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忆泸南,给你讲述抗战时期,泸州泸南中学往事

按语:本文参考来源泸州文史资料

真实的泸南中学的创建,充满了艰难和危险,这所抗战时期在泸州分水岭常乐寺建设的中学,虽然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据说还有一些残存的遗迹,也已经被荒草淹没,但是作为泸州人我们都应该好好了解一下关于它诞生的经过,这里不仅有战争年代的革命事业,还是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女士的母校。就让江阳沽酒客和你一道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书籍,来追忆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在说这个事情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泸州人刘国瑞先生和他的夫人袁彬。刘国瑞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一二·九运动时任中共北平辅仁大学支部书记,1936年任北平市委组织部长助理,1944年受中共南方局委派创办泸南中学。建国后任泸州军管会文教接管处处长、泸州专署文教局长等职,后调四川省林业厅工作。1996年病逝,享年87岁。

夫人袁彬(又名袁行勋)也是1936年在北平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解放后曾任原成都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工会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来往于川、滇、黔边区进行革命活动的同志,由于没有一个安全的落脚点和一定的职业作掩护,处境十分危险,常要求刘国瑞先生帮助他们找工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泸县(民国时期泸州称泸县)地下县委遭到破坏,大批地下党员被杀害。川南地区地下党活动陷入停止状态。这一特殊时期外有日寇侵略,内有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整个四川百业凋敝,没有一定的人际关系要找个工作谈何容易。

刘国瑞经过冥思苦想,想到如果自己办一个学校,不就可以安排和掩护更多的同志工作吗?他把这个意见告诉了中共南方局和他的联系人欧汝钦(欧志仁,曾任泸县县委书记)同志,当即受到了欧汝钦的赞许和支持。欧汝钦说:“这太好了,不仅有掩护我们安全工作的机构,而且还可以扩大党的组织。”

欧汝钦表示要向南方局请示。不久,欧汝钦同志返回泸县,向刘国瑞和袁彬同志传达了中共南方局同意他们办学校的指示。南方局组织部长于江震同志说:“偌大一个川南地区,今天始有我们的落脚地,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一定要认真办好,妥为保护。”

但不幸的是,办校的筹备工作刚刚开始,欧汝钦同志于1943年7月6日在城区某旅馆住宿时,被敌特逮捕,于10月14日遭敌人杀害。由于欧汝钦是从刘国瑞这里走出后才出事的,所以,一时间,不但使刘国瑞同志失去了党组织对他的联系,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南方局对刘国瑞也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后来南方局责令川东特委,指派川南工委副书记余南光同志来泸县考察,得悉欧汝钦的出事与刘国瑞无关,才解除了对刘国瑞的怀疑。余南光也积极支持刘国瑞办学校,并在该校担任了数年教学工作。

为了使刘国瑞同志能更隐蔽地集中精力办好泸南中学,使之成为掩护我党地下工作的据点,南方局不让刘与泸县党组织发生横向的联系,也不参与泸县地下党组织的社会活动,他的组织关系,由南方局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周总理的秘书蒋南翔同志直接领导。

由于办校的目的明确,又受到了南方局的支持,刘国瑞和袁彬为办校进行了积极的筹备,校址选定在分水岭肖家祠。

在泸州南部的分水岭古镇,从汉唐就有人行走的夜郎古道边的庙宇,名曰“常乐寺”。江阳沽酒客查询了一些史料,还是无法得知庙宇的建造年代。唯一让当地一些村民还记得的是泸南中学的旧址。

快八十多年过去了,常乐寺已经成为一座废弃的庙宇。天井里的荒草已经有1人多高,淹没了当年的琅琅书声,还有煤油灯下秘密商议地下党活动的身影。

从泸州城区驱车向南,10多公里就到了江阳区分水岭镇。这是一个以生产全手工制作的桐油纸伞出名的小镇,也曾经是夜郎古道上的一个小驿站。分水岭镇在向南几公里,远远地看见丘陵间有一座气势不凡的建筑,尽管白色的墙泥已经脱落殆尽,但恢弘的山门依然高高地矗立在茂盛的荒草中。那就是常乐寺。

