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出过“罗盛教式战士”葛宅村注重收集红色史迹

资料图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东阳市虎鹿镇葛宅村召集村中健在的老军人,回顾峥嵘岁月,并邀请市党史办工作人员收集整理,为村庄留存红色历史。

为国捐躯勒石入祠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葛宅共有37名青年应征入伍,立下诸多战功。

其中,葛友仙(1909-1939),又名盛昌,担任浙江保安团一团一营一连三排少尉排长,1939年10月28日在攻打安吉迪公山据点时阵亡。葛维昌(1919-1939),牺牲于南昌前线。葛崇弟(1915-1939),乳名金弟,1939年阵亡于江西杨家渡前线。他们的名字被勒石铭记,并入祀村里的褒忠祠。

褒忠祠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由乾隆皇帝下诏,为明代殉职并被族灭的葛氏先祖葛诚而设。每年正月初一,村民都要到这里祭祀葛诚和3位勇士,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烈士的尊崇和缅怀。

抗美援朝战功累累

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爆发。10月8日,毛泽东发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0年底开始,东阳在土地改革中贯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运动。

在抗美援朝的3年中,全县开展3次“动参”运动。第一次是1951年2至3月,仅在城关、画水、李宅、湖溪4个区中的42个乡展开,短短20天时间参加报名6765人,批准入伍1027人。第二次是同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在上卢、巍山、象岗、马宅、南马、林浦、玉山7个区中的24个乡展开,报名5661人,批准入伍1410人,实际送出1120人。第三次是1953年1至2月,在全县52个乡中展开,报名5740人,批准入伍1409人,实际送出1330人。3年中全县自愿报名参加志愿军达18166人,批准入伍3846人,超额完成上级下达共3000名兵员的任务。此外,1951年,学生纷纷报名参加军干校,全县2300名学生中有1967人报名,批准入伍101人。

在调研中,发现葛宅也有3批志愿军。第一批在1951年1月入伍,包括葛新大、葛凤水、葛生朝、葛绍光、葛德良、葛顺高6人。这一批由于东阳的征兵工作尚未正式开始,便自发结伴去绍兴地区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入伍后大多分配去舟山加入解放军第二十二军。第二批应征于1951年5月,包括葛有寿、葛品芳、葛锡苍、葛德苞、葛有其、葛华友、葛世福、葛余明8人。其中葛世福、葛余明留在东阳独立团,其余6人同赴朝鲜战场,立下赫赫战功:葛品芳(1927—1994),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葛德苞(1932—2011),荣立三等功2次;葛华友(1925—1983),荣立三等功1次;葛锡苍(1929—2000),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第三批于1953年2月入伍,包括葛世法、葛崇法、葛伯孝、葛友喜、葛金荣、葛锡忠、葛世昌、葛新高等8人。这批人均在国内解放军部队,未上朝鲜前线。其中葛金荣荣立三等功1次,葛世昌荣立三等功1次。

两次立功受到接见

目前,葛宅村内有健在的抗美援朝老战士7位,除了3位居住外地,在家的4位都来到社区服务中心参加调研。

85岁的葛世法家中兄弟3个,当年全部都参加了志愿军。葛世法回忆,抗美援朝动员了一个多月,乡政府、区政府夜夜派人来村里开大会,发动群众保家卫国。他至今记得区长动员大家:“美国侵略朝鲜,中国志愿军要跨过鸭绿江,要把美国人赶出去。”“保卫祖国,保护家乡,保卫土地。”“好人要当兵。”征召的兵源年龄没有特别限制,三四十岁的也可以应征。虎鹿乡乡长方金科(谐音)是山东人,他用东阳方言说:“保卫胜利果实,说得土一点,就是保护我们的得瓶、酱鼓,把美国人赶出去。”

当年葛世法17岁,担任村干部的哥哥葛世福23岁。葛世福和村民葛品芳第一批带头应征,赶到绍兴报名,但葛世福被留在东阳独立营,15个月后就回到家里继续从事农村基层工作。葛品芳去了前线,从事后勤工作,为前线作战供应物资,同时为朝鲜人民提供生活物资。后来,葛世法与弟弟也应征入伍,但弟弟去了一个月就因为身体不好而回家了。1957年5月2日,葛世法回到家乡;第二天葛品芳也回来了,是全村回来最晚的志愿军。

在所有志愿军中,葛世法印象最深刻的是葛锡苍,虽然两人不是同一批入伍。葛世法说,葛锡苍立了2次二等功。一次是在去医务室看病回来的路上,看见三个孩子在河里溜冰,冰碎了,一个孩子掉了下去,葛锡苍马上跳下去把他们捞上来,为此他还受到了金日成的接见,颁发给他的立功奖状上写着“罗盛教式的国际战士”。还有一次是在西海岸放哨时,岛上来了特务,机智的葛锡苍放出军犬咬住特务,抓住特务。葛锡苍退伍后,到过衢州化工厂,后来又到过西北和贵州参加大西南建设,做的是水泥工。退休后回到葛宅。

葛世法于1952年2月入伍,当了5年侦察连的士兵,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每天要上课训练,军事课占60%,政治课15~20%,文化课20%。军事课有战术训练、队列训练、体育训练。最艰苦的是夜里训练,不管是平原还是山区,都要摸索训练,真枪实弹跟实战一样。“回忆过去的日子,看看今天的生活,真是天上地下,无比幸福。”老人的感慨引发了村民共鸣。

据悉,收集到的红色史迹将用于葛宅村的研学基地建设,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