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孩子“那么孤独内向,却说一个人很好”?心理学家6招逆转

一位宝妈朋友私信我们,她的女儿十分腼腆,性格内向。

上课如果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声音小若蚊蝇,有时还发抖了,只有自己充分准备好了才敢小声回答。家长会时,多位老师也反映讲课时,坐在前排的她注意力很不集中,眼神飘忽不定。下课了也总是自己一个人毫无目标的转悠,看其他小朋友玩或者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发呆。体育大课间做游戏时,动作协调性很差

宝妈表示很苦恼,十级家长*九年义务心理学团队,心理学博士张老师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差,依赖心太强,没有主见,以至于她缺少了信心

请来了老师参与访谈,得知她的具体表现还有:

1--上课老师要求举手回答问题时,她从来不会主动举手

如果老师点名要求她发言,她会显得异常紧张、手足无措

2--看起来安安静静,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是却从来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

3--上课很安静,但通常注意力不集中,会望着一个窗外发呆或眼神飘忽不定。

4--作业上交的很及时,但多数是空白的题,询问后说自己不会写,就没写了。

5--同学反映她与同学相处都较友好,但是却没有学生愿意和她一起玩。她反而说,“一个人也很好”!

很安静,或者发呆,却也逃避一切学校活动

再次问及家庭情况:

得知孩子父母平时工作很忙,经常一个人在家里玩,白天父母都上班,孩子由家里的老人照顾。老人不怎么会和孩子互动交流,孩子都是自己做游戏、读书、看电视,因此很少与人沟通。平时外出跟外界的交流机会也很少,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性很强,离不开父母,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包办。

一个人玩游戏,一个人读书、看电视,误以为一个人也很好?

总结了这些表现和原因分析:

本已经孑然一身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没有任何的社交和学习互动,导致了“空白孤单”,成长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也是自己跟自己玩,很少与他人沟通,久而久之孩子的思想就开始脱离实际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孩子的心里没有了沟通这个概念,除非有什么实际的需要,否则孩子很少会主动的开口。

思想就开始脱离实际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性很强,离不开父母,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包办。导致她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上学了,学不好时,会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就形成自卑心理不安、烦恼、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这样就会使孩子没有自信心。

没机会去解决问题,因为妈妈都处理好了,可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该怎么办?

结合这个一年级6-8周岁年龄段的学生同时具备的综合特点,十级家长心理学团队给出了以下建议和方法:

6-8岁孩子综合特点,正常表现是这样的:

通常来说,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较为强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回答老师问题,不管自己是否想好,非常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过程和希望被老师肯定的心理。课间时,一年级学生非常乐于向其他人说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特别是那些觉得非常骄傲的事情,这样可以让同学觉得自己很棒,能赢得更多同学对自己的喜欢。学生回家后,往往缠着爸爸妈妈要把自己在学校里面看到的、做过的事情讲给他们听,愿意让爸爸妈妈分享他们在学校的收获。这些都能为孩子语言发展提供良机,不管孩子是否能把事情描述准确,都是孩子语言发展的过程,都应该给以鼓励。

一年级的他们,本该乐于向其他人说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那让他们骄傲,可是一旦没有家人…

然而,由于这位小女孩的情况,她平时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就很少,家里也没有兄弟姐妹可以沟通交流,多数与家里的老人独处,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无处倾诉,久而久之缺少人际沟通,就变得越来越害怕沟通交流了。

所以,首先第一家长应该重视起这一点,平时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沟通,询问一下孩子今天在学校都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多给孩子发表见解的机会,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悄悄话,要说给爸妈听,然而陪伴时间却很少?

再者,平时周末多带孩子出门,走访同龄同学或参加社交活动,同时鼓励孩子可以邀请同学来家里玩,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

第三,多鼓励她做家务,提高自理能力,从自己做事的实践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并及时对她的进步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她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增强独立自主的能力。

自理能力锻炼,给与肯定和鼓励增强信心

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注意力不稳定,容易被新颖的刺激所吸引;容易分心,注意力不持久,能保持的时间只有10-20分钟。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指导,否则很难完成持续性较长的任务。

因此,第四点,就是家长要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有意无意地培养起孩子的专注力,引导孩子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例如看多少时间的动画片,花多少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帮助家人完成多少的家务等等。儿童的心理可塑性较大,只要合理培养,就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关键就在于孩子与家长的配合与坚持。

好的安排,有序有原则,有规律

我们得明白,“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根据鲍比的儿童依恋理论可以得出,一年级儿童的依恋心理仍然较重。其实,依恋在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很多时候孩子会把依恋转移到具体的事物上,比如玩偶、玩具、衣服等。

因此,第五,家长应该学会正确处理孩子的依恋行为。现在由于家长喜欢包办代替,帮孩子整理铅笔盒,书包和书桌等,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的心理。

孩子大了,家长就不管了,孩子不会的时候,家长就开始埋怨孩子。实际上,是家长自己把孩子惯的不会的,责任在家长身上。有的家长接送孩子给孩子背书包,手里拿着吃的、喝的,生害怕孩子饿着了,接的时候都吃饱了,该吃饭了,他吃不下,你又要怪孩子,这些看似小事情,你觉得没有啥,但到有了问题就是大问题。

所以家长一定要从小事方面培养,千万不要“有我做了就行了”“赶时间,不如我做得更快,我来吧”这样的意识。

你的任务是培养孩子,不是惯出个“小皇帝”。要给孩子灌输一个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就叫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教”。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而且还能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己努力的结果,从而增强自信心,自理能力。

最后,我们经常在家给孩子扮演“小老师”授课的现场模拟,父母长辈或者邻居小孩当学生,多多鼓励和鼓励发言演练,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从家人开始,逐渐的有信心面对更多人回答问题,克服心理障碍。

总之,做父母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学会如何及时称赞孩子做对的事情,这样孩子才能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内驱力的加强,在孩子这些最初的阶段,陪伴,更多更有效的陪伴,可以让他们有勇气面对未来一生!

和好成绩相比,我们更愿意自己的孩子是人格健全,健康成长的,对吗?所以,爸妈们,一起努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