其实,泸南中学最初创办地并不在常乐寺,而是距此不远处的肖氏祠堂。没多久,即迁至常乐寺。1946年夏天,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学校迁至泸州城区长江南岸茜草坝。约一年,即1947年夏天,又迁至忠山后面的三官祠,至今旧址仅存常乐寺。

常乐寺旧址,也成为了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打开文学之门的启蒙之地。1945年,袁彬的堂妹袁行恕,带上女儿琼瑶来泸县投奔堂姐。幼年的琼瑶在泸南中学度过了一年多的美好时光。“在我印象中,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它是由一座大庙改建为学校的。教室就是庙宇中的大殿,所以每间教室里都有菩萨。我们在泸南中学定居下来,真像到了天堂。”后来琼瑶在她的文章里这样回忆了这段记忆犹新的往事。

据泸南中学2004年60周年校庆史志记载:刘国瑞接受委派回乡办学后,在弟弟刘国贽的支持下,将家里的田产大部变卖用于办学。为了使学校获得更好的掩护,刘国瑞通过夫人袁彬的姨父、民主党派知名人士沈钧儒,成功邀请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担任泸南中学的名誉董事长,并为学校题写校牌。从开办起至新中国成立,在学校以教书掩护身份的地下党员达16人之多。

关于刘国瑞先生当年的举动,泸州有的乡绅不解地说:“100石谷子可以当个县长,300石谷子可以买个专员,你花这么大的代价办个学校,划得来吗?”但他们哪里知道刘国瑞和袁彬办校的真正目的和博大胸怀!他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兄弟们献出如此巨大的资产,都是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有关行政手续也还办得比较顺当,办校的申请文书送到四川省政府以后,受到了伪教育厅秘书长唐士方(其弟唐士权是刘国瑞辅仁大学同学)的关照,一个多月就批下来了。省、县各种报批手续获准,各项筹办工作完备以后,刘国瑞于1944年上半年,在泸县城里请了一次宴会,招待社会各界知名人士100多人,县长李劲夫,教育科长张凤飞(均系刘的川大同学),无党派知名人士颜心斋(后来也担任过泸南的董事长)等均已赴宴。1944年秋,这所私立初级中学就在泸县南岸分水岭乡的肖氏宗祠开办起来,起初名为“正谊中学”,不久改名为“泸南中学”。

担负着光荣历史使命的泸南中学,就这样在分水岭建立起来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由此徐徐展开。

关于这所学校开办不久,还有一个小插曲,值得给大家说一下。学校开办起来以后,刘国瑞的叔父和他发生了一场纠纷。原来刘的叔父同意拿出部份财产支持办校,是认为办学校可以赚钱,当他看到学校办起来后,不但无钱可赚,而且把这么多财产都贴进去了,很不满意,于是向法院进行起诉,控告泸南中学侵占了他的财产。袁彬出面和他打官司,后经地方法院验证,判定这批办校财产原来是他签字同意了的,不属侵占行为。叔父败诉以后,在盛怒之下和刘国瑞、袁彬发生争吵,最终和刘国瑞分了家。这给办校初期的经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那个年代,信仰是非常宝贵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能走向革命的道路,就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仰,他们大公无私,甚至把生死置之度外,就是希望能改变当时中国陈旧腐朽,人民没有地位,国家没有尊严,民族没有希望的样子。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可能看到今天祖国繁荣昌盛的好时光,但是他们无怨无悔,一腔碧血照丹心,也正是有了这个信仰和坚持,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今天去到分水“常乐寺”,或许还能看到那残存的大门上,还有泸南两个大字,其他早已经斑驳不堪,又或者杂草丛生,根本不知道在这里一片荒芜中,曾经有革命的星火在燎原。慢慢地后来人可能不再知道这些过往,也没有人再来凭吊和纪念这些人格伟大的人,所以付出的一切。

虽然让人觉得有些凄凉,但是请不要沮丧,正如臧克家先生说的一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我们都不会忘记,人民会一直记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