令伊集院五郎大将指挥,其主要内容是:当美军舰队大举来袭并控制奄美大岛附近制海权,准备进攻日本本土之时,日本海军舰队在九州岛东南方水域集结,实施舰队决战。决战前,由轻型舰艇和潜水艇反复袭击美国舰队,以期望达到逐渐消耗的效果。在这次演习中,日本海军首度进行了水雷战队编组的尝试。该战队就是渐减作战重要一环——初期消耗美国舰队的轻型舰艇部队,由驱逐舰组成的缩写为DF,由水雷艇组成的缩写为TF。此外,新型的香取级战列舰、筑波级装甲巡洋舰都参加了演习。演习中,伊集院司令亲自指挥了战列舰编队,证实了秋山真之的8艘指挥限制论。

现在,渐减作战的战略构想完全确定下来,成为日本海军太平洋作战的指导思想。然而在九州东南方进行决战毕竟离本土太近,缺乏纵深,随着日本海军实力的扩充,进一步提出在开战时先发制人的攻击策略,设想进攻菲律宾的美国基地,决战地点也进行了延伸。

不过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其方针也不断根据局势的变化进行调整。1909年,德国第一艘无畏舰“拿骚”号建成服役,于是英德海军之间围绕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凿完成,美国大西洋舰队可以从容地调动至太平洋。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假想敌的威胁促使日本海军要加速实现八八舰队,提出了八八八舰队的建设构想,准备以足够的实力应付主要与美国之间的对抗。

一战爆发后,诸列强无力顾及远东,在远东的力量也遭到削弱和排斥,而中日关系又因为《二十一条》跌至冰点,因此日本对其国防方针进行了第一次全面修订,假想敌为俄、美、中。但是不久,俄国爆发革命,日本最大的假想敌俄罗斯帝国土崩瓦解。同时,日本对太平洋德占岛屿和中国青岛的的积极夺取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关注,美日之间紧张关系加剧,日本于是将海军军备提升到陆军军备建设之上,全力开始进行渐减作战的准备。

除了军备,最关键的就是作战计划的修订和明确。日本海军以1907年的“帝国军队用兵纲领”为基础,制订了各个年度的年度作战计划。其核心为:对美迎击作战。要求海陆军在日美一旦开战时,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菲律宾的吕宋岛,使美军前进基地体系瓦解。随后,舰队在奄美大岛泊地集结,将侦察线推进至小笠原群岛附近,主力随时准备出击。在侦察力量证实救援菲律宾的美国舰队逼近小笠原群岛之后,主力出动迎击。决战战场定在日本近海或者菲律宾近海。此外,一战结束后,日本夺取了许多德占太平洋岛屿,防线进一步外扩,因此美国的关岛也成为开战时夺取的目标。

作战构想的流变

一战后的日本,与美国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但是双方的军备竞赛也日趋激烈。一时之间,日美爆发战争的预测甚嚣尘上。1921年,为了缓和局势,美国提出在华盛顿召开会议,邀请各列强参加,商讨削减海军军备和远东地区事宜。次年,五大海军强国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华盛顿海军限制军备条约》,规定了英、美、日之间战列舰比例为10:10:6。同时,会议还促使了英日同盟的解散。这两件事情对日本国防方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由于英日同盟的解散,集团式的安全保障丧失,日本需要独立面对假想敌的挑战,安全的渴望促成其对军备和扩张的更大的渴望。其次,在这两件事情上,都有美国操纵局面和限制日本的影子,引起日本军方强硬派和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因此本来作为缓和矛盾的会议却种下了战争的种子。面对美国压制日本的举动以及苏联内战未休的局面,1923年,日本第二次修改了其国防方针——假想敌变成了美、苏、中。

前面提到,日本对美作战战略的三大基础之一便是“对美七成军力”论。现在《华盛顿条约》将日本战列舰吨位限制在美国战列舰吨位的6成,那自然是不符合日本的战略设想的。当然,日本海军界在华盛顿会议上进行了争取,但是由于电报被美方破译,底牌被美方探知,一切努力归于失败。另外,日本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也是促使日本温和派代表选择6成的原因。但是,以海军大学校长加藤宽治中将为核心的海军强硬派对此极度不满。虽然不满,但是作为研究对美作战为中心任务的海军大学以及军令部作战部还是提出了修改的作战构想。构想的核心是:开战时,舰队将首先进攻远东的美国海军亚洲分舰队,夺取吕宋岛和关岛。当美军增援舰队前来攻击时,在其航行途中将其逐渐消耗,使之减少到日本主力舰队可以接受的程度,然后主力舰队出击,进行舰队决战。至此,该作战方案正式被命名为“渐减迎击作战”。

