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别总想着去改变孩子 用爱和包容去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做父母是一个永远都比不了业的学习过程。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问题,我们永远都处在一个学习做父母的阶段。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遭遇无助的时候,首先要想到我们需要学习提高和改变自己,而不是总想着去改变孩子。

在上篇关于真正认识孩子的叛逆期的文章中,有的家长留言说,平时也鼓励孩子,好话说尽不管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从家长的口气听出,家长鼓励孩子的目的性很强,是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

看到这句留言,我脑海中突然出现儿子两岁左右时发生的一个场景。儿子把一个东西扔在地上,我让儿子捡起来,儿子不捡。我也鼓励孩子说他乖,最喜欢他,仍然不捡。劝说好半天,故作生气,威逼利诱都没用。孩子就静静地站在那看着我,也不说话。因为孩子小我没发脾气。最后,还是自己将东西给捡起来。

一个两岁的孩子都能看出这种夸奖他是为了哄他捡起地上的东西,更别说青少年了。这种临时明显带有目的性的,简单笼统地鼓励,经常被孩子看成是引诱。孩子往往是不会就范的。

相信,带着目的性地鼓励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的父母不在少数。

photo by Steinar England on unsplash

女儿在半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不上学了,学校让孩子们自己在家复习。我觉得孩子在家复习,一会吃点东西,一会看看手机,担心在家不能静心去复习。希望孩子到镇上图书馆去,认为那里环境比较安静。我就问女儿要不要到图书馆去复习,女儿一口回绝,而且非常拒绝。女儿说她看手机是因为学习久了,想要放松一下。我没再坚持,两天后,我通过微信告诉女儿,其实我一直以来,对她的表现都很满意。从三年前考到现在的女子语法学校,到接收到UCL的预录通知书(当然,最终还要看这次的高考成绩),都让我很吃惊,也很自豪。这些倒是我的心里话。并告诉她,让她去图书馆只是希望她有个更好的复习环境。如果她认为,家里复习效果更好,也没关系。

没想到的是,接收到信息的当天晚上,女儿告诉我说第二天要到镇上图书馆去复习。我很感动,上前抱了抱女儿,因为我知道是因为那个短信让她改变的。并再次告诉她,如果她能在家安心复习,就不用到镇上了。她说,愿意去试试。

从两年前,我对女儿开始实行鼓励开始,发现鼓励是有魔法的鼓励能让一个人去做她内心不愿意做的事,从而去改变自己。而我所说的这种鼓励,是父母原本就该具备的,从多方面去看待孩子,看待事情。真正从内心认识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这样的鼓励才会触及到孩子的内心。并不上简单地说孩子很乖,很棒,很懂事。

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我此前说过战争可以硬化人的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直接粗暴地说服式教育所引发的争执和对抗也是一样的道理。父母和孩子的争执往往都是从直接地说服式教育开始的。父母认为孩子做得不对,指出来孩子却不赞同,开始发生争执。当争执开始时,最后演变到打孩子,或者孩子打父母。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上次在一篇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后面看到一条评论,一个母亲留言说孩子向她动手,打了她。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不想背上打父母这种大逆不道的罪名。因为人一旦被激怒,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是很难顾及到对方的感受。

战争可以硬化人的心爱是可以软化人的心的。只有做父母的长期鼓励孩子,用宽容的心去爱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对这种爱和鼓励是向往的,对父母也是依恋的。孩子也会顾及父母的感受,愿意尝试为父母去做出改变。即便是鼓励没能立刻改变孩子,也没关系。鼓励是孩子成长中必需的“养分”,缺少这种“养分”孩子的身心怎么可能健康地成长呢?

photo by Robert Collins on unsplash

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教训来帮助孩子少走弯路。但是,我们的经验真的对孩子适用吗?毕竟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的性格不同,所以我们的经验到底是对孩子有益的还是有害对,我们并不清楚。

况且,我们身为父母不得不承认我们自身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点。我们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有时我们自己把事情做的一团糟。我们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老路走,会将孩子带到何处呢?

所以,做父母是一个一生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做判断和决定。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自信地给孩子。那就是,爱孩子,包容孩子,和鼓励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充满爱与包容的成长氛围。我们做父母的和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共同成长和提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