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印记:难忘军中“三大怪”


●李根萍‍

光明山下的战友聚会,话题如决堤之水,滔滔不及,即使曾被视为“闷葫芦”的,也忍不住打开了话闸子,说起当年在山下的种种趣事。

有人兴奋地问,是否还记得当时军营“三大怪”?大家几乎异口同声答道:“帽子吹着晒,被子不分内和外,裤子像麻袋。”

上世纪八十年初,我和五湖四海的战友穿上绿军装,来到闽南漳州的光明山下。那时南疆战事仍未结束,战备气氛浓厚,物资又相对匮乏,兵多军费少,可钱少乐趣多,军营“三大怪”就是战友们在业余时间或训练之余总结出来的,也是军人当时在老百姓眼中一些怪异之处。

这些“镜头”,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见到了,更难以理解,却是那个年代军营的生活缩影和时代印记。

“头顶红五星,红旗两边挂。”那个年代部队着65式军服,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头上戴的皆是红星闪闪的解放帽。说起解放帽,如今中年以上的人都十分熟悉它。解放帽曾是我军制式军帽,在我军军服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懂点军史的人都知道,我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戴的是红军八角帽,抗日战争时期戴的是八路军帽,解放战争的大部分时期,许多部队军服、军帽式样和颜色也不尽相同。

我军更换新式军帽,大致在1949年夏季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时,各部队基本上都戴上了统一的军帽,这种帽子后来被称为“解放帽”。此叫法是先从老百姓叫起的,意为解放军戴的帽子;宜将剩勇追穷寇,接下来解放军戴着它又高歌猛进,摧枯拉朽,将老蒋赶到孤岛台湾,建立了新中国。久而久之,部队自己也把这种军帽称为解放帽。

这顶原本普通而又平凡的解放帽,随着“学工学农学军”的深入,曾在七八十年代一度成为时尚,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喜欢戴解放帽,并将拥有一顶解放帽子当作骄傲的资本,那神气劲不亚于现在戴一顶美国职业棒球联赛的“MLB”或“快乐狐狸”棒球帽。要是再配上一条军裤或是一件军上衣,那肯定是帅呆了。

我们八二无后坐力炮连门口的草坪上,有一长溜晾晒衣物的水泥桩和铁丝。铁丝是8号粗大的那种,或许是天天这么多人频繁使用,每根闪闪发亮,晚上都看得清楚。每到星期天,要是天气好,早饭后老兵们就开始洗帽子,连队后面的洗漱间热闹一阵后,铁丝上立马挂满了吹成皮球状的军帽,一面是绿色的,另一面是白色的,酷似一只只鼓着腮帮子鸣叫的青蛙,帽檐像是伸出的扁长大嘴,只是不能发出声音,看一眼就觉得滑稽好笑。

初到军营,那时上下过紧日子,每人就一顶解放帽。闽南少雨闷热,冬季气温比家乡要高,平时训练和生产出汗多,帽子很容易脏,部队对着装甚严,洗帽子只能选在周日。可周日要是外出,也要着装整齐,因为那时没有外出可穿便服一说,六元津贴也买不起便服,整天睁开眼就穿着这身军装,探家也是穿着这身军装回去。

第一次洗帽子,我嫌麻烦,未模仿老兵将帽子吹起来晒,只是用木夹子夹住帽檐挂在铁丝上晒,任其水珠落在草坪上嘀嘀嗒嗒,正好下面有棵牡丹花,既晒帽子,又浇了花,真是一举两得。谁知天有不测风云,5分钟后连队哨响,正好抽我们班去团部出公差。当我跑到铁丝下一看,傻眼了,因为帽子还在滴水。军令如山倒,着装不能有半点马虎,我只好取下湿帽子,戴在头上跑去集合。

走在队伍中,头上潮乎乎的难受,脸上还不时有水流下来,样子狼狈极了。到团机关后,分配的任务是从一楼搬东西到三楼,负责协调的干部以为我是在流汗,几次劝我休息一会再干,弄得我哭笑不得,又不好意思解释。

当天晚点名后,班长李驰特意找我谈心。他可是个神炮手,练就火眼金睛,上午我戴湿帽子出公差之事,其实他早就看出,只是未说破而已,给初入军营的我留个面子。

桉树林下,晚风习习,月光如水透过树隙洒满一地,如铺上一层碎银子。李班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帽子之所以吹成球状晒,这是老兵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简易方法,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干得快,千万不要嫌麻烦。部队是个军事集团,随时要准备打仗,任务说来就来,每个军人必须保持严整军容,方能闻令而出,动若风发,任何细节都不能马虎……