根据日本海军的预测,在实际作战时,美军可能采取的进攻方向有2个。一个是从夏威夷出发,控制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然后北上占领小笠原群岛,直接进攻日本本土。另一个是从夏威夷出发,控制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然后西进收复菲律宾和关岛。日本海军暂时无法断定哪个可能性更大。因此,当作战进入第二阶段等待美军主力赶来时,日本海军将同时在本土和小笠原群岛东方水域、小笠原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西方水域各展开一条侦察警戒线。同时,一队远洋潜水艇将被派往夏威夷方向,侦察美军主力舰队的动向。

当日本海军发现了美军主力踪迹之后,将进行两阶段的渐减作战。这一阶段作战的主力是《华盛顿条约》未予以限制的对象,如: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等等。第一阶段,部署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潜水艇部队将首先反复攻击美军舰队。第二阶段,部署于小笠原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西方水域的巡洋舰部队和水雷战队将对敌实施夜间攻击。以上两阶段的作战,将美国主力舰队削弱30%以上。这时,日本主力舰队出击,在菲律宾近海或本土近海进行舰队决战。为了达成整个作战目的,日本海军将划分成3个舰队:第1舰队为主力舰队,进行决战;第2舰队为迎击战实施部队,执行在小笠原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西方水域进行的夜战任务;第3舰队为菲律宾进攻及防卫部队。

然而这个计划刚出台不久,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由于法国对辅助军舰不加限制表示强烈不满,以及各国在辅助军舰之间形成新的军备竞赛,各海军列强不得不再次坐下来谈判。在经历了1927年日内瓦会议失败之后,终于在1930年达成了《伦敦海军军备限制条约》。该条约使得日本在辅助军舰的比例上比主力舰的比例有所提高,达到了69.75%(对美国比例)和67.9%。尽管从字面上看,与七成相去不远,但是对于会议之前死守七成比例的日本海军强硬派来说还是难以容忍。加上会议未开,辅助军舰要受限制这一信息对日本海军界的思想上的冲击,使得日本海军迫切寻求其他方法来改变被动局面。首先是强调单舰战斗力的提高;其次是对夜战与潜水艇战术的改良;最后是加强精神力量作为克敌的法宝。一时之间,大型远洋潜水艇和重鱼雷装备的军舰成为宠儿。尤其是加藤宽治大将出任联合舰队司令之后,实行“”的训练和最接近真实战争状态的训练,虽然连续出严重的事故也不放松。

除此以外,随着海军实力的增长,计划本身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1936年度作战计划中,除了原有的3支舰队之外还设立了第4舰队(战时编成,平时不保留)。该舰队负责进攻关岛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海军还提出在小笠原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设置前进基地,但是其进度却十分缓慢。

颠峰之作

1937年1月1日,《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失效,而日本也不再参与续约事宜。此时,日本因为日中问题而在国际上处于孤立位置,英国也被列入假想敌。不过,日本海军依旧以美国为最大假想敌,战略目标为控制西太平洋,国防所需兵力为12艘战列舰、10艘航母、28艘巡洋舰、6个水雷战队(6艘旗舰,96艘驱逐舰)、7个潜水战队(7艘旗舰,70艘潜水艇)。

如何运用这些兵力来达成目的呢?日本海军在维持渐减迎击作战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对作战结构和兵力使用作了重大调整。调整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新型远洋潜水艇的量产,使得潜水艇部队的攻击范围延伸到美国西海岸和珍珠港之间;鱼雷攻击手段多样化(包括特种潜艇的开发、氧气鱼雷的装备等);航空部队的大规模应用(包括远程的飞行大艇、航母力量的扩充和集中使用、陆基和舰基鱼雷轰炸机的扩编等等)。调整之后,其作战构想成为一个由九个阶段组成的大型作战计划,因此后来有人称之为九段作战。这是渐减迎击作战的最终形式。

