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为何讨厌D类野战口粮,甚至说它是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著名的美军C类(C ration)野战口粮,凡是知道美军二战期间后勤的军迷都知道它的存在。

其实,美军在二战期间的野战食品配给是分为:B、C、K、D四个品类。

B类是集体伙食(一顿量),通常以班为单位,一次一份,用大盒子装运和分配。

C类是单兵口粮,一份一顿,一个士兵每天有三份供应。

K类口粮也是陆军班排级单位口粮,也配发给人数更少的建制单位的口粮,比如:坦克兵乘组。

一大箱12份是一个班级小队的一餐,里面确实应有尽有,左下角是“绿箭口香糖”,美国这些大食品公司,二战期间都进行军需生产。

D类野战口粮就是野战应急食品,大块巧克力(0.125磅一块)或者能量棒是D类野战食品的标志。

这种食品是在战场交战激烈,后勤保障上不来或者小股部队渗透到敌后、空降兵或者飞行员伞降…这类紧急状况下随身携带的小包装应急食物。

那么,D类食物里面都有啥内容?这类食物的主要构成物就是巧克力,由于可可脂的蛋白质、脂肪含量都很高,所以它提供的热量也很高,早在一战期间就有少量供应给部队,到了二战期间,英美法德国等西方军队都将它当做高能应急食品供部队食用。

但军用巧克力和我们在超市里购买的民用巧克力是不一样的,口感大相径庭!而且军用巧克力可可脂含量在70%以上(含量越高补充能量也越高)…当然美军的“小卖部”里面还是有民用巧克力出售的,有钱就能买得到。

那么,具体到D类食品当中的巧克力为啥被称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原因是它口感不好,甚至可以用“难吃”二字来形容!被美军基层官兵“怀疑为”:纳粹特工混进巧克力制造厂,故意将巧克力制做的这样难吃,以打击美军的士气...。

美国橄榄球大赛的赞助商“好时巧克力” 二战期间也大量生产D类食品。

巧克力这种糖果不是说:可可脂含量越高就越好吃,可可脂块进入工厂需要融化、添加奶油、糖、食用凝固剂(琼脂)、食用香兰素…等等添加成分之后将可可脂含量降为20~30%左右,才能获得所谓“甜美的丝滑口感”,但军用巧克力却不是这样,可可脂含量要在70%以上,里面要加土豆淀粉作为固化剂,盐分要比糖分高一些,里面没有奶油,原因是脂肪容易腐败,形成有害的脂肪酸…这样制作出来的巧克力口感比较粗砺(实际上民用的可可脂要是含量在70%以上也是粗砺的),几乎没啥味道…。

D类食品当中还有一种类似现在“士力架”的能量棒,主要成分也是巧克力和坚果仁制成,当然味道不可能和现代民用品相比。

很早很早以前笔者还问过跨过鸭绿江的老前辈,讨教美军的巧克力到底啥味道?个别吃过美军巧克力的老前辈称:口感像没煮透的土豆比较硬,没啥味道,咸味儿大于甜味儿,远不如现在的巧克力好吃。

那么,美军军需部门为啥将巧克力做的这样难吃?这是因为军用应急食品的营养和所吸收的能量永远排在第一位 ,口感是次要的位置!相对于其它类野战口粮,巧克力制做成本很高并且很受欢迎,要是做的太好吃就会被当成了“休闲零食”…失去了野战食品的意义,咸味儿大于甜味的原因是长途跋涉会流汗,体内的盐分要排除一些所以需要补充,而过甜的食品很容易引起口渴,没有洁净水源的情况下口渴是非常难受的。

《兄弟连》剧照,E连都韦伯斯特将一块野战巧克力给了一个男孩儿。

美军参战时由于国力强大,给参战士兵所提供的后勤保障是二战参战国当中最好的,充分的贯彻了拿破仑皇帝:军队是靠胃来打仗的!这一后勤保障指导原则,食品供应基本算是“应有尽有”,甚至“阿登战役”时德军缴获过美军的新鲜的奶油蛋糕和啤酒…在这样的全方位后勤保障下,把美国兵的嘴吃馋了,他们当然不爱吃这种难吃的巧克力,讨厌它们的程度就和“斯帕姆”午餐肉一样!但是,这些野战食品在欧洲战火肆虐的国家人民和贫困参战国军队的眼里却是难得的美味,所以我们经常在二战题材的影片当中看见美国兵拿着这些东西给被战后摧残的欧洲平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