听完班长的话,陡然有种醍醐灌顶之感,作为军人,原来晒个帽子也不是个小事。接下来的周日,我特意向班里的老兵请教方法,洗干净帽子后,憋足气,鼓起腮帮子往帽子里面反复吹气,尽量吹得最大,真有点像我老家杀猪匠给猪肚子里吹气,只是他为的是好刮猪毛,而我为的是好晒干。

圆鼓鼓肥嘟嘟的帽子挂在铁丝上,任阳光亲吻,风儿摇摆,果然干得非常快,再也不怕骤然哨响了。

说起被子之怪,一般普通人家的被子面和里有明显的区别,颜色也不同。记得小时候家中的被面多为红色或蓝色,质地多为绸缎,年轻人新婚的被子还会绣上鸳鸯戏水的彩图,意为成双成对,恩恩爱爱,百年好合。而军人的绿被子却面和里都是一样,或许是特殊职业关系,讲究简洁统一。

那时当兵3年,就一床被子,天天使用,加上频繁的野营拉练,背着背包到处跑,走累了不管在哪,将背包扔地上当凳子坐,自然容易弄脏。本来被子脏了需及时清洗,可对于军人来说,有些难言之隐。部队评比内务卫生,关键一项是看床上的被子。新兵入营后,每天起床就需打理被子,将其反复推压揉拉,方能将被子定型,成了漂亮耐看的“豆腐块”。被子一旦清洗,四处又会皱巴巴的,需要重新折腾好长时间,才会恢复原样。再一个是,那时洗完被子还要缝,大多新兵都不会针线活,要是没缝好,被子就更难叠了,所以能不洗就尽量不洗,反正被子不分里外前后,索性盖脏了里面再换外面,盖脏了这头再换那头。这样,一床被子里外前后可调换四次。实在脏得不行了,才会拿去清洗。我每次洗被子,不是请班长缝,就是请老乡缝,很是麻烦。

那时的军裤,又肥又大,犹如一只麻袋。在那个买布凭票的年代,老百姓自己做裤子一般不会做得宽松肥大,既影响美观,又浪费布料。当时部队不像现在,服装品种多样,有作训服、迷彩服、常服、礼服、体能服等之分,不管干啥,一套军装穿到底。当时军裤布料弹性差,为确保官兵摸爬滚打时裤子不碍事,军工厂特意将军裤制作肥大一些,穿在身上确实像两条咣咣当当的大麻袋。尽管裤子像麻袋,但穿着确实舒服实用,下蹲不用担心开裆,行军跑步或训练时不用担心卡裆。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开始流行喇叭裤、鸡腿裤,这肥大的军裤显得不合潮流了。部队爱美的女兵就偷偷把裤子改瘦,穿在身上果然比原来好看,尤其是腰身和线条都映衬出来了,让男兵们看得又羡慕又眼热,个别胆大的男兵也学着改裤子。为此,部队大会小会真没少说,严令禁止私改军服,谁改就批谁,可挨批归挨批,改瘦的军裤也改不回去了,仍有人是照穿不误。不过实践证明,穿着瘦腿裤训练是很难做翻越障碍等抬腿动作,真要上战场打仗就更不行了。不过有人非常喜欢穿这种肥大的军裤,那就是孕妇,现在军旅电视剧中常有军嫂怀孕后穿肥大军裤的镜头。

我有个在厦门当海军的战友,他曾在信中告诉我,海军也有“四怪”:被子反着盖,帽子歪着戴,裤子二边开,背后一大块。海洋气候湿度大,被子不可能经常拆洗,海军的被子也只能反着盖了,有点与陆军兄弟类似,只是他们不容易将被子弄脏;水兵帽要求是距左眉一指右眉平齐,显然只能歪戴了;而裤子二边开,主要是为了安全,一旦水兵落入海中可迅速的脱掉裤子,以减轻海水的阻力;背后一大块,那是水兵服的披肩,每个国家的海军都有。

天似穹庐,白驹过隙。军中“三怪”早已写进历史,解放帽1985年就被大盖帽取代了;如今被子用上了拉链,战士们再也不用为缝被子而愁了,服装更是越来越实用合体,每个人都有自己服装发放数据,军需助理员发服装时,点开一看便一目了然,官兵再也不用担心号小号大了

如今部队出现的是新“三怪”:被子叠成豆腐块,四季不分里和外;军帽圆圆带大盖,遮风挡雨晴遮晒;唱起歌来似打雷,拉起歌来快快快;甩起正步进饭堂,吃饭好像打比赛。

无论是旧“三怪”,还是新“三怪”,无不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显著特点,散发出浓浓的军旅气息。今天,经过史上最强改革后的中国军队,换羽重生,正阔步迈向世界先进军队之行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