按照日本海军的设想,开战之初,仍然与第二次修订时的计划一样,日本海军迅速进攻菲律宾和关岛,得手后转入战略防御态势。此时,日本远洋潜水艇部署到美国西海岸和珍珠港之间以及珍珠港和马绍尔群岛之间。舰队主力和新的航母机动部队编组做好出击的准备。马绍尔群岛周边的机场上的陆基鱼雷轰炸机也将待命。接下的战斗将被分成九个阶段,分别如下:

第一阶段,当美国舰队离开西海岸向珍珠港推进途中,日本海军的远洋潜艇实施第一轮侦察和攻击,消耗美军舰队。

第二阶段,当美军主力舰队进驻珍珠港后,日本远洋潜艇保持对其的侦察,以确定其动向。当美军舰队再次出航,出击马绍尔群岛时,日本潜艇实施第二轮攻击,再次消耗美军舰队。同时,已经在本土集结待命的日本海军主力舰队在确认美主力舰队已经出击的情况下,在72小时之内向前进根据地移动。

第三阶段,当美军舰队开始进攻马绍尔群岛一部之时,航程相对较短的海大型潜艇在此实施进攻,消耗美军舰队。

第四阶段,新组成的机动航空部队(计划由2-4艘翔鹤级航空母舰,2-4艘超级战列舰组成)对占据马绍尔群岛一部的美军舰队实施航空打击,重点打击敌航空母舰部队。

第五阶段,当占据马绍尔群岛一部的美军再次扩张战果时,海大型潜艇实施第二次攻击,消耗美军舰队。

第六阶段,马绍尔群岛基地的航空兵及其他基地航空兵共同对美军舰队实施打击,这是最后一次外围打击。以后,将进入决战阶段。

第七阶段,当美军基本占领马绍尔群岛开始继续前进时,日本舰队在某一海域准备与之决战。在决战前夜,由金刚级或金刚替代舰率领的夜战部队投入作战。该部以氧气鱼雷和夜间鱼雷突击为主要手段,对美军主力舰队进行最大可能的削弱(具体参见本刊第546期《》)。

第八阶段,当夜战结束,黎明来临之时,潜水艇部队(包括特种作战潜艇)在先,机动航空部队在后,发起突然袭击,进一步消耗美军舰队。

第九阶段,这是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决定胜负的最后时分。此阶段,从前进根据地出发的日本主力舰队(包括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航空母舰),开始与美国舰队剩余力量开始决死战斗。而根据日本海军的计划,在正常情况下到此阶段,美军主力舰队已经被削弱到原有实力的70%以下,应该不是以逸待劳的日本主力舰队的对手。

为了能有效指挥和参加决战,日本海军将前进根据地由奄美大岛改到了特鲁克群岛。潜艇也学习“狼群”战术和装备氧气鱼雷。此外,在1939年度计划中,还成立了第5、第6舰队。其中第5舰队负责对付英国的婆罗洲和马来半岛;第6舰队是独立的潜艇部队,负责统一指挥高性能的舰队潜艇,并集中使用。

渐减迎击作战的崩溃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山本五十六选择了并非防御性消耗,而是主动出击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术。由于他的巨大成功,日本舰队在起初并没有机会去实施渐减迎击作战的构想。不过,我们从最初的战斗中,依然可以看到许多渐减作战的影子,如偷袭珍珠港使用远洋潜艇拖带特种潜艇实施攻击;如先突然攻占关岛、菲律宾;主力舰队本土待机等等。但是,这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渐减作战模式。

珍珠港事件

中途岛海战

到了1942年,日本海军终于有了一次实践的机会——中途岛海战。我们可以从黑岛的计划中发现,这是一个渐减迎击作战的修改简化版本,以适应日本海军占据优势地位时的局面。这些关键的类似点包括:远洋潜水艇的侦察线(只是为了吸引美国舰队出现,才没有下令潜艇主动攻击)、南云机动部队的战术任务(清扫中途岛和附近美军部队,最后和主力汇合共同消灭美军主力)、特种作战舰只的加入(重雷装的第9战队和携带甲标的的“千代田”号)。这是将一个九段作战简化成为三段作战,将战略防御消耗变成主动吸引弱势敌人出动,进行主动出击作战的例子。但是,由于这场海战的彻底失败,使得这种实践蒙上了阴影。不过接下来就不止是阴影了,随着海上作战模式的变化和局势的转变,日本无力也无法再进行类似的作战。在美军进攻马绍尔群岛时,日本潜艇群仅取得击沉1艘护航航母的战绩,自身损失惨重。而机动部队根本无力投入战斗,在本土休养。其后,主力舰队为躲避空袭,被酶军机动舰队撵得不断更换基地,更别提什么决战了。到了马里亚纳海战,日本舰队在航空作战失败后就退出了战斗。而莱特湾战役,日暮西山的日本舰队更是沦落到自杀攻击,以重创敌登陆舰队来挽救局势的地步。日本海军精心策划的渐减迎击战略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亡了,崩溃了。

总结

从1907年起,尤其是《华盛顿条约》之后,日本海军象捞到了救命稻草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渐减作战构想的建立和完善上。以渐减战略指导下的渐减作战模式成为日本海军的唯一法宝,军备建设和战术训练完全象精密机械一样丝毫不差。但是,日本海军如此的努力和用心并没有换来良好的结果,反而开战不久,这种战略即以破产告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该战略自身存在严重的问题:

首先,渐减战略是一种陈旧腐朽的战争战略。这是其破产的根本所在。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渐减战略的最终目的是以一场舰队间的决战来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然而这样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战争已经成为一种总体国力的较量,只有具备平衡实力和强大动员能力的国家才能取得胜利。其二,渐减战略指导下的渐减迎击作战完全是旧经验的简单积累,是日俄战争的翻版。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早期的作战计划还是后来的九段式作战,乃至于中途岛作战,其中的菲律宾、关岛和中途岛就是日俄战争时期的旅顺;美国的亚洲分舰队和中途岛附近假想的小股部队就是俄国的太平洋舰队;从大西洋赶来的美国主力舰队和TF16、17编队就是俄国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只是在武器和部队使用上有所调整和改进,但在战术思想上没有根本的变化。尤其我们注意到,因为科技和战术的发展,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机动部队开始有效运用,打破了海战战场的空间限制,使得渐减迎击作战原来依托的海上纵深不复存在,这种作战模式便破产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1944年初,美军航母机动部队追着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撵,迫使其连续更换基地里看出来。

其次,渐减战略本身的条件设定存在严重的问题。按照日本海军的想定,美军是在对日本的进攻中不断被削弱,然后在决战战场被击败的。这只是纸上谈兵的一相情愿。在实战中,符合人类正常智商和思维水平的战争指挥机构和战地指挥官不会让己方被削弱的舰队去和对手的主力进行一场必败的决战。

最后,渐减战略的立足点是日本海军是战略防御,而非战略进攻,其作战指导是如何迎战美国优势舰队的进攻。因此当珍珠港陷入一片烟火之中时,这种战略便成了一纸空谈。一个失去了对手又无法应对新局面的战略,必将被淘汰。

此外,当我们今天具体审视渐减战略和该战略指导下的渐减迎击作战构想之时,发现其对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和最终胜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渐减战略指导下,日本海军在军备和战术上完全片面的发展,成为一支畸形的舰队。它们单纯具备强大的正面战斗力和只注重对敌方舰队的攻击,自身不仅却得不到有效的资源和后勤保障,也无法对敌人的资源和后勤保障形成有效的威胁。因此日军舰队总在舰队交战中总能取得一些战术胜利,但是却在不断的无法再生的消耗战和岛屿争夺战中磨尽了刀锋。一个建立在渐减战略之上的舰队居然成为一支被被渐减的舰队,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而且畸形的舰队和战术根本无法适应新战争的需要和应付新局面。日本舰队好比拿着全套屠宰器具去参加屠宰比赛的屠户,在他进入场地之后却发现面对的是一场医疗手术比拼,其结果可想而知。在珍珠港之后,柱岛舰队长期无所事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几乎可以这么说,正是这种病态的战略导致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败局。

当然,佐藤作为受时代限制的军人,其最初的战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无可厚非,但是日本海军缺乏有远见的战略家,甚至连佐藤坚持的“专守防御”都要抛弃,进行积极地扩张,这就错得离谱了。最终在太平洋战争中几乎“亡国”,也在情理之中。在此,笔者不得不就一个国家的战略罗嗦几句。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完善正确的军事战略对于一个国家、一场战争的重要性。《孙子兵法》说“夫庙算多者,胜算多矣;庙算少者,胜算少矣。”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军事战略的制订者实在是责任重大,在确定战略时,需慎之又慎。日本海军渐减战略的